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教授  “踮起脚,够得着”脚踏实地求真知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精神。“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这是北工大的精神。...



写在前面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精神。“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这是北工大的精神。从60年创办至今,学校已走过56个春夏秋冬。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办学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满园的桃李芬芳,那段过去的岁月,因为赋予了时代的烙印而显得更加厚重。今天我们走近老教授,走进那段奋斗的光辉岁月,不仅是与老教授对话,也是与那段工大历史对话,更是与曾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话。


唐纯熙   教授

四川万县市人

著名水利专家,是中国近代水力学科奠基人。

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成为四川万县市首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1958年提前一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水利系水力教研工作。1960年,以支援地方院校的名义,调往北京工业大学参与筹备办校。1981年考取国家公费留学。1983-1985年,以公费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学习与研究。1998年退休,担任院校两级的本科生督导专家组成员。

从1958年直到退休,其一直从事水力学,流体力学,泵和风机的教学工作,涉及精密仪器仪表,给排水,道路桥梁,采暖通风,制冷,内燃机等专业。

其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除尘技术研究。1974年,开始研制工业锅炉旋风除尘器。“七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高效除尘技术研究"中主要负责"电筒旋风除尘器研究、旋风器流场、浓度场的测试分析",因此于199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国家环保局、中国科研院、国家教委颁布的“七五”科技攻关环保项目获重大成果集体荣誉证书。同时还从事了液流中二元瞬变流、液体中紊流扩散等实验研究。
亲力亲为,建设工大



1960年,工大诞生之际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那时候的工大,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大型的器械,更没有如今干净的实验室.....但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之下,老教授们一直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用他们的热情点燃工大的希望之火;用他们的肩膀撑起属于工大人的一片天。回顾那段历史,走入那段岁月,与教授对话,与历史对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建工学院唐纯熙老教授,了解教授那段奋斗岁月,感受教授“踮起脚,够得着”脚踏实地求真知的精神。

(亲力亲为,建设工大)
唐纯熙教授17岁考上清华,毕业后在清华留校2年,后由于北工大筹备办校需要,北京市政府委任唐教授来到工大参与筹备办校,从此开启了唐教授的工大岁月。唐教授从60年来到工大,一直都致力于工大水力教学,甚至唐教授退休之后依然为工大教学发挥余热。可以说,唐老先生一生都奉献给了工大,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学事业。

一开始在接触唐教授之前,我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我想,教授会不会很严厉?要是聊天尴尬,我该怎么办?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和张成名、张惠瑾两位志愿者在实验室等待教授的来临。此时离我们约定的15点还有十分钟,我望向窗外,稍稍平复我紧张的心绪。过了一会,教授如约而至。教授很和蔼的跟我打招呼,笑着说道,你好。那一刻,我的紧张与不安全都消失殆尽。面对这么一个和蔼,慈祥犹如自家爷爷一样的老教授,我感到的只有宁静与安详。

当我们开始聊起那段岁月,仿佛曾经的一幕幕历史重现一般,唐教授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直面挫折与失败时的毫不气馁、积极反思,都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我们谈论教授的工大一生;谈论教授的教学理念;谈论那时候科研教学环境的艰苦;谈论教授的激情满怀与梦想。教授的一生是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学的一生,是在实验室为科研挑灯夜战的一生。教授对于科研教学有着自己诸多的理解,我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收获。

(那时的工大没有现在宏伟的建筑和宽敞的教室)
从零开始,群策群力



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工大刚刚成立,所有科研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没有。专业人员少,现成经验不多,所有科研教学所需的软件设施少之又少。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老教授们借助社会力量,依靠集体的智慧和他们的双手,凭借着高昂的工作热情,通过辛勤的劳动,实验室建立起来了,学科建起来了。唐教授回忆道:“那时候没有实验室,没有器械,自己动手制作器械,蹬着平板三轮车把钢材从工大运到清华,利用清华的设备加工,再拉回工大。就这样,实验室建立起来了,所需的器械也有了”。教授特别强调“群策群力”,他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大家努力而来的,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在教授的口中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做......而很少听到我怎么样,我怎么做。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一直讲求集体,而不讲“我”的一个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者。(部分内容来源于唐教授的《我们的科研是这样起步的》一文

(那时候的工大没有先进设备,大型器械和干净的实验室)图片来源于新浪教育网
以科学精神指导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唐教授在其“我们的科研是这样起步的”一文中写道:搞科研需要高昂的工作热情,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唐教授搞旋风器研究开始,就十分注意广泛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十分讲求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强调教学结合科研生产,而非为了教学而教学,而应该科研、教学两手抓。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一定要秉持着“踮起脚,够得着”的精神,决不能脱离实际,夸夸其谈。

(现如今工大拥有设备先进,器械齐全,宽敞明亮的实验室)


回顾历史,受训良多


回看唐教授那段奋斗岁月,为了教学终其一生的坚持,为了教学脚踏实地的奋斗,为了科研不惧艰险的前行。这些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如今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在器械完备的实验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又有何理由不为之努力?不为之坚持?“踮起脚,够得着”脚踏实地求真知,在这样一个讲求“高速”“快捷”焦躁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何尝不是我们曾抛弃的信念。回顾历史,把老教授的精神传承,把这种理念渗入自己的骨血。“踮起脚,够得着”脚踏实地求真知。
(留影美好时光)


雨,滴落泥土中,浇灌着万物,它悄无声息,滋润花草,平凡而又最不可缺。老师,就是这细雨,把自己撒向大地,留下最珍贵的清新。风过无痕,岁月有迹。只要你愿,历史的画卷随时为你铺展;只要你想,泛黄的相册随时可以添彩。走近老教授,走进历史。铭记历史之意,传承岁月之魂。

11月8日星期二上午二教324,“养学术风骨,展教授风采”走近老教授访谈系列活动,我们不见不散。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会
bjutgu1984
文字 / 李艳
部门 / 志愿者服务部
责任编辑 / 蒋文博
投稿&加入我们:journalist2015@163.com



    关注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