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面对「坏脾气」

 

从家庭到学校,我们对于情绪教育的想法总是,想办法让「坏情绪变好」。但其实情绪是中性的,那些不...



        从家庭到学校,我们对于情绪教育的想法总是,想办法让「坏情绪变好」。但其实情绪是中性的,那些不讨喜的部分,都是滋养生命的养分。

[/b]

        彰化县土库小学老师林怡辰发现,每接一个全新班级,她就得花好多时间帮小孩「排毒」。有的孩子很没自信,造句每写一句就跑来问:「老师,我这样写对吗?」有的智力没问题,却因怕被跟手足比较而放弃学习;还有稍稍被念一句就对同学大吼大叫的孩子,看似火爆但内心无比脆弱,因为他的情绪从未被爸妈接纳过。

林怡辰感叹,光看这些孩子的行为面也许很头大,「但读懂了每个孩子的故事后,只觉得心疼。」

当内心的坏情绪、黑暗面出现了,我们从小被教导的「不要碰、盖起来,放在心里就好」,但坏脾气就像一块大黑影紧跟着我们。就连面对别人的伤心时刻,我们也会不知所措、笨拙的想安慰对方:「唉呦,你不要这样想啦!」只想赶快让事情好转、让尴尬过去。

「我们的学校跟家庭教育,在情感训练上都是『成功者教育』,它很少教我们面对经常性挫败、平凡、伤痕累累,有时存在着恶意的人生,」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吴明益在他脸书上这么写着。

       情绪教养专家杨俐容也感叹,许多孩子在面对人生困顿时,并没有自己处理课题的能力。「但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其实正是情绪教育的关键时机,」杨俐容说。





所有阴暗面,反过来看都有巨大的正面力量

被评为可能过度乐观的正向心理学研究退烧后,畅销书市场吹起一阵「看见负面情绪的正面力量」风潮。谈「自卑」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专书《被讨厌的勇气》从二O一四年出版,稳站博客来畅销书排行榜龙头长达两年,阿德勒认为「自卑」不是坏事,用对了反而是成长动力,这个翻转眼光大大疗愈人心。

其他像是谈脆弱的《脆弱的力量》、谈延宕满足的《忍耐力》、谈挫折忍受力的《韧性》以及谈内向害羞的《发掘内向孩子的优势》,都不是要大家「压制」坏情绪、逼自己变正向,而是邀请大家戴上一副翻转的眼镜,改掉过去面对坏脾气的错误方法,从坏脾气中找出正向力量。
       在鼓吹竞争、外放、正向的文化之下,面对小孩展现了性格、情绪上的黑暗面,比方自卑、脆弱、失控、输不起或害羞没自信,当爸妈的更容易一脚踩进「管教误区」:因为怕小孩长大以后跟自己一样吃亏,所以更严苛压制;或者因为自己从小被管怕了,只求小孩快乐成长、放弃管教。「过度补偿」的教养观,常让我们管教失准而不自知,因而错失了珍贵的教养契机。




       吊诡的是,一批高唱要孩子在爱与开明环境下长大的爸妈,却养出了一批禁不起压力的「草莓族」年轻人。精神科医师邓惠文分析,草莓族并不是不想把自己长好、只想当丑丑的烂草莓,他们反而是不能允许自己事情做不好的草莓,但当他们能力还不够,又被别人说事情做不好,马上就崩溃了。
想矫正孩子的地方,其实最像自己---
        草莓族的爸妈通常很「自恋」,不是觉得自己很棒的自恋,而是「不允许、甚至厌恶自己内在不完美的自恋」,他们有一种「我不够好、就天崩地裂」的深层焦虑,因此会用尽全力去逃避、排除任何会引起「我不够好」感受的讯息,躲在「我很好」的舒适区内,或者转化成自我中心强大的厚脸皮型自恋人格,根本没办法思考「我可能犯错」。

自恋的父母无法接收小孩的负面讯息,不允许自己跟小孩犯错,教出来的小孩同样无法接受自己性格上有弱点,认为所有不好的地方都应该要切掉,无法公允的看自己。

同样的,敦南儿童专注力中心技术长廖笙光也观察到,有些爸妈非常执着在「扭转」孩子不好的个性跟脾气,而这些性格、脾气也不是跟爸妈的南辕北辙,通常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这些小孩的某个性格脾气,在别人看来都觉得『还好啊!』,但爸妈就是心里过不去,担心小孩以后会吃亏,硬要纠正过来,因为看到孩子身上最想调教的那个部分、其实最像自己。」


       要改的从来就不是小孩的「性格跟脾气」,而是改变他们面对负面情绪跟坏脾气的「想法跟行为」。因为每个情绪跟性格特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与它们狭路相逢时,「当我们能真诚面对它们,把感受说出来,就比较能接受、看到自己内在的部分,那个部分虽然不一定会就此消失,但至少我们有机会去理解、探索,」精神科医师林怡青说。
 
下期亲职文章分享

7个方法,把胆怯化为挑战的勇气

自信心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沮丧和恐惧,千万别错过专家们提供的七个方法,让爸妈从生活中就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挑战时,从挑战中长出自信,将胆怯化为克服挫折的勇气,让孩子向更卓越的目标迈开步伐。


    关注 KidCastl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