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借鉴 城市公园体系—波士顿、新加坡、香港

 

城市的公园被称之为“城市之肺”,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健康,也帮助市民塑造着健康的生活方式。波士顿、新加坡、香港是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国际大城市,他们的公园体系历史悠久、广受赞誉,其经验对深圳城市的公园体系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导读:城市的公园被称之为“城市之肺”,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健康,也帮助市民塑造着健康的生活方式。波士顿、新加坡、香港是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国际大城市,他们的公园体系历史悠久、广受赞誉,其经验对深圳城市的公园体系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案例介绍
(一)波士顿公园体系


早在1878年,波士顿著名的“翡翠项链”行动,用25公里的公园道连接富兰克林公园、阿诺德公园、牙买加公园和波士顿公园等主要城市公园,成为公园体系规划的先行典范。

十多年后(1891年),以控制先行的预见性规划理念,规划了大波士顿公园体系,以保护自然水体为核心,有效的遏制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扩张。规划以公园路(类似绿道)联接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园绿地多种功能相联接的网络系统。

1959年波士顿“大开挖”运动,把地面留给城市公园、林荫大道、步行道,这些绿色开敞空间与居住商业结合开发,形成综合廊道。在这段时期的城市旧改重建、整治运动,公园于旧区、贫民区中不断得以建设,政府用绿色代替肮脏,营造自然同时解决城市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波士顿开始建立国家公园。

20世纪末至21世纪,城市沿海地带开始了工业文明改造,原来的港口改造为海港公园,部分海岛进行保护性开发,此项活动被称为“蓝宝石项链”行动。
 

图1 波士顿公园规划示意图
可见,波士顿公园规划不仅走在世界前列,其从城市公园系统规划到生态先行的大区域系统规划,再到城市旧改中公园建设的历程与深圳相似。深圳目前处于城市更新浪潮中,对于更新地区及成熟的中心地区中的公园建设理念,可借鉴波士顿经验。同为沿海城市的深圳,还可学习波士顿重视海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验。
(二)新加坡的公园
享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保留足够的绿地资源,新加坡市区现有公共绿地9651公顷,人均约18m2,该指标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在“花园里的城市”愿景中提出,让85%的家庭在住家400米范围使用公园设施。

新加坡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景观,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活动的需求。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中有专门的“蓝绿空间规划”,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作用相当。该规划确保了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了水体和绿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近几年发起公园改造运动,许多水沟被改为水道,最终汇入17个蓄水池。最著名的是2010年建成的滨海蓄水池,位于城市中心、新加坡河入海口,堤坝拦截河道形成的人工湖,满足了新加坡10%的用水需求。有的蓄水池还成为旅游胜地,如建于1860年代的麦里芝蓄水池等。

新加坡公园分为自然公园、海岸公园、区域公园、新镇公园、邻里公园、住区公园和特殊公园。其分级分类情况详见表1。新加坡计划通过建立数条能将全国公园都连接起来的“绿色走廊”,形成公园网络体系。目前东部和中部的公园已经实现了串联。

新加坡对公园的规划控制落实到详细规划层面,每个小区都制定了详细的开发指导规划(DGP),提供一些开发条件,例如: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相当于深圳一个街道的面积),要有一个面积10公顷的公园;居住区中,500米范围内要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要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

重视主题型社区公园建设,开展特殊的游憩活动,如滑板运动社区公园、大型演讲集会社区公园等,能满足市民开展大型户外活动的需要。

具有完善的城市公园建设法律法规,例如:法律规定5%的国土要保持原生自然状态,绝不允许破坏;颁布《公园和树木条例》、《公园和树林规则》等法规。


表1 新加坡规划公园分类分级表


图2 新加坡公园规划图
(三)香港郊野公园
香港的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及自然护理经验值得借鉴。全港共有24个郊野公园和22个特别地区(占地43,394公顷,其中11个位于郊野公园之内,其余11个则是独立的特别地区),约占香港土地面积逾40%。其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香港郊野公园分布示意图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香港郊野公园规划建设,我们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划前期,调查工作深入细致。在设立郊野公园前,开展了全香港生态资源的系统调查,全面了解各区域的生态特性,并建立生态价值和相关生态资料的数据库,因此在规划时能有效地做到形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态保护体系。

