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领头雁 幸福引路人

 

“这300头毛驴,每头日盈利5到8元,平均一天就能为乡亲们带来2000元左右的收入。”11月...

“这300头毛驴,每头日盈利5到8元,平均一天就能为乡亲们带来2000元左右的收入。”11月8日上午,高新区许营镇崔庄村的毛驴养殖场里,村“第一书记”申长森向记者介绍起了村里的扶贫项目。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申长森和村委一班人研究,整合村内8亩闲置土地,筹措资金60万元建立了毛驴饲养基地,贫困户凭借入股分红获得了稳定收入。

在高新区,像申长森这样的市直选派“第一书记”有4名,区直选派“第一书记”17名,覆盖全区21个贫困村。面对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这个时代命题,他们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第一书记’作为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力量,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给钱给物,又建强支部,真正给贫困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连臣说。

由“独角戏”变“合唱团”

“‘扶贫羊’经过繁殖,已经超过20只,价值一万多元。”在许营镇曹庄村,贫困户曹连长高兴地算着自己的“羊经济”。曹连长介绍,在村“第一书记”胥士文的帮助下,他积极参与“差价送羊”扶贫项目,还加入了西瓜蔬菜种植合作社,每年能增加收入8000元以上。

“差价送羊”“差价送驴”、光伏发电、特色林果种植……如今,高新区像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有30个,覆盖了全部21个省定贫困村。在全市7月份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中,高新区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高新区通过健全保障机制,整合扶贫、农业、民政等方面的政策、资金和项目,以及市直区直派驻单位、帮扶乡镇的各种资源,变一人驻村为全员支持,真正让‘第一书记’挑大梁、担重任。”区党工委副书记徐霞说。

区里的全力支持,为“第一书记”们干事创业吃了定心丸。21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坚持精准施策、尊重民意,针对驻村实际制定了可操作的扶贫方案,全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亮化村容村貌、发展产业项目,让群众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截至目前,“第一书记”共协调投入资金2139.5万元,广泛用于整修道路桥梁等便民设施、发展产业扶贫项目等,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从“解近忧”到“谋长远”

“有了这辆轮椅车,我终于能出门转转了。”十几年前,许营镇西屯村的卜德胜因重伤致残,家里一贫如洗。了解到卜德胜的情况后,西屯村“第一书记”李强自掏腰包为他购买了轮椅车,让卜德胜感激不已。

贫困户致贫原因千差万别,怎么“扶”最有效?这是摆在“第一书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抓党建促脱贫的过程中,高新区引导“第一书记”做到“长短结合”,既立足当前,解决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又着眼长远,增强他们的致富增收能力。

点滴小事承载着浓浓温情。据统计,21位“第一书记”自驻村以来,共为村民免费收割小麦2000余亩,走访特困户324户,慰问困难群众633人次,筹措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配送生活用品价值20余万元,真正成了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助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第一书记”积极为所在贫困村争取政策资金,发展扶贫项目,拓展群众的增收能力。顾官屯镇枣寨村在“第一书记”许以胜带领下,通过村企共建的方式,引进了投资1.2亿元的来料加工项目,年可创汇1000万美元,实现利税500万元。借助这一平台,当地732户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10000多元。许营镇崔庄村“第一书记”申长森帮助村里成立了拥有1万多亩大棚及多个养殖场的农业合作联合社,利用传统西瓜优势发展订单农业,群众种植收益显著增加。

既用力铺好“帮扶路”,又用情架起“连心桥”,让“第一书记”和贫困群众的心贴得更近,脱贫路子越走越宽。

变“弱支部”为“桥头堡”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村干部的作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过去,韩集乡高庄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班子成员服务群众意识差,群众对此颇有怨言。区党工委经过研究,选派社发局副主任科员孙宏金挂任该村“第一书记”,着力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问题进行整改。孙宏金到任后,狠抓村党支部组织建设,在制度上墙、学习园地、硬件设施、班子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使村“两委”班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热情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如今,每当说起本村的村干部,村民们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

高新区把推进“第一书记”工作和开展脱贫攻坚、加强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同频共振。党工委与村“两委”成员促膝谈心,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从软弱涣散、贫困落后的问题根源入手,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定期组织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集中学习、外出参观,一年来外出学习参观达227人次。同时,创新村级党组织活动形式,率先推广使用“聊城高新手机党校”学习平台,广泛开展党课、扶贫政策等专题学习,大大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工委领导成员带头帮包最困难村,各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先后160余次到帮包村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20多项。”区政工部主任张立民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高新区探索建立了联系帮包市直部门“一把手”制度、“双联共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扶贫项目观摩交流制度、区外市外省外学习考察制度、扶贫工作进展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帮包市直区直部门资源共享联动制度等六项制度,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目前,高新区21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有项目、个个有亮点”。“第一书记”们正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改变着乡村面貌,滋润着百姓心田。


    关注 聊城高新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