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武明长城“塞外之门”的倒塌

 

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技术手段来建设几百米的高楼,载人航天都不是难事。祖先的遗产,民族的记忆,为何就不能延年增寿呢?“塞外之门”倒塌了,如果对全民族文物意识的觉醒有所触动,不再出现更多的倒塌,我想这也是一种塞翁失马吧,尽管我依然十分伤感。...







后一张倒塌后图转自网络

带长治文物爱好者访古运城活动顺利结束时,忽然在朋友圈看到噩耗传来:晋北广武段明长城标志“塞外之门”在10月3-4日的那个夜晚倒塌。

广武明长城是雁门关明长城边塞防御体系的前哨。关于此景,坊间有不同的称号,如月亮门、凯旋门,塞外之门。我个人更喜欢“塞外之门”的称呼。

此“门”实际上是广武段长城上一处被标号为10的敌台残迹。广武段长城为无数长城爱好者所熟知。





无法避开的“炮楼厕所”



使用两年就这样的新路面

早在几年前,这段长城就因新建“炮楼厕所”、距离长城几米远新建的水泥路和木栈道被长城爱好者广为吐槽。我在《广武三大怪》一文中也曾写到。





去年9月,我在“塞外之门”前偶遇前来考察的太原理工大学王崇恩教授,我们当时就谈到此景保护问题;今年8月盛夏,我带北京的师生们在晋北访古,在“塞外之门”旁合影,这些都犹如昨天。

无疑,“塞外之门”是广武长城的标志。而今,看到图片的绝美竟成绝响,怎不让人惋惜?

倒塌之后,各界舆论纷纷报道。有的说是居民常年取土取砖,有的说自然行为。事件发生几天后属地政府发布声明,说明倒塌是由于当天该地出现的狂风所导致,并非人为破坏,同时也表达了歉意,表示将做好长城的保护工作。

长城损坏,说来话长。就说广武这段,早在几十年前,大批包砖被以军事工程需要为由拆走他用。村民在指令下完成任务,并不存在私自取土取砖的问题。当然不排除后来个别人的行为。鉴于几年前水泥路才通到这里,大规模私自取土取砖难度很大。但这并不能说明在自然力面前,现代人就可以无所作为了。





这段长城地当雁门关的前哨,地理位置险要,在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几十年来,成为这一段墙体尚好长城的标志。如果说有经费去投资几百万修新的炮楼厕所、水泥路,而对这近在咫尺、岌岌可危的地标毫无作为,确实是没有尽到保护责任。

所谓的大风,简直如神,轻易击倒了它。如果进行些最基本的修缮加固措施,风神的神威可能还不会这么快落实。

而让人担心的事,地方部门不未雨绸缪,却在舆论聚焦后,马上搭建起脚手架。对此,有人以为应该恢复到倒塌前的样子,有人以为修了就是新的没有意义,有人还要恢复过去的敌台面貌。

古人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对文物来说,一旦灭失了,再做的必然是新的仿制品,和文物本身无关。



“塞外之门”本是人为破坏后的一处幸存遗存,由于古人施工的材料性能超好,没有倒塌,竟几十年间屹立不倒,成为人间“奇迹”,让无数现代豆腐渣工程,情何以堪?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呢?

如果恢复,目前连敌台的本来面目都无法完全再现,更何谈去测算“塞外之门”的技术参数呢?

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周期。人类应该顺应规律,不盲目崇古,也不该对其置之不理。最好的办法是顺势而为,对“塞外之门”仅存的部分,进行科学分析,技术上研究如何加固。而不是试图恢复那本来在力学基础上就严重不足的过去。

其实在万里长城上,有无数敌台已经倒塌,有更多文物价值更高的段落在随风流逝。在文物遍地的山西,有更多远比“塞外之门”精彩的祖先杰作面临朝不保夕的境地。更需要各界舆论的关心。

“塞外之门”倒塌的意义,不在如何恢复,而是警醒。文物保护,我们需要的是预防性的保护和日常维护,而不是病来如山倒后的乱投医。





朱氏石牌坊的险情 临时钢管支撑





慧济寺南殿西殿地基沉降导致房屋倾斜,檐柱、斗拱倾斜开裂,墙壁裂缝,壁画受损

本月我重访了原平朱氏石牌坊和慧济寺。和两年前相比,两处文物都出现了明显的险情。





山脊线上的西晋摩崖石刻10年后可能字迹全部看不到了。山石本身情况也不乐观

在定襄,我在海拔1400米山脊的一处隘口处,寻到了被认为是西晋时期的摩崖石刻——胡奋记功碑,1700年过去了,石刻上的字迹早已难以辨认。

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再有风霜雪雨引起所谓的自然坍塌,难道人们还能以非人力所为来推卸责任吗?如果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就这么眼睁睁的消失了,当然是不能被现代社会接受的。

其实,古人早已经给出合理的办法,我们在古建群内常会看到历代修缮题记。古建每30-50年小修,100年大修,就是规律。这是祖先摸索出的,不需后人另起炉灶。

如同万物生长的四季轮回,人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尊重,敬畏,顺势而为才能找到通向未来的正道。

任何事物都有兴衰,文物也一样,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有了技术手段来建设几百米的高楼,载人航天都不是难事。祖先的遗产,民族的记忆,为何就不能延年增寿呢?

文明的复兴,首先是对文明的认知,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在此之后才是继承和发展。每次过雁门关隧道,都看到“朔州——中国的北欧”之类的宣传口号。文化不自信,还是不能认识到传统文化遗产才是民族的根本。而对根本的保护本是无条件的。

“塞外之门”倒塌了,如果对全民族文物意识的觉醒有所触动,不再出现更多的倒塌,我想这也是一种塞翁失马吧,尽管我依然十分伤感。




    关注 和刘勇穿越人文山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