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杨读摄影】好书推荐 I 《美国人》

 

借着和杨杨一起阅读这本画册的机会,我蹭了她两顿午餐。...

Color咔乐
咔嚓人生      l      快乐摄影
微编者按


当和杨杨谈起我们这一期跟大家分享哪一本书时,正好看见手边放着弗兰克的《美国人》。

这是一本摄影人耳熟能详的摄影画册,尤其是人文摄影者。它今天的被肯定之势,大概也相当于当初的被否定之感了。

借着和杨杨一起阅读这本画册的机会,我蹭了她两顿午餐,送了她两把鲜花。听她将美国的社会状态,弗兰克的经历,带入到画册的解读中。

愿,我们的人生,除了滋养生命的午餐,还有滋养精神的鲜花。
主  播


音  频
点击音频,
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书  籍




翻开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画册《美国人》,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被里面独特的排版方式吸引:每幅作品都放在右手页面,左页仅用几个字说明作品名称和拍摄地点,同时大片留白以迫使读者集中注意力阅读照片,全书83张图片作为主题连贯的一个整体,犹如一部电影,读者必须前后对照来看图,才能明白这本画册的内在深意。



今天和大家一起阅读的,正是这本开创了主观纪实摄影先河,改变了世界摄影史走向的摄影集《美国人》。
其  人


罗伯特.弗兰克1924年出生于瑞士,受美国当时自由风气的吸引,在欧洲摄影界已经小有名气的他决定加入美国国籍。三十岁那一年,罗伯特.弗兰克申请到了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奖金,于是,旅行和摄影成为了他全面了解美国的最好方式。

他最初的构想是拍摄一部能表现美国过去和现在的图像记录巨著,同时超越纪实摄影这个词的含义,拍得更具有艺术色彩。但在真正开始拍摄计划之后,他所看到的美国和美国人的真实情况,并非像一个外国人预期的那样富足和谐,所以在看完前期拍摄的样片之后,他调整了拍摄方式和风格,不再追求诗意效果,而是重点表达他对美国的观点,并且重拍了一些主题。
好  图
汽 车








挑选贴切社会的主题,使照片有了超越照片的意义。
仔细翻阅画册你会发现,《美国人》的编排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例如象征意味强烈的美国国旗不时出现、贯穿全书。并且,每一个主题用四五幅画面来表现,有象征美国梦的汽车和公路,有发达流行文化的产物电视和明星,有代表宗教信仰的各类十字架,有象征种族冲突的黑人和白人......这些照片暗喻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派繁荣景象背后的美国存在的大量社会问题。
底特律








这组图片是特意从书中挑选出来的,在底特律拍摄的作品。底特律的工业化、汽车城、疲惫漠然的人群,被弗兰克捕捉的毫无遮掩之力。
当时的美国在麦卡锡主义统治下,整个社会存在着种族歧视严重、贫富悬殊、流行文化泛滥,同时盲目拜金、政治动荡、宗教狂热等等社会现象,作为一名欧洲人,他用适当的疏离感,客观冷静的态度,把当时许多美国人的空虚、焦虑、孤独等精神状态在画面中揭示得淋漓尽致。
十字架








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的耶稣,是对世人的一种“警醒”吧?
发声体
















美国所标榜的是国家的民主性,高效性,然而,弗兰克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视的一闪而过的画面,揭露出社会实质。
尽管是从近三万张底片中精选出来的83张,但《美国人》这部摄影集出版以后,无论是从主题还是到拍摄,质疑批评的声音几乎一边倒。美国当时一本著名的主流摄影杂志评价画面“无谓的模糊、颗粒粗、曝光混乱、地平线倾斜”,很多美国人也无法接受里面真实却不够光彩的画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美国人》的拍摄手法打破了常规,颠覆了摄影审美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刷新了人文摄影的表现方式,那就是,可以用主观视角的个人化叙述方式来进行人文摄影的拍摄。
画册的第一张图片
星条旗与被星条旗遮掩的普通民众,开篇即提出疑问。
画册的最后一张图片
迎面而来的一辆出租车,黄昏,以及困乏的人。


节目最后分享一则《美国人》拍摄期间的趣闻,1954年长达九个月的拍摄过程中,瑞士人罗伯特.弗兰克开着一辆旧车穿越了美国整个东西部,因为持有多块车牌,甚至被怀疑为外国间谍,曾经被两度投入监狱。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再会。
-- END --


主编:李巧                  副主编:张劲松

编辑:鱼儿  张若尘  浩子 张萍 黄世辉 王琪

本期编辑:李巧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咔乐,color,英语“色”的读音。色,音近“摄”,表现形形色色的世界,乃摄影之本;怀揣喜悦之心去咔嚓,乃摄影之乐。


    关注 Color咔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