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镇沅”之宝仓山

 

镇沅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特色美食,专注镇沅生活资讯!了解镇沅最新动态,尽在普洱微太和。...





宝仓山属无量山脉一支,沿澜沧江左岸而下,与右岸大雪山相对而望,与老乌山相平而行。按现行政区划分,跨镇沅县振太镇,景谷县小景谷乡、民乐乡。主产大白茶,有国家级地方良种“秧塔大白”、“文和大白”,往北在景东还有“普景一号”。

宝仓山山高坡陡、谷深土贫,雨量小、温差大、四季分明,各小山头上的茶,也因长期的进化而有差异。多芽细叶小,毫短叶间距短、叶色杂、花果多,所以在采摘中总结出:培根树形采养结合,侧修枝顶留叶,适时分枝留养,补充水肥,调节体内激素,保持顶端优势。如此,可让茶少产营养芽,多产生长芽,使鲜叶品质得以提高,性状更加稳定,质量更为均衡;让干茶条长、芽大、毫多,外形更为漂亮;使茶内外品形兼优。此种养法,自澜沧江两岸之景东、镇沅、云县,沿江而下至澜沧县、双江县,皆被广泛应用,并沿各道向内延伸,是江岸茶叶发展交流的见证,是茶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活化石。人们在驯养、种植过程中发现,山里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肥力、水份、光照充足的山凹里时能找到芽肥叶大毫多之茶。

茂密的大山中还隐藏着许多未知
宝仓山是太和渡澜沧江上大理入川藏之必越之地,山里有多个丫口都通嘎里渡口(对岸为昔归,又称“昔归渡口”),盐茶、皮药、蜂蜜在此换主易马或直接交易,周边两市五县的群众都于此欢聚,使渡口渐演变成太和之外的大集市,是江岸文化的汇集之所。建国后,为开发澜沧江水能建设糯扎渡电站,在渡口周边进行突击性考察,发现这里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并在淹没区内多地发现各种石器万余件。嘎里渡口也使用至今,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加强扩展,成为糯扎渡水库最北、最重要的码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玉临高速路也将从此而过,千年古道又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普洱市镇沅县振太乡史称“太和”,属“银生城”,身处无量山地,而宝仓山、老乌山、太和谷,自古就是茶马重镇。多方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各族人民到此从艺经商,安家置业。在长期的交流中逐步演化出一款低苦涩、甜顺滑、汤明艳、日晒定形、耐存耐泡的“太和甜茶”,使太和步入鼎盛;各部为壮大自己,抢寨占山、开地植茶,整个太和是一片沸腾。

 茶人包先生寻访山中“藤条茶”
大理国破后,其余部南迁与当地部落结盟对抗元军。盟军沿宝仓山一线布防,使元军虽突破宝仓山而未能入太和。战事在宝仓山一线长期胶着。攻不上、打不退,攻守均衡。段氏是盟军主力,遍布防线各点,保自守家,是太和最勇者。太和原住民多为傣族、彝族,也有部分哈尼族、拉祜族,南迁众族为在抗击中得到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的支持,主动与之通婚联姻,巩固关系,积极地融入到地方之中,时间长了部分人还改了姓氏和族氏,以示共同保家的决心。

 古道多遗失老茶自留香
战事的到来严重影响太和发展,祸及平民百姓,危及江两岸交流,阻碍南方丝路畅通;太和人心慌慌,平民四逃,经多方协商,化干戈为玉帛,接受统治,相生共存;无战事,驻屯于此的盟军,便解甲归田,植茶种桑;元灭明起,再破大理,并屠城灭段。臣民大规模南移,进一步促进了太和的交流发展,奠定了其茶马重镇的地位。那些蒙古人也留了下来,用自己善制铁器的技艺,广泛地结交,赢得尊重和谐共存。很多制度和形成的习俗被遗留了下来,至今在宝仓山一带都还遗有找蒙古人拜干爹的习俗。

