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国庆假期迅速拥有盛世美颜

 

只传有缘人...



 

多读书啊!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离不开一群对阅读上瘾的人,他们总是一副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样子,让人担心与他们语境不同,而往往这时候阶层就立见高下,一边是朋友圈读书打卡的精英生活,一边是心生羡慕被挑动读书情绪的围观观众。



晓白就是朋友圈观众之一,作为一家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社交圈子理应是精英段位,但最近他明显感觉世道变了,从前人们在朋友圈晒美食晒运动,现在都开始了晒读书。

晓白有时候不敢打开朋友圈,因为那些人看的书,他从来没有读过,甚至从未听说,比如松下裤带子,尼古拉斯赵四等等,这一连串的外国作家名,看看都懵了,更别提去跟人家交流心得。



但人家都在读书,你的朋友圈一片孤寂,总感觉有些格格不入。眼睁睁看着别人之间互动,自己丝毫没有参与感,实属无奈,自己很难融入精英生活圈。

是不是应该像那些人,在朋友圈读书打卡,找回昔日共同的精英语境。这不仅是晓白面临的问题,更是当下主流精英的共同的尴尬。



精英语境背后的朋友圈式阅读

读书是提升自我内涵最低成本的途径,一本书就能让你成为众人追捧的文化名流。但事实上很多人只是将书翻了翻,便拿手机拍下封面,截取其中部分精彩内容,开始激动万分的在朋友圈填词,传输给外人高知印象。

古人是一目十行,他们是一目一本书。



不说这样不好,至少这也客观上宣扬了读书有用论,毕竟谁也不能剥夺人附庸风雅的权利。

多少人在朋友圈与春上村树很熟

在朋友圈点评中外名家,文采斐然,但与人聊天时的谈吐并没有朋友圈描述的那般生动,更有甚者,他在可怜红楼梦里杜十娘与贾宝玉的爱恨。原本囫囵吞枣的看书就是恶习,连书都不看,信口开河,也是在挑战与之对话的所有人的智商。



多少人在朋友圈把普鲁士当作德国

有时候看书不精是会出事的,小到丢失颜面,大到国家荣辱。不了解别国历史可以原谅,将母国历史混淆不清,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把楚王问鼎说成春朝秋觐,这要是孔老夫子知道了,一定会说非礼勿言了。



谁是朋友圈读书社交的始作俑者

越来越多的社交阵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炫耀窗口,在人人都能晒的时代,如何晒出不同就成了考验。晒美食太俗,晒旅游显得整天游手好闲,而晒舞会又显得些风尘土气,于是读书这件文艺小事便成为众人的心头爱。

翻看朋友圈,“高知”那么多,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诺贝文学奖的潜质。到底谁喜欢读书,谁拿读书充当门面?

就算一切事情都有捷径

读书也不会有,甚至永远没有

年少不可一世的苏东坡,也有不认识的字,于是发奋识遍天下字,文豪不是一天炼成的,读书给人带来的改变也不如快照立等可取,只有慢下来,去为了读书而读书,再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进而提升内涵,培养好的品味。

这里推荐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总,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 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分,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合,在读完全书后,把已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身体在路上,灵魂也要在路上

这个十一,如果你在路上,很难不遇见堵车,但这也是不错的阅读时间。准备好几本书,静下心,去为了阅读而阅读,不被朋友圈的"打卡"绑架,真正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做真正的“悦”读者。

 你们怎么看待朋友圈式读书,欢迎交流。


    关注 天黑未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