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不由己~

 

你的孩子曾在玩具店前赖着不走、失控大哭吗?或不论你怎么禁止,他总在沙发上兴奋的跳来跳去?孩子要自律,首先要...

 
你的孩子曾在玩具店前赖着不走、失控大哭吗?或不论你怎么禁止,他总在沙发上兴奋的跳来跳去?孩子要自律,首先要能抑制欲望、行动与情绪,以下三个心理学实验,让你了解孩子抑制能力的发展。
在这运动会田径场上,小小选手们站在起跑线前,等待鸣枪。「各就各位,预备……」「砰」的一声,冲啊——!「鸣枪起跑」的反应在大人眼里看似天经地义,但对小小孩来说,要抑制自己在鸣枪前冲出去的冲动,事实上并不容易。
 


「抑制」能力的发展,主要是在三到六岁之间。三岁以下的孩子若总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可能是他的发展还没到位,所以「身不由己」。以下三个经典实验的结果,会让父母宽心许多。
实验1:棉花糖实验 ╳ 抑制欲望的能力

美国史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契尔(Walter Mischel),从一九六零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非常有名的「棉花糖实验」。其中一个研究的对象是三到五岁的孩子。实验者将孩子单独带到房间,桌上放着一个手按铃、一颗棉花糖和一根椒盐脆饼棒。实验者先问孩子喜欢哪一个,再跟孩子说:「我要出去一下(十五分钟),若你能等到我回来,就可以吃喜欢的那一个;若不等,就按铃叫我回来,但这时你只能吃另外一个。」多数的孩子只等一、两分钟就没耐性了,结果三十个孩子当中,只有十个能等实验者回来,获得自己喜欢的点心。追踪了几年后,米契尔发现,当时在这一系列的实验中能延宕满足的学前儿,到了青少年时比较理性、专心、善于计划,也较能忍受挫折、调适压力。

身为家长的应该会很想知道:要怎么让孩子成为那「成功」的三分之一?事实上在这实验里,若实验者没有给孩子帮助自己抗拒诱惑的提示,成功的人数是「零」。这十个孩子之所以能忍耐十五分钟,是因为实验者让他们玩玩具,或鼓励他们想一些好玩的事。换句话说,让孩子学会分散注意的策略,他较能耐心等待。

「延宕满足」或称「延后享乐」,是自律行为中一项珍贵的能力,它可以让人获得较高层次的幸福感,例如金榜题名或期待已久的大礼。五岁前的幼儿比较缺乏这项能力,当下没被满足就非常痛苦,这就是为什么百货公司玩具楼层时常充满哭声的原因。米契尔表示,孩子步入学龄阶段之后,这项能力将愈来愈强,因为孩子愈来愈能揣想「大礼」的样貌,并且自我说服,克制欲望。
实验2:捏球反应实验 ╳ 抑制行动的能力

俄罗斯心理学家卢瑞亚(Alexander Luria)设计了「捏球反应实验」,来观察孩子抑制行动的表现。首先,实验者让孩子握着一个可以测量压力的橡胶球,再告诉孩子,眼前亮红灯时,就捏一下手中的橡胶球,若是亮绿灯就不要捏。结果显示,三岁的孩子看到红灯时可以准确的捏球,看到绿灯时,也会忍不住捏下去;四岁半的孩子看到绿灯时,也会稍微捏一下,只是力道已经没有三岁这么大;五岁半的孩子则可以准确反应,在绿灯亮时完全不捏球。

后来卢瑞亚加入更多的口语讯号,来看看孩子抑制行动的反应是否能改善。实验者用三岁半的孩子进行上述测试,结果孩子看到绿灯时仍会反应。接着,实验者加入了新的口语讯号——在孩子正确反应后立即说「正确」,结果孩子练习了一阵子,他的表现就能符合规则。很有趣的是,当实验者拿掉这个立即的口语回馈后,孩子看到绿灯时又开始捏球了。

对学龄前的幼儿来说,要他对某个讯号「不做反应」比「做反应」还要困难;要他「慢慢的」做某件事比「快一点」还要不易。例如让一个三岁儿打蛋,他无法像大人一样调整力道与速度,蛋液很容易洒出。此时父母需稍微等候,孩子抑制行动的能力,将在三到五岁间大幅成长
实验3:没收玩具实验 ╳ 抑制情绪的能力

除了延宕满足、克制冲动,抑制情绪、忍受挫折也是自律行为中一项重要的能力,而这能力的表现也和发展有关。美国纽泽西学院教授费林(Candice Feiring)利用了没收玩具的方式,来观察孩子遇挫时的情绪反应是否随着年纪而有差别。实验者请刚满一岁的孩子与母亲待在同个房间里,让孩子自由的玩玩具。十五分钟之后母亲和实验者合作,用栅栏隔开孩子与玩具,让孩子看得到却拿不到它们。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六十四个孩子,多数的孩子遇到这状况时会大哭大闹。

等到孩子满两岁,费林再对同一群孩子做一样的测试,发现「哭泣」仍是常见的反应。然而相较于一岁时的表现,孩子两岁时大哭的现象就明显变少;相反的,他们会试着去解决拿不到玩具的问题,例如攀爬栅栏、开栅栏的锁,或是和母亲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夏费(David Shaffer)在《发展心理学》一书表示,学前阶段的幼儿还不太会隐藏他们真正的感觉,他们通常是将感觉挂在脸上,随意表达;到了学龄阶段,他们会开始了解他人所认可的表达规则,不过即便是简单的规则,他们还是得花时间才能熟练。
下一次(说不定就是今天晚上),当你正因为孩子的老症头而气结时,不妨想想这些实验,对自己说:「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还没成熟到可以抑制而已。」
孩子脾气坏?还是你没找到对的视角?

从家庭到学校,我们对于情绪教育的想法总是,想办法让「坏情绪变好」。但其实情绪是中性的,那些不讨喜的部分,都是滋养生命的养分。「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其实正是情绪教育的关键时机。」让我们一起接纳孩子的好坏情绪,从坏脾气中找出正向力量。

下期亲职文章


    关注 KidCastl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