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讲故事第八集 不变真情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充盈视野通畅思维欢迎来到盈视书院正宗的国学原来还可以这样读古书...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充盈视野  通畅思维

欢迎来到盈视书院

正宗的国学原来还可以这样

读古书  有次第

讲故事  有目的

用孩子的声音诠释远古的魅力

与嘉兴与一起跟随盈视老师学习传统文化

这里是【嘉兴讲故事】时间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我的学习分享。
你上课也要向老师行礼吗?是不是班里有个同学喊上课、起立,大家一起向老师问好,老师说同学们好,然后同学们一起坐下呢?

我的老师说,古人不这么行礼,各个书院有不同的行礼方式。我们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里说,小朋友们到达了三味书屋后会对着一张古画行礼,先生在一旁答礼。
怎么行礼呢?我的老师教我们左手搭右手,双手在胸前抱圆,对着老师作揖。

我的老师说,中国古代行礼的姿势也是不断演变的,先是搭手,后来变为拱手、插手等。班里的女同学问,女孩子也这么行礼吗?老师说,女孩子行礼也可以双手搭在一起,但是放在腰部,下蹲行礼。我的老师说,现在男女平等了,礼也可以随着时代有所调整,女生也可以在胸前抱圆,只是右手搭左手就好,因为左为阳右为阴,正所谓男左女右嘛。我们问,除了上课,平时还有什么时候要行礼吗?我的老师说,古人不像我们今天这样一节一节的上课,他们早晨开始一天的学习时会行个礼,然后就是见到老师时一定要行个礼。我们中间有个淘气的问,这也太麻烦了,为什么非要如此呢?不行礼行不行?我的老师就讲了个故事给大家听。

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官之后想要报答他的父母,可是他的父母呢,都已经去世了,他就想把父母合葬,然后再修缮一下坟墓。孔子就想,我听说古人在坟前是不修坟包的,可是我经常去各个国家,回来的时候,不可以不知道父母葬在哪里呀。于是他就带着学生修了一个四尺高的坟包。以后就可以当作标记了。孔子在修完坟包之后,就先回去了。他的弟子留在那里继续做一些善后工作。过了一会开始下雨了,而且越下越大,过了好一会孔子的学生才回来,孔子很着急的问他们,你们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呀?学生们回答说,刚才大雨冲塌了咱们盖得那个坟包,我们又拿土把它填好了,孔子听完之后突然就不说话了。于是,学生们问了他好多遍,您怎么了,孔子流着眼泪,自言自语说,我早就听说古人是不修坟包的。


我的老师说,据史料记载,人类生活早期,是没有修坟建墓的习俗的。亲人去世后也不埋葬,而是把尸体抛在荒郊野外,去让狐狸吃掉,蝇虫腐蚀掉。后来人们开始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于是开始慎重的对待尸体,人们向地下挖出一个竖穴,将尸体放于底部,周围放一些柔软的树枝、树皮或者乱草,最后再用土填实,地面上不留任何标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墓地上的高高的坟包,应该是孔子发明的。“坟”这个字,最早是高高的土堆的意思,后来就用来表示墓地前高高的土堆了。
老师问我们,孔子为什么要创意性的设计出坟包来呢?我们说,孔子说了呀,他是个四海为家的人,需要设计出标记为了方便辨认。我的老师说,这只是最现实的原因,而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孔子的爸爸叔梁纥本是宋国的贵族,他大概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上了孔子的妈妈颜征在,颜征在的年龄很小,他们的婚姻不符合当时的礼制,所以颜征在很可能也没有经过明媒正娶。孔子三岁,叔梁纥就去世了,他长大后都不知道爸爸葬在何处,颜征在含辛茹苦的把孔子养育成人,也早早离开了人间,孔子想让父母合葬,就把妈妈的棺材停在大街上,问大家谁知道爸爸葬在了哪里。后来有个好心人告诉了他实情,他才让父母合葬了。孔子没有接受过几年父爱,而父亲的家族却给了他无尽的荣耀,宋国的那些列祖列宗的伟大事迹使得孔子从小就被人看好。而母亲又为他的成长操劳无度,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所以孔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珍惜和在乎这份感情,所以当他在鲁国作上大官后,便很自然的想要将父母的墓重新修缮,所以修起了高高的坟包,自此后世都纷纷效仿。修坟包的人如果只是学到样子而已,却不能去体会孔子与父母的感情这实在是有些遗憾的。

老师说,墓葬一定要起一个坟包,后来也算是一种礼仪制度了。但这礼仪制度的制定是源于父母亲子之间的这份亲情。所以,我们先要做个有情的人,要善于去体会情感,感受情意,情意浓重,于是想要尊重,中国人对待去世的人都如此尊重,更何况是与你朝夕相处的身边人呢?我们自从上学以来,每天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爸妈还要多,老师传授知识,教我们做人,我们如果与他们有情意而言,又怎么能不用一定的形式进行表现呢?我的老师说,双手环抱,深深一揖,师生间相互对拜,在这相互的揖礼中,传递的是彼此的情意,为师的要尊重学生,体量他的学习困难,学生也要尊重老师,感恩他的倾囊传授,这样的场景情意绵绵,延续千年,感人至深,不该代代延续吗?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我吟诵的《论语》选段。林放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对他说,你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

礼这件事与其那么奢侈不如节俭一些为好,就像丧礼,与其准备得那么完备,不如心里真正的悲哀一些才对。我在想,孔子其实没有直接回答林放的问题,但是可以体会到孔子所说的礼之本是一种真情吧。唯有情感才是真实的,一切外在的形式很必要,但一定要有情感依托。我们听完了孔子修坟的故事之后,也曾经问过老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问了好几遍孔子,孔子才回答他们,而且为什么孔子在故事的结尾感叹说古人是不修坟的呢?我现在在想,孔子或许在自责吧,他是不是觉得他把父母的墓封一个土堆,这样的形式太过了呢?自己这么注重形式,不还是被雨冲塌了吗?可是我又想劝劝孔子,他的所作所为是真情的流露,只要有真情在,做得过一点也是无妨的。




老师最后说,礼仪的形式可以不断变化,从不埋葬到埋葬,从不起坟包到起坟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就像行礼的方式也经历了千年变化一样,今天我们都改为向老师鞠躬了,这是从日本传回中国的礼仪形式,这也很好。但是不变的,一定是师生间的真情,和用礼仪来表现真情的这种习惯!
读古书  有次第

讲故事  有目的

用孩子的声音诠释远古的魅力

与嘉兴与一起跟随盈视老师学习传统文化

这里是【嘉兴讲故事】时间
【嘉兴讲故事】由北京盈视文化传播公司出品

欢迎您继续浏览【盈视讲坛】的其他内容


    关注 盈视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