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纳的灵魂

 

Barcelona&AntonioGaudiiCornet.巴塞罗纳&高迪....



忘了曾经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什么艺术,只有艺术家

如果你来西班牙,一定要来巴塞罗纳;如果你来到巴塞罗纳,一定要了解巴塞罗纳的城市灵魂——建筑师,高迪。

巴塞罗纳最著名的建筑物,均出自这位建筑天才之手。他有着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自然、历史、神话,浑然天成又大气磅礴地融合于一体。第一次亲眼看到他的建筑的时候,会恍惚地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梦里。

建筑物的每一处细节,单独来看,都是一件艺术品。令人称奇的是,他的建筑设计,功能性极强——屋顶上的独特雕塑其实是烟囱;教堂两侧色泽不同的玻璃瑰美绚丽,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呼应日升日落,让主堂感受到一天之中,不同时段光照的洗礼;七月中旬,巴塞罗纳日间气温很高,走在他设计的住户之家,却可以感受到异常的通透凉爽。

(圣家堂)
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

走到圣家堂脚下的时候,我原本在东张西望,朋友的一句“到了”提示我抬头看建筑物的全貌。那一瞬间的自己,就像坐上了时光穿梭的机器,走进了某一个隧道,直达作者想表达的内核。有一种很壮阔又难以言说的东西,在敲打着自己的心。

记得曾有一位艺术家朋友对我说,艺术品不用解构和分析,如果你感受到了震撼感受到了美,艺术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就此来看,高迪,的的确确是一位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圣家堂无比的庄严雄伟。耗尽了高迪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来建造。但是因为政府缺乏资金,工程太过华丽浩大而多次民意希望其终止等诸多原因,已经建造了一百多年,仍然没有完成。据保守估测,这座1883年动工的建筑,到2050年才可竣工。但是,也有社会学家分析,它或许永远不会完成。

不过,不完工也好。或许这将意味着,高迪的精神和创造力,永远处于进行时。

CASA MILà

米拉之家,同样是高迪的建筑代表作,代表了当时的上层社会的生活习惯——在一栋建筑物里,一些房间用来自己居住,另一些用以收缴租金。

外观呈现出了连续的波浪线条。它的建筑功能性非常好,至今仍然有租户居住在这里。

波浪线的创作灵感,高迪本人如是诠释:直线属于人类,曲线来自上帝。”



(米拉之家全貌)


(米拉之家顶端,阳台、烟囱、洗衣房)


(屋顶)


(米拉之家建筑模型)


(米拉之家内部结构模型)


(巴约之家)
Casa Batlló巴约之家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童话:

“一位美丽的公主被龙困在城堡里,加泰罗尼亚(高迪的故乡)的英雄为了救出公主与龙展开搏斗,最后用剑杀死了龙。龙的血变成一朵玫瑰花,英雄把它献给了公主。”

“巴特罗之家的灵感就来自于这个故事,每一处设计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十字架形的烟囱代表英雄,鳞片状拱起的屋顶是巨龙的脊背,镶嵌彩饰的玻璃和构思独特的阳台则是面具,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缤纷。”


(巴约之家内部)
在圣家堂附近的书店里,买来了高迪的传记,在回伦敦的飞机上,读完。

不禁感慨:人们热衷赞叹天才的创作和才华,其实更令人着迷的,是他的人生。

高迪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铁匠家庭。妈妈是家庭妇女。他从小性格孤僻,体弱多病。或许是因为没有小伙伴喜欢和他一起玩耍,他用整个童年来观察和感受自然。

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异于常人的设计天赋,只不过,对于这种迥异的风格,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的建筑设计惊为天人,与自然天地完美地融合;也有人说这种风格怪诞离奇,仿佛是疯子的信手。在高迪的毕业典礼上,建筑学院的校长曾经质疑,不知道自己把学位颁给了一个天才,还是一个疯子。

他一生只说加泰罗尼亚(西班牙一个自治区)语,与外界交流常常需要翻译。还好,高迪的生命中有古埃尔,一个欣赏他支持他,笃信他才华而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商人挚友。就像是提奥于梵高,珍妮于莫迪里阿尼,古埃尔的信任和陪伴,对高迪来说至关重要。



(米拉之家的门)
高迪一生淡泊名利身外之物,只是全情地投入到建筑设计的热情中。据说他的建筑设计常常没有草稿,所有的空间结构都在脑中建成,以至于他曾骄傲地称自己为空间几何学家。

在这短暂而漫长的生命中,他始终孤独。亲人相继离世。而他始终孤身一人。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于高迪生命中的romance(罗曼史)记载很少。有的书中说,他年轻时候曾爱过一个历经颠簸的个性强烈的女性,但因其再婚而伤心愁苦。

但我更喜欢他自己轻描淡写的诠释:为避免陷于失望,不应受幻觉的诱惑。

很多人究其一生或许也无法戳破的道理,他却在而立之年看透。因为有了这样的通透,和与之并行的专注,于是超越过种种幻觉的障碍,成就了撼动世界的杰作。

当你站在巴塞罗纳街头,远远地望着巴约之家和米拉之家,远远地感受着它们彰显着巴塞罗纳的骄傲,却又桀骜不驯地跳跃出空间的局限,你会发现,即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高迪的作品仍然是超越时代的,是我们的时代需要奋力追赶才可以理解的。

1926年6月10日,在一个城市的庆典活动中,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被电车撞倒。随后离世。人们以为这就是一位普通的流浪汉,于是在郊外坟场草草埋葬。之后才有人认出,这就是高迪。



我在飞机上翻阅有关高迪的画册,其中一页,展示出了四张不同时期的大头像。年轻的时候,他曾是一个眼神清澈的青年,目光炯炯。中年时期剃光了头发,决绝地沉浸在创作中。而年老的时候,他的神情凝重,眉头紧锁。拍摄最后一张照片的时候,他应该已经失去了全部的家人,包括年幼的外甥女。

孤独,是高迪一生最沉重的课题。

在整个参观游访的过程中,人们都在说着他有多伟大。而我只想知道,他有多孤单。仿佛在那长长的走廊尽头,能够看到一盏昏暗的油灯下,一个执着的老人,孤独地守候着自己的梦想:周遭世人如何评说不重要,时间,终将明白我。他热烈地燃烧过自己,然后匆匆地默默地离去。

不禁要问,究竟是他选择了孤独,还是孤独选择了他。

又在问自己,如果,我也生于那个时代,那个高迪还不是高迪的时代,我会膜拜他的才华、无穷尽的热情和创造力,还是会和犬儒主义者们一起,诟病着他的耗资巨大的离经叛道的设计理想?

面对着,自己身处的时代所无法理解的恢弘概念,我会努力地穿越过自身的狭窄,穿越过时间的限制去理解他、聆听他,还是会因为陌生而恐慌,而盲目地否定苛责他?

最后的最后,高迪被安葬在圣家堂的地下墓室的十字架下。

整座城市,将永远,用自己的灵魂,缅怀和纪念着他。


    关注 泓澈清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高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