唐文:为什么我会把读《纯粹理性批判》写进简历?思者·读书人

 

所有商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想要对人有一个很深刻全面的理解,不仅仅需要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更需要哲学。...



楔子:读书栏目的开办目的是为了使“网络智酷”成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爱书的朋友可以在这里获得知识的汲取和扩散,读书分享期待你的加入。



在大学本科时,我就期盼形成一种观察和思考世界的系统框架。一旦面对任何现象,不论是剖析一首动听的乐曲究竟美在哪里,还是就一个热点社会现象做出深刻的分析,都不必求助任何既有的观点或者评价,挣脱人云亦云,而能独立地做出自己有价值的判断来。

于是,我开始感兴趣哲学,随后我从工科考到北大攻读哲学硕士。




进了北大,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听各类哲学课: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伦理、科技哲学、宗教哲学……当然,还有我本专业——美学。但我还是没有找到这样的感觉——能有一个全面的思考框架,帮助我系统去理解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那时我尤其对中国哲学感到困惑。有一次叶朗先生召集我们美学教研室的同学开会,询问我们最近的学习心得。我大胆说出了自己的苦恼,还用了一个比喻:中国哲学好比托塔李天王手中的铁塔,看着很威风,但这个塔看不着根基,比较虚。叶朗先生闻之哈哈大笑。显然,当时我还没能深刻领会中国哲学的精髓。

西方哲学比较理性,富有逻辑,对我这个工科背景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容易很多。不过,反复读来读去,启迪不少,但还是感觉零零散散,缺乏系统性,形成不了一个大的框架。
我当时有些苦恼,同宿舍的同学热心推荐我去求教他的导师张祥龙先生。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买了些水果到了张祥龙老师家里。张老师很耐心地听取了我的问题。一开始他还以为我只是纠结在中哲和西哲的不同,他随即推荐我读美国哲学家安乐哲(Roger T.Ames)的《孔子哲学思微》和法国哲学家于连(Frangos Jullien)的《迂回与进入》。

但最后,他终于明白过来,我这个从工科转到哲学的学生,是希望找到一条通向对问题有独立判断,有系统思考世界框架的道路。(顺带说一句,这两位哲学大师我在北大都遇到了,而且安乐哲还成为我的老师,直到今天我们还保持着联系,他一直拒绝称呼我后来胆大妄为取的英文名字“Plato”(柏拉图)而一直亲切叫我“小唐“)

张老师于是说,既然如此,你就认真读一本书吧,但这本书非常难,历史上能啃下来的人就不多,你试试——这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最好是读德文原著,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至少也要读英文原著,如果英文理解还有困难,那可以拿蓝公武先生的译本对照读。不过蓝公武先生的译本是半文言的,读起来本身就很有挑战(当时还没有李秋零和邓晓芒等译本)。如果能在研究生阶段读下来这本书,一定会在思考方式和洞察力上大有长进。

另外,一定读原著,不可轻易参考二手著作,那样容易被误引入歧途。张老师再三叮嘱。

我随后找到了 Kemp Smith 的英文译本 Critique of Pure Reason,开始虔诚地读起来。并遵循张老师的教导,绝不读二手著作帮助去理解。

真正铺开这本大书,我才明白为什么历史上能把这本书啃下来的人屈指可数。先不说康德思想的晦涩,单是这本书的文法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当时我英语底子还很薄,第一次冲击原著本身就有难度,而Critique of Pure Reason,句子冗长,句法复杂。常常一个句子就有两三百个单词,一个从句里面套一个从句。
最开始的时候,我差不多花了三四天才艰难地读完一页,之后的进度有如蜗牛爬一般,我竟然把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句式分析上去了,天幸找了个学英语擅长语法分析的女友。

很多年以后,读《康德传》时,书中记载康德的朋友曾经向他抱怨,说读《纯粹理性批判》就是折磨,指头压根不够用。用一个指头盖住一个从句,最后十个指头都用完了那句子还没读完。我当时就是一乐,真是写得很真切。所以后来读完Critique of Pure Reason我练就了一个看英语句子结构的本事,尤其很善于看从句结构。

尽管阅读理解的过程本身很艰辛,我常常为琢磨一句话的意思要从吃饭熬到熄灯,有时甚至要接着在梦中理解。但是,一旦能领悟康德在说什么,顷刻间就会欣喜若狂,这种乐趣随着阅读的加深越来越浓厚。在这三年中,康德不断地重塑我对世界的认识,从时空观开始,到我们的知性,理性及对世界的认知。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分别研讨了人的知、意、情,对应人的认知、伦理和审美。这是在哲学史上对人做的一次很细致,也很富有洞见性的剖析。



除了德国古典哲学那种精细化的大体系魅力之外,康德哲学最引人入胜的一个地方是:你不能单纯凭借逻辑推理理解康德,而理解康德需要在逻辑力量尽头的另外一种力量——直观力。这才是一个原创性大师最有魅力而引人入胜的地方,也是康德之所以如此难读的缘由所在。
读书
逻辑只不过是帮助你用简单的已知去理解一个看似难解的未知。正如几何学推导一样,逻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无论看起来多么复杂的几何难题,你都可以借助逻辑的力量推导到简单的结论,并用来和几何公理做出比较以确认最初假设的对错。这种过程,遵循的不过是一个思维经济化的原则,但没有增添什么新的知识。

而原创性的哲学大师则会跨出逻辑的断层,给出只有依靠直观才能理解的洞见。毫无疑问,康德就是这样一位大师。有意思的是,“直观”这个概念本身也得到康德的积极讨论,之后在现象学,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得到更加发扬光大的延伸。

康德填满了我研究生三年的时间,之后在我导师章启群的指导下,我的硕士论文也做的康德。

尽管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在读康德之后真正获得了提升,但我并未打算遵循康德的生活方式——他一生就住在哥尼斯堡,在八十岁的人生中,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他终生未婚,遵循一种刻板的生活方式,以致当地居民可以按照康德老夫子的行程来对表。

而我,则在北大毕业后,打算投身商业社会。那时我的简历也深深打上了Critique of Pure Reason的烙印。在投给五百强的简历,包括在投给麦肯锡的简历中,我都特意加上了一条:我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且它深深地影响了我。

今天回过头来想,当时拿到简历的资深商务人士们一定会对这个陈述感到困惑,不解这个学生为什么特意要强调他读过一本哲学书(那时我坚信哲学史上真正读懂《纯粹理性批判》的不会超过100个人,而我应该是其中一个)。

但之后我发现直到我找到工作,在所有面试中都没有人有兴趣提到这一点,如果是我主动提出,也看不出对找工作有什么帮助,相反还显得有些学究气,于是我很市侩地从简历里删除了它。

但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我人生阅历里相当重要的一个经历,尽管它只在思想上发生。今天我在商圈混迹十余年,家里的书柜陈列着《纯粹理性批判》的德文、英文、中文十多个版本,我一再想找空再从头读这本书。因为今天我能做出很多有价值的独立判断,快速把新知识放到一个框架下去理解和吸收,仍然得益于康德老爷子的启发而养成的思考方式。

而且越到后来,我越来越发现,所有商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想要对人有一个很深刻全面的理解,不仅仅需要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更需要哲学。

尤其康德,你永远绕不过去!
网络智酷
人文|心理学|人工智能|科学|哲学|经济|互联网

关注我~加入思想者联盟~

微博:网络智酷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gexing@seec.com.cn


    关注 网络智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