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监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较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为封建社会的管理提供了一条较为公正科学的人才选拔途...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较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为封建社会的管理提供了一条较为公正科学的人才选拔途径。科举制度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考试的内容。

参加科举考试,是士子们一生中的大事,它的重要程度,超过结婚、生子。那么,试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到底是怎样的情形?《李鸿章》(全三册)中写到了南京收复后,当年举办乡试(即秀与试考举人)的情形。乡试在省城举行,一般在每年秋季,正是桂子开香的时候,因此又称桂榜。不过,南京收复后因为考棚需要重新建,因此一直推到了十一月份,天寒地冬,有人活活冻死。李鸿章作为江苏巡抚,监临乡试(相当于监考)。乡试的情形,小说参阅了真实的笔记资料,虽是小说,却几乎无半句虚文,很值得一读。

眨眼到了十月十一,李鸿章如期携印赴约。各地士子已经开始聚集金陵,城内所有旅店爆满,有些住房稍稍宽裕的人家也临时改作旅店,接待应试的士子们。因为突然间增加两万人,金陵城陡然变得热闹起来,城南一带尤其秦淮河沿岸商贾云集,花船锦簇。商贾不用说,是来赚考生的钱,而花船则是明娼暗妓,供考生们消遣。朝廷虽有士子禁娼的规定,但并无认真查核。



士子赶考的情形。偏远地方到省城参加乡试,也是一件麻烦事,穷苦人家,会为路上花销发愁的。拍自山东青州科举博物馆。

此时金陵城中是士子们的天下,人多势众,不免仗势欺人。最受欺的是商家,考生与商家发生纠纷,附近的考生无论是否相识,一般都拥过来动手帮架。有些人不是为打架,而是制造混乱,趁机偷拿商家财物。即便报了官,也是法不责众,所以商家宁愿吃哑巴亏。好在乡试期间物价腾贵,商家利润颇丰,大多忍气吞声,避免与考生纠纷。考生最气人的,就是随地大小便。因为人多厕少,街角或偏僻处,便成了大小便之所,白天照样脱裤子方便。有些缺德的考生,越是看到有妇女走来,无屎无尿,抹下裤子就大小便。看着妇女挪着小脚仓促而逃,他们却放声大笑。

出任江南乡试监临的李鸿章自然知道考生们的种种毛病,所以调来三千淮军,两千人进贡院监考兼应付茶水等杂务,一千人要在贡院周围巡查放岗。入闱前则协助维护南城秩序,专门对付闹事的考生。李鸿章有意在两江士子前展示他淮军的威风,这三千人清一色洋枪。绿营总兵、提督都眼热的短枪,他淮军的哨官都是人手一支,用宽大的牛皮带挂在屁股上,走起路来一跳一跳,出尽了风头。

士子们被淮军的气焰震住,秩序比预想的要好不少。曾国藩感慨万千,他所关注和感慨的是淮军的装备。当初他对洋枪洋炮不以为然,以为打仗靠的是勇气,太重视洋枪洋炮,反而会让兵勇染上取巧的毛病。现在看,自己真是落伍了,他不能不承认,在洋务方面,他比自己的学生差多了。

入闱前,李鸿章已经数次进入贡院察看,发现什么不妥立即安排纠正。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城东南的聚宝门内,东临桃叶渡,南滨秦淮河,西抵夫子庙。设考舍两万余间,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与京师顺天贡院不相上下,其他各省贡院更是无法相比。顺天贡院不仅承接直隶省还包括国子监及关外学子应试,规模自然庞大,世称北闱;江南乡试冠于他省,因此称为南闱。江南贡院有两道围墙,都遍布荆棘,在两道围墙间,李鸿章还特意安排几百淮军巡回查看,以免有越墙舞弊行为。

十一月初八这天,早晨天气就有些灰暗,阴风嗖嗖刺人肌骨,后来又雨雪交加,更加寒冷难当。贡院门前大街有东西辕门,两万士子排队入闱,每人背着考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杂七杂八一大堆。东辕门为江苏籍考生入口,西辕门为安徽籍考生入口,每位考生都要高举考号,一一经过搜查,看是否有夹带,因此非常耗时。士子们虽然早有准备,穿着厚厚的棉衣,有的再把油布披在身上,但经不住长时间的风雪交加,个个都冻得缩手缩脚。年轻些的还能挺得住,五六十岁的就有些受不了,何况,七十岁以上还有几十人。

