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的3个负作用

 

没被打过的请绕行...



看到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比如不写作业、顶撞父母等,父母往往习惯性地给孩子惩罚,揍一顿,或是罚做家务,撤销奖励等。惩罚过后,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会暂时减少,看来惩罚还是有效果的。

但是,惩罚并非最佳的塑造孩子行为的方法,它会带来一些负作用。

1.惩罚带来消极情绪

小孩做错事,面临惩罚,内心惶恐,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干扰孩子学习正确的应对方式,弥补所犯的错误。

小时候只要犯错就会被父亲揍的小强,特别害怕做错事。一次玩同伴的玩具枪,他抠动了扳机,塑料子弹却没有弹出来,子弹卡住了。小强很紧张,不知所措,把枪赶紧还给小伙伴,小伙伴三下五除二就把卡住的子弹整出来了。小强这才松了一口气,长大后,小强也不敢犯错,每当做错事,恐惧、焦虑立即袭来。

2.负性情绪的迁移

惩罚给孩子带来负性情绪,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和惩罚一同出现的刺激会和负性情绪建立联结,也就是条件反射。比如,父母经常用衣架体罚孩子,孩子看到衣架就会恐惧。父母惩罚孩子,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恐惧、怨恨情绪。

小孩子不懂事,被父母管太严,惩罚过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甚至歪曲事实,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与父母疏远,这种疏远甚至会持续到成年。

3.学习惩罚手段

小孩子犯错被惩罚,挨揍或是被训斥,他们会学习这种方式。当别人犯错时,他也用惩罚的方式应对。

青春期女孩小倩和父母关系紧张,嫌弃父母唠叨。父母被小倩顶撞,气得拍桌子,更大声地训斥小倩。小倩也气得拍桌子,且更大声还击。父母很受伤,责问小倩,为何不能好好说话,干嘛拍桌子。小倩回应:是你们先拍桌子训斥我,我跟你们学的。父母无言。

惩罚在告诉孩子,你做错了,以后不要再做了。但是,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应该怎么做。孩子没有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后不再犯这次的错误,还会犯别的错误。

孩子犯错,难道不要惩罚吗?

惩罚虽然会带来负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可以使用,但是要注意使用方法。

1.惩罚要及时

孩子犯错时,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惩罚,不要拖时间。即时惩罚,孩子会把犯错和惩罚紧密联系起来,之后为了避免惩罚,就尽量不犯错。

有些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不及时惩罚,而是说: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延迟惩罚效果不佳,要么令孩子产生侥幸心理,以为可以逃脱惩罚。或者延长恐惧的时间,一直在担心父亲回来会如何惩罚自己。

2.惩罚要一致

每次犯错就要给予惩罚,不能时罚时不罚。有些家长心情好时,看到孩子犯错不予惩罚;心情不好时,孩子犯个小错,也严加惩罚。这样的惩罚标准不一致,完全依靠大人的心情,会让孩子产生不确定性,不知道到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3.告知正确行为

惩罚孩子的时候,是在告诉他这是不能做的。同时,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应该怎么做。这样孩子才容易摆脱错误行为,学会正确的行为。

比如,2岁的弟弟拿木剑击打4岁哥哥的头,哥哥反击,把弟弟推倒在地,摔破了嘴巴。父母很生气,责骂哥哥,怪哥哥不懂事。惩罚哥哥的同时,要告诉哥哥如何应对弟弟的欺负。弟弟年龄小,如果再打哥哥,哥哥可以躲开,或者打弟弟屁股还击,不能没有轻重地打弟弟。对弟弟也要进行教育。

惩罚用来改掉错误行为,鼓励用来塑造良好行为,奖惩结合使用,对孩子的行为塑造更有效。



公众号:心理微知识
生活、爱情、亲子、家庭、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
喜欢就关注并推荐吧~


    关注 心理微知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