依山而植依势而为的种养法
宝仓山自古产茶,野茶更是多,在长期的发展中发现,野茶虽品饮乐趣不足,但药效极佳,山民从山里引种到寨旁和地边,一直以来都有种养,利用野茶之习惯,歉收之年有村民还用野茶当家茶售;而家茶又因各村寨各小山头而各有异。随着太和甜茶的兴起,各方涌入,太和甜茶传到宝仓山里。人们发现,用此山之大叶茶,制得的太和甜茶虽粗不大秀气,但香更幽、味更甜,深得本地人爱。其种也被广泛地引种,并在制作中结合大叶之品性,使干茶尽显其优,并创制出更多品种。段氏利用早期到此驻屯的族人,发展更快,抢占了资源好的村寨,茶品更优,美名远扬。

 古树新芽年年发
段氏用其与诸部的历史渊源,广泛地进行商贸往来。为确保自己的茶更有优势,从种植管理、加工、运输、销售、构建起健全的体系。招贤纳谏、整合资源,让更多人融入其中,从中得益,为其尽忠。段氏与梁氏保持了更为长久的合作,形成了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业兴家旺,威震四方。但茶的加工从不让外人涉入,牢牢把住其中最关键环节,严防竞争者,加强茶山监管;使想入者,会制者,制茶无源、偷技无路,归入门下、安居有家。恩威并用,为其效力,断众人分庭而立之念;分财散福,让利除患,施小恩得大利,破小财得众意。在竞争中得到多方支持,在发展中消除隐患,积累中散财聚意。加之茶品好,在发展中化解了一次次危机,改朝换代中躲过一次次灾难。深得中庸之道,避祸百年,安世数载。然而天下无常胜将军,时过景迁,段氏如其太和甜茶一般渐渐衰败而淡出历史。

 宝仓山“文和大白”
建国后,国家进行茶资源考察,发现宝仓山域景谷县民乐乡秧塔社的古茶树,叶大芽肥毫亮,很具特点,命名为“秧塔大白茶”。又在宝仓山域镇沅县振太乡太和坝文索村,发现另一叶大芽肥毫亮之古茶树,它与秧塔的又有所不同,各有特色,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并命名为“文和大白茶”。宝仓山更因茶种丰富,品质优良,个性突出,被考察队赞叹为名副其实的“宝仓山”。

 宝仓山多古道丫口都有“山神庙”
段氏后裔段苹生在宝仓山里的中村寨,幼时曾见老祖制太和甜茶,很是神往,并按风俗尊祖制,拜蒙古人为干爹。其干爹祖上以制铁器得名,深知打铁最需的是“炉子”,见干女儿灵秀可人,遗有大理段氏之风范,希望其不要遗忘祖宗的“南诏文化”,又想到段氏与铁家多少代的渊源而取名“炉诏”。段苹对干爹之教诲深记不忘;历史机缘,段苹担起重任,再制太和。夫妻俩在村民的指引下,寻遍这里的古茶名寨,探访前人、入寨试制、受益非浅。当寻访到宝仓山的文兴村时,发现这里古茶遗存较多,且被管养得很好,村民种茶制茶的积极性很高,家家种,户户制,但不会制太和甜茶。

古树古村山中寻“古椿”
村民依茶置业,靠茶发家致富。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下,正引种改良,开荒种植,已是茶园满山茶香幽扬。段苹夫妇在村内走访试制太和甜茶后,发觉这里虽引种的品种杂,最多为文和大白和秧塔大白,很有前景,定可成为太和甜茶再兴之地,渐生到此建厂之意,后被拖延,又因2007年段苹丈夫李琨在经营普洱茶时惨败而搁浅。直至2009年在文兴对口帮扶单位的邀请下,顺古道过难达桥入村。在山丫口旁建厂,真正走上了太和甜茶的复兴之路。

宝仓山体壮身实,隐藏着很多未知。今又因深山藏古茶而倍受各方追捧,更是太和甜茶之福地,正续写着它的传奇。



来源:彩云南





普洱微太和总监:镇沅松子地绿色食品有限公

司、公司服务热线:0879—5851288

主编:周解  、编辑:古老的唯一







诱人的味道☞了解购买松子地生态食品请您


    关注 普洱微太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