入闱前曾国藩专门安排李鸿章着人统计了一下,应试的士子最年轻的有多大,最年老的高寿几何,七十以上有多少人,祖孙三代同入闱的又有多少。尤其白首入闱,向来是各省乡试大加褒扬的典范。经李鸿章统计,白首入闱者大有人在,七十以上五十余人,祖孙三代同入闱的有八家共二十五人。因为有鲍姓一家是一祖一父二孙。这一家四口来自昆山,老者已经七十八岁,儿子五十三,两个孙子分别是二十五、十九。

曾国藩对这一家四人特别关注,叮嘱李鸿章要特别留心,如果祖孙三代有两人中举,那真是江南佳话。谁料鲍老爷子先是受了风寒,今天又在雨雪中排队近一个时辰,儿孙都劝他不要再应试,他却不甘心,咬牙坚持,结果活活冻死在辕门外。事情先报到李鸿章那里,他立即报告曾国藩,并建议立即停止搜检,让士子们凭号先入场。考棚虽然也是透风漏气,但比之大街上总是强一些。

曾国藩立即答应,并让李鸿章去与主考商议。主考也很敢担当,说出了事他负责。李鸿章分担道:“我是监临,而且主意是我出的,要担责我担第一份。”这样一来,入闱速度就快多了。两个时辰后,所有士子入闱完毕。



这就是贡院的模型,那一间间猪圈,就是考试的地方。相当局促,前后十余天,就在这里面熬。

贡院号舍为考生日间考试、夜间住宿之所。号舍用“千字文”编列,每排多则一百多间,少则五六十间,南向成排,形如长巷,巷宽四尺,仅容两人来往。号舍巷口有栅,门楣墙上大书其字号,并置号灯与水缸。号舍屋顶盖瓦,每间号舍隔以砖墙。入场后,考生以油布为帘挂在号舍檐下,以防风雨。号舍十分局促,高仅六尺,举手可以及檐;深四尺,宽三尺,仅容入座写卷;舍内有上、下承板,上板就是书桌,下板就当座椅。白天应试,晚上将上板抽下与下板并排,合二为一,聊称“龙床”,在上面蜷曲而卧。所带粮食、炉灶、锅碗就挂在考号正对的墙上,所以巷道更加拥挤不堪。场内九天,考生全要自己做饭。讲究的带的吃食丰盛些,而大多数人带的是面条,图的是个方便。而今年是大战之后,考生所带大多十分寒酸。巷尾有马桶,供考生如厕,人多桶少,臭不可闻,污秽不堪。照例每号中都有空棚,便成了公共厕所,更是臭气熏天,戏称“屎号”。邻近“屎号”者要掩鼻屏息,还要被人嘲笑,说是作孽才得此报应。好在今年天寒地冻,臭气可减,但寒冷难当。李鸿章特别叮嘱杂役及监考人员,一旦发现有考生发病,就要及时供汤药,病重的就动员他们放弃应试,毕竟,命比前程要紧。



这是考试的模拟场景。晚上也睡在这个小格格里。



这是考篮,吃喝用的东西都装在里面。拍自青州科举博物馆。

贡院中轴线上,从南往北有三道门,分别称“贡院”“开天文运”及“龙门”。“龙门”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秀才经乡试中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乡试也便如鲤鱼化龙一般,无异于人生命运的一大转折。龙门后依次有明远楼、至公堂及戒慎堂。戒慎堂后有门,门后有飞虹桥。飞虹桥便是内外帘的分界,桥之南属外帘,桥之北为内帘。所谓内帘,是指阅卷的官员,而李鸿章所率负责提调监试的人员则属外帘。考试期间内外帘分隔很严,不得擅自出入。内帘最主要建筑是衡鉴堂,是主考官阅卷、评定名次的地方。

李鸿章等外帘人员到飞虹桥前即止步,他除了第一天到部分号舍巡察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明远楼。“明远”取自《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原”之意。明远楼位于整个贡院中心位置,高三层,为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情形。当然,还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由于其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贡院内外的建筑,在高度上均一律不准超过明远楼。楼门悬挂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楹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跟随李鸿章入闱督带淮军的是他的抚标营中军张参将。张参将办事十分通达圆润,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登上楼后,他递上早早准备好的四支千里眼。李鸿章笑道:“不错,你想得倒周全,怎么知道用得上这洋玩意?”