(2)郊野公园规划建设遵循尊重、保留原生态的规划设计原则。重视生态保育,划定生态敏感区。

(3)郊野公园兼负自然保育、教育推广、康体活动等职责。通过不同类型路径设计,满足郊游、运动、观景等不同活动需求。

(4)郊野公园配套设施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为规划的导向。仅规划设置园区必不可少的管理、科教服务、安全、防火、简易休憩设施等。严格控制建设行为,不推荐游人在郊野公园内食宿。具有良好的公共交通可达性,减少了过多的私家车驶入郊野公园。

(4)郊野公园标示系统建设具有设计统一、系统细致、简明生动的特色。

(5)制定较为健全的法律保障,包括《城市规划条例》(第131章)、《郊野公园条例》(第208章)和《海岸公园条例》(第476章),以及相关规划。

(6)实行全民监督、互动参与的管理方式,定期举行的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游客小组会议,让市民直接参与及反映对郊野公园管理的意见。

(7)实行责权明晰的管理体系、疏堵结合、精细化的管理规定与管理方式。


借鉴启示
对照深圳城市目前公园建设的现状与特点,我们可以借鉴以上城市的公园体系建设案例的以下相关经验:
(一)结构体系
1、与绿道体系结合,构建层级、类型完备的公园网络体系。

深圳市已初步建成由“森林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构成的层级分明的公园体系,但公园的类型上有待进一步丰富,包括保护型的各类自然公园,综合休憩型的各类城市公园,甚至于社区公园的类型都有待丰富。公园体系在空间布局上亦可进一步与绿道体系进行衔接,以加强公园之间的网络连接。

2、加强“蓝色空间”保护与系统规划,重视海岸公园与海滨建设。

波士顿、新加坡、香港作为滨海地区,非常重视滨海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专门制定规划,建设海岸公园保护海洋资源。同为滨海地区,深圳目前对海岸利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公园建设方面,一方面城市型的海滨公园(如深圳湾公园)虽已具备一定的特色与成效,但海滨公园数量少,面积小,现状海滨公园超负荷运作现状严重,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海滨公园建设,以彰显深圳海滨城市特色;另一方面,目前海洋资源保护为目的的海岸公园缺失,应尽快启动相关规划及建设行动计划。
(二)建设重点
1、增强公园教育、康体、文化陶冶等功能,丰富主题公园类型与建设,强化公园人文内涵。

香港的郊野公园、美国的国家公园、日本的主题公园、新加坡的社区公园等,均具备教育、康体、文化陶冶等多重功能,公园体系不仅是休憩体系,也是文化教育体系。深圳市目前的各类公园建设中,专类公园建设有一定特色,相对国内城市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但对比国际先进城市,主题类型仍有待丰富(如儿童公园)。综合公园、森林郊野公园的建设上,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为市民提供绿色的休憩场所,应增森林郊野公园的文化、科普、生态等教育功能,部分综合公园、主题公园的建设可以公园绿色空间为基底,融合城市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建设“绿色综合体”,以增强公园功能的复合性,文化的多元性。

2、贯彻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崇自然、朴实的设计方法,避免过度的商业性开发。

效仿香港的郊野公园、美国的国家公园等,在公园建设中,尤其是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自然公园,应贯彻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培育,规划设计推崇自然、朴实的设计方法,避免过多的商业开发,后期管理也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实施保障
1、建立完善的规范、法规、法律体系

新加坡从法律上严格保证整体绿化资源的保护,从各个环节详细的法规、规范上保障绿地从规划到实施,美国、日本从制度上保证绿地的永久性不被侵占,香港对郊野公园也制定较为健全的法律保障,相比之下,深圳市的公园建设在法律和标准规范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完善空间。

2、建立精细的、可追踪的管理体系

新加坡用计算机对全国植物进行检索管理,每棵树木都建档,胸径1.2m以上的树木每半年进行一次拍照、登记等统计。香港对郊野公园精细化的管理规定与管理方式亦是香港郊野公园管理、维护井然有序的关键所在。目前,深圳市的公园管理分属市区两级管理,管理模式相对粗放,未来需要在摸清现状公园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精细、可追踪的管理系统。

供稿:《深圳市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0)》项目组

转载请注明:源自公众号“深圳城市研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专注深圳城市研究
关心深圳发展未来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www.suprc.org


    关注 深圳城市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