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黑天鹅·桂花香

 

游学颐和园:耳中是呼呼的风声,鼻中是迷人的桂花香,眼中是碧绿的湖水,带着这种体验,孩子们大踏步铿锵地向前走着,用热情与奔放,抵御着秋风。...



▲在大巴上“上课”
▲开心
▲开心
▲全体合影
▲黑天鹅
▲午休玩老鹰捉小鸡
▲向十七孔桥进发
▲十七孔桥旁的铜牛
▲十七孔桥上合影
▲罗锅桥
▲坐船游览长河水道
目录

⊙概况

⊙正文

⊙附记

概况
事件:游学
时间:九月二十七日
地点:颐和园
人物:绍德、尚德、咏德班的孩子们
概述:从北宫门进颐和园,先后游览了苏州街、昆明湖、十七孔桥、罗锅桥,然后坐船游长河水道,经紫竹院、动物园,最后在皇帝船码头下船。
正文
秋风萧瑟中,我们去游学。一说萧瑟,好像给人以一种凄凉的感觉,但我们的游学却不是。我们的游学是热情的、奔放的,挡住了萧瑟,挡住了秋风。

这回游的是颐和园,是“我家在北京”系列游学活动之一。下了大巴——大巴上也有趣事,我写在附记里,这里就不涉及了——从北宫门进,去往苏州街。苏州街是仿照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高门楼、彩梁柱,南风浓郁。可能因为天气冷,街上游人稀疏。我们只在桥上俯望了一会,没下去。

下一站是长廊。在去长廊的路上,我们转错了弯,本来应该是从佛香阁旁边的一条路下山的,结果走过了,下了另一条路。知道走错路,班里老师立马跟其他俩班联系,但为时已晚,想追上已来不及了,于是索性向前走去。

穿过一道门,转个弯,看见座园子。进门迎面是池塘,池上是披覆的荷叶,池中是攒动的红鲤鱼。再往右看,水中居然浮着四只黑天鹅,黑黑的羽毛,红红的喙,优雅,闲适,旁若无人。“黑天鹅,黑天鹅”,孩子们喊着——确实难得一见。出得门来才知道,这座园叫做谐趣园,门口的提示牌上这样说:“颐和园的谐趣园迎来了两对尊贵的黑天鹅夫妇,它们来自澳洲,雄性的叫多福,雌性的叫引翠。”

我们虽然错过了原定路上的风景,却也看到了其他俩班看不到的风景。错路有错路的风景,虽然是种说辞,是种自我安慰,但不可否认,它也是种事实。
要去东宫门附近与其他俩班会合。路上,一阵阵香气袭来,当我还在纳闷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找到了来源——“是桂花香!”在我记忆里,好像从没闻过桂花,怪不得闻不出来。桂花的香很淡,但却深入肺脾,闻起来简直就是享受,尤其是深呼吸——不自觉地——的时候。“真好闻呐!”孩子们纷纷凑上去。

会合地点,叫做乐寿堂。陈昆鹏老师像进了自己家门一样,带着我们七拐八拐,穿梭自如。到了后院,我说:“哟,这么熟吗?”他说:“那是,来过好多次了。这里是慈禧的寝宫,晚上游园累了,她就住在这里。”

看着斑驳的院墙和门窗,我突然起了一种感想:

清王朝前后耗费了那么多人力和财力,建成皇家园林,以为万世基业,却不曾想,几百年内,时移世易,森严的皇家园林,成了游人如织的公园。那些为后代留基业的努力,白费了。很多私人宅邸也是这样,也是想给子孙留基业,却终究拗不过历史沧桑,家道中落也好,遭遇战乱也罢,总之是私有的家宅,成了公共的景点。那些为子孙留基业的努力,不用说,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在历史面前,很多努力,到头来都会付诸东流,比如圆明园,建的时候,费工费料,兵燹过后,豪华化为乌有;比如典籍,编写的时候呕心沥血,灾祸过后,满纸智慧不留只言片语。可是,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明知会“东流”,也要努力,哪还管什么历史?而历史,说到底,恰恰是由这种不管历史的努力绘制而成的,不是吗?就像人生一样,难道能因为死总要到来,就不好好活了吗?
吃完中饭,出了乐寿堂,赏着昆明湖的美景,向十七孔桥进发,一路上是“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

耳中是呼呼的风声,鼻中是迷人的桂花香,眼中是碧绿的湖水,带着这种体验,孩子们大踏步铿锵地向前走着,用热情与奔放,抵御着秋风。

十七孔桥因有十七个桥洞而得名,那么,为什么是十七孔而不是十九孔或十五孔呢?陈昆鹏老师跟孩子们说: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而九呢,是帝王最喜欢的数字;如果把桥洞看成是皇帝与大臣,那么坐在中间的就是皇帝,站在两边的就是大臣;如果皇帝是九,那两边就各有八个,所以,一共是十七个。

在罗锅桥附近,上船游长河水道,途中经紫竹院、动物园,最后在皇帝船码头下船。在船上,孩子们边赏美景,边听讲解员讲解:长河,是清朝皇家的御用水道,是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皇家的人就是通过长河,乘船从故宫到颐和园的;慈禧一生三十四次游颐和园。

行程结束了,但我想说:还想再来一趟,再来看看黑天鹅,再来闻闻桂花香——相信孩子们也是。

附记

丰子恺有篇文章,叫做《车厢社会》,是说,火车车厢就像社会,“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仿照“车厢社会”,我给孩子们在车上玩的游戏起了个名,叫做“车厢学校”。

“车厢学校”的游戏,是孩子们自发的。本来“自发”后面,我还写了“组织”俩字,又给删了,因为确实不是组织的,就是那么你一嘴我一嘴地玩开了。

是这么回事:

坐大巴去颐和园,路上要一个小时。这么长时间,总不能干坐着吧?班里老师就组织孩子们背《老子》。刚开始还很正常,一句句往下背。等背完,情形就变了,不知是哪个孩子先说了一句:“下课!”于是,孩子们集体说:“老师再见!”“哈哈哈哈”,车厢里笑成一片,但很快就都心知肚明、谁也不拆穿地玩了起来。

“上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

“这节是英语课!”于是,檀柏洁老师上课。

“这节是数学课!”于是,倪睿老师上课——玩二十四点。因为倪睿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们玩沙包,有个孩子还说:“打沙包吗?”

“眼保健操开始了!”于是,郭泓廷老师现场广播:“第一节,按揉攒竹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孩子们真的在车上做起眼保健操。

接下来是课间操,孩子们一起唱《中国龙》。

接下来是音乐课,孩子们一起唱“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读诗时间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就这样,孩子们在大巴车上,把在学校的一整天,浓缩在了一个小时的行程中,有趣地度过了无聊的时光。

“车厢学校”当之无愧。

(文/片 冯派)


    关注 日日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