张参将应道:“我哥参加过乡试,回来向我显摆,我就记住了明远楼是各位大人登临监视的地方。我想试场便如战场,大人自然用得着千里眼,所以悄悄备了几支。”

曾国藩也是点头称赞。

两万余间号舍,一排又一排,气势恢宏,震撼人心。大家都惊叹,两江精华人杰,皆荟萃于此。多少人的命运,也在这贡院当中分道扬镳。而李鸿章望着一排排号舍,心中感叹却与众人不同。应试士子,无疑是两江之精华,然而,他们耗尽心神所醉心者,却是百无一用的八股文。他想到鲍姓老秀才,七十有八,六七十年间,完全沉迷于八股时文,章句小楷,这是多么可惜和可悲。一年前,李鸿章就根据冯桂芬的建议,上奏朝廷建议改变八股取士的制度,把经世致用的学问、制造枪炮等洋务列入应试内容,从而让那些有实用学问、懂洋务的人才能够获得功名,但他的建议被束之高阁。一想到整个国家的人才精华,都埋头八股文,李鸿章就禁不住心中沉甸甸的,脸上无一丝笑意。

如今太平军已经基本平定,国家不久就会迎来和平。他对未来已经有所规划,那就是要以巡抚之尊,推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要购买洋人制器之器,要学习洋人制器之法,要造枪炮,造轮船,洋人能造的东西,他都要来造。然而,这需要洋务人才。而今天,他站在大清国选拔人才的高地上,却不敢奢望从这两万人中选出几个他所需的人才。



这是放榜的情形,相当于高考发布分数和录取情况。

一天,李鸿章和曾国藩谈起他的感慨,曾国藩叹道:“我也知道读书人埋头八股实在可惜,但八股取士已然举行一千余年,天下读书人全部心血凝聚于此,要改谈何容易!”

李鸿章毕竟中年得志,敢于任事,所以说话比较直接:“不改国家就无希望。”

曾国藩笑了笑道:“你要改,你就没有希望。科举取士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你却要把这独木桥再砍掉一部分给那些洋务人才,岂不得罪天下数百万的读书人?那时候群情激昂,你便成众矢之的!如果你连巡抚的位子也保不住,还怎么推动你日日悬心的洋务?”

“老师教训得极是,学生想得简单了。”曾国藩的话很有道理,李鸿章连连点头。

“少荃,我哪里是教训你?只是说点儿为官心得罢了。你们可能都觉得我谨小慎微,以为我是怕失去了富贵荣华。其实,官位至此,富贵荣华于我已如浮云过眼。我这么小心谨慎,想保住的不过是将来能够办事的机会。少荃你要记住,你想办事,必须先站稳脚跟。你办的事再正确,而你却摔了大跟头,从此站立不起,不仅你的荣华富贵谈不上,你想办的事也成海市蜃楼。”

李鸿章由衷地感谢道:“老师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学生许多时候太急于办事,却忘记了首先要站住脚跟。”

“少荃,我们从小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我今天的地位,平天下的功勋我们建立了,将来要在治国上尽一分力量。打了十几年仗,我真是打够了,我现在最盼的就是国家安定下来,咱们师生携手在民生上下一番功夫,在国富民强上尽一份心力,尤其是造轮船、制机器,把洋人的玩意一样样学起。”

“学生也正有此意,只可惜洋务人才奇缺。”李鸿章有些激动,话题又回到了原点。

“关于洋务人才,我倒有些想法。”曾国藩指了指偌大的贡院考棚说,“从这里面找洋务人才恐怕太难。我们不妨将来多办洋学堂,专门请洋人来教习。这是其一。另外,我这些天在想,咱们能不能选一部分聪颖的幼童,派到洋人国家去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咱们只拿几本洋人书籍来学习,太浅,只有亲自到洋人国家去,才能了解真实情形,也才能学到最根本的学问。”

曾国藩竟然有这样的设想,李鸿章不能不刮目相看,这件事就足以说明,他这位老师绝不是腐儒可比,头发虽然白了,但老师的心却并未老。

曾国藩见他有些吃惊,笑了笑说道:“要论洋务,少荃真的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只是这些事情也要慢慢来,否则欲速则不达。”

经过师生这次畅谈,李鸿章再登临明远楼,俯视考场中的士子,心里多了份悲悯。他们从开蒙始,就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学写试帖诗,往往一县应试童生两三千人,只能考取三四十名秀才;一省上万秀才,一科只取百余名举人;而数万举人,一科最多时不过取二百余名进士。有多少人皓首穷经数十年,依然还是个童生!又有多少人把科举当作了终生的追求!如果有一天取消了八股取士,将有多少人会因此人生绝望!

到了十一月十九日,考卷收齐,交给内帘,李鸿章等外帘官员就出闱了。还要等二十天评判结果出来,他要参加放榜,还要以主人身份举办举子们终生难忘、津津乐道的鹿鸣宴!



这是喜报。如果中举,真是皆大欢喜。不过,幸运儿的比例太少,大约百分之一。例如李鸿章监考的江南乡试,应试2万人,取中200余。


    关注 白家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