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逸高韵”戴思望——新安画派系列(四)

 

戴思望(1654-?),字怀古,安徽休宁人。善鼓琴,能诗词,工书法。画山水宗法元人,峰峦林壑,精疏淡宕。每扁舟往来两浙、三吴间,遇佳山水辄留峦不忍去。善谐笔,有时旬日不语,人以为痴,风疾而殁。...

戴思望(1654 - ?),字怀古,安徽休宁人。善鼓琴,能诗词,工书法。画山水宗法元人,峰峦林壑,精疏淡宕。每扁舟往来两浙、三吴间,遇佳山水辄留峦不忍去。善谐笔,有时旬日不语,人以为痴,风疾而殁。


图1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局部
在新安画派众多大师中,以“秀逸高韵”著称的戴思望,生于休宁县隆阜。隆阜村位于休宁城东15公里横江与率水两河交汇处,紧傍徽州商业古镇屯溪,土地平旷、交通便捷,自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往来新安江的商船常在此地拢岸,故曰“隆埠”。隆阜戴氏自唐以来名人辈出,明清间,不仅出了丹青名家戴本孝、戴省、戴文英、戴思望等,而且还出了迁往江西婺源的状元戴衢亨。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在清雍乾年间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世界文化名人、思想家戴震(戴东原)。至今隆阜三门里(现为隆阜小学)戴震故居的石园门和院墙尚存,故居旁还有戴东原洗砚池。



图2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局部
为了纪念这位平民思想家,戴震后裔将横江边摇碧楼建成了隆阜戴氏私立图书馆,现为戴震纪念馆。现在隆阜中街,仍有戴氏大户民宅七房厅等四五处大型徽派民居,其体量之宏大,内部构架之特别,雕饰之精美,仍是徽州现存不多的徽派古民居代表作。其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较好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中外学者纷纷到隆阜寻访东原遗迹,凭吊这位杰出的思想者。人们眺望东原故居对面桃李满坡的“万架书山”、江心绿树葱笼的桃花洲,陶醉在翠鸟鸣春、渔舟唱晚的乡村美景之中,对“地灵、人杰”似乎又有新的感悟。进入21世纪,曾被视为“新安文化之中心点”的隆阜古村,正随着徽学研究的不断升温而逐步走向世界。


图3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之一
美术史研究对新安画家戴思望的关注显然是有所欠缺的,近乎权威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甚至都没有录入“戴思望”。相关资料由来甚少,是其原因之一;徽学学者兼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长陈琪先生则认为因其“社会地位较低”的缘故。戴思望他善鼓琴,能诗词,工书画,甚至还写过两本徽戏剧本《三剑客》和《岳阳楼》;一生好作行旅,往往游走于吴越之间。其早年的画作便有了“于淮阴旅次”(见本文天津博物馆藏《仿倪山水册》八开)、“客南湖”(见《江天春色图卷》)的纪录,可见其趣味及所为是颇为多样的。明人戴廷明等人编撰的《新安名族志》曾对休宁戴氏的血脉由来作了较为原始的记述。然而戴思望之生卒年,却一直处于失考的状态。


图4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十二开之二
戴思望的传世作品也不多见,现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所能见的,亦只有四幅:藏于重庆市图书馆的《江天春色图卷》, 癸丑年,即康熙十二年(1673);重庆市博物馆的《浮云叠翠图轴》,庚申年,即康熙十九年(1680);天津博物馆的《仿倪山水册》八开,庚申年。天津杨柳青画社据此本出版过《戴思望.项奎精品册》收录在《中国画珍本丛书》 ;浙江省博物馆的《山水扇面》无纪年。


图5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十二开之三
匡时2010年春拍《仿古山水册》为十二开,设色绫本,无纪年;长23.5公分,宽19.5公分。《仿古山水册》印证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戴思望“画山水宗法元人,峰峦林壑,精疏跌宕”;意趣多样而心性随和;不经意的点染又总是文心所动,诗情所运;在境貌荒寒的草木湖山中,流注盎然的人文生机,是一派平民化艺人的身性气息。难怪古之有评者论之 :“秀逸高韵,每成一艺,辄自矜为稀世之宝”。戴氏所表达出的, 正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自足的、自洁的、 向上的、理想者的人格精神;又恰恰是对十七世纪新安绘画的美学,又是另一种丰富解说和印证。


图6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十二开之四
我们在细看图6的作品中,戴思望的绘画理念主要延承新安画派的渐江线条和冷峻路线,譬如近景水岸边的山石皴法;董巨“一河两岸式”的构景,河对岸远山的米家水墨山水以及近景房舍前后的杂树点缀皴法,都是从拟古而来。此幅作品我们会发现戴思望书法落款有赵体加绞笔的技法,对于以后鉴赏也是一个侧面的佐证。


图7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十二开之五
图7乍看之下,还是渐江冷逸线条和程燧焦墨山水相结合的路线;并没有突出多少戴思望他自己的个人风格,这也是新安画派虽后继者众多,但却没有新鲜面目出现的原因。高山仰止,也许压抑住了太多新生画家们的梦想。加之年代久远,近300多年遗留下来的作品,能被后人铭记的画家们,也是寥寥无几。

图8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十二开之六
相比之下,匡时拍卖《仿古山水册》即图1-图10,则更多流露出种种同源于新安画派前辈诸大家的风情神韵;释放出种种操控自若、游刃有余的老道与坦然;而其题识书迹,更是突显了一份不不拘规格的散漫、若愚之志趣。以笔者有限的阅历斗胆度测:《仿古山水册》更有理由被断论为戴思望中年之后的,具有浓郁新安风气的移情漫性之力作;而戴思望则更是新安画史上无可忽略的有机一份子。


图9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十二开之七
此幅戴思望谓之《仿元人雁归图》,无论构图和笔墨多从宋元而来,虽尺幅不大,但古人气息亦是扑鼻而来;这也是今天画家们苦思冥想、抓耳挠腮也得不到的古人气息,这是为何?远的不说,单是民国画家们也还有这股气息的。个人说说:无非读的书和社会价值观不一样,手下画的画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自身、书法、文学诗词的功底不够而已。这也就是古人们推崇的“诗书画印”的逸趣,而非今日所谓名气、身份、润格三瓜两枣的多少?您的心里装的是啥,在您所表达出绘画的作品里,就会表现出来。否则哪里有G20西湖国宾馆的“牡丹王”呢?这就说明了当代不单单是美盲的一个问题,具体以后再议。


图10 匡时2010年春拍册页十二开之八
匡时拍卖这套《仿古山水册》还给我们今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技术性参数。所留下的其它印记“参子”、“研斋”、“戴亮”、“戴”,又为我们了解戴氏在其生活过程中演绎出的更多的名号,提供了依据(俞剑华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只记录到戴氏的用字“怀古”)。而“六恙生”、“二难並”这样的闲印,其内容又隐喻了画家怎样的人生及其历险故事呢。画册第七开,铃有朱文小印“甲午生 ”,这为考证戴氏的生年提供了第一手的确凿依据。这个“甲午”,当为顺治十一年,即康熙1654年为戴思望的生年。这一年,程燧48岁;渐江45岁,查士标40岁;梅清31岁。正当是新安画坛才人济济,蒸蒸日上的时季。

图11 天津博物院藏册页十二开
从“甲午生”这一坐标线索出发,我们重新审视戴氏20岁(1673年)所作的《江天春色图卷》及27岁(1680年)天津博物馆藏所作的《仿倪山水册》,即图11;不难看出作者早年作品,所具有的相当成熟的“传移模写”的功夫。这在人文沉淀深重的新安,当属不为意外的。


图12 天津博藏册页八开之一


图13 天津博藏册页八开之二


从图12的作品中,我们不光感受到戴思望27岁时的拟古传神笔力,还有从绘画技法和书法得到一点鉴赏意义上的旁引佐证。譬如他落款的书体风格和结字的型体,既有赵孟頫厚实的袖里藏针,又有张猛龙等魏碑方正的八面来风。从图12款识为:“云林八景画册向藏吾家 乱后失之 偶法其意 依稀而已 戴思望画于淮阴旅次 时庚申二月”。此处还说明戴思望家藏已很丰富,康熙年间家藏倪瓒的册页毕竟也是不多的。该绘画虽为拟古倪瓒,但笔力技法犹如其书法一样的厚实稳重;因此画面所表现出与倪瓒的孤寂冷逸却是不一样的,相反倒是温厚朴拙的。


图14 天津博藏册页八开之三


图15 天津博藏册页八开之四


图14和图15均为简淡清远的倪瓒惯用构图方式,可惜这套册页被戴思望临摹的原迹,至今不知存在何处?图14也是董巨一路的“一河两岸式”,不过多了近景的一条河汊,在河汊的两岸填充了更多的一些景致;在画面的右手上方将景致和空间,推得更远更空旷,让观者留下自己的想象空间。在此幅戴思望的表现技法上,用了焦墨枯笔更多一些,显然是非常纯熟自信的;这种大块坡岸的立体感能丰富起来,也着实不易。图15的小人物,今人们倒是在张大千的绘画里常常见到,而多数不知原创是元四家倪瓒。这个杂树干的蟹爪皴和点苔以及人物对景而吟,还是可圈可点的;即使大千,也不过如此。


图16 天津博藏册页八开之五


图17 天津博藏册页八开之六


图16图17,在倪瓒浪荡太湖几十年的生涯中,这类景致实在太多了,这里说说戴思望拟古的绘画技法。看看图16中围湖造田的水埂,先用长长的淡墨线条搭好架构,而后用焦墨枯笔的牛毛皴一点点重复添加,辅以淡墨补充水岸边的线条。目的要最终表现出水埂的立体感,且是用中国画的笔法和水墨来堆加补充。再添加一些水草和杂树从,甚至小桥水榭垂柳,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中国画。在戴思望的表达思想里,却是有股春风沐浴的温暖,亦非倪瓒那样的秋冬严寒。

说到这里,跑题想起来著名的美国中国画专家高居涵先生,一直喋喋不休说是明末清初很多中国画家这类绘画的立体空间感,是受了当年欧洲传教士带来凹凸铜版画的影响。我想高先生一定是遗忘了我们北宋的背阴画法,以西方的绘画理论来理解这段中国画的立体空间感;因为自幼他们接受的就是先入为主的立体空间,您再怎么解释,也是枉然?


图18 天津博藏册页八开之七


图19 天津博藏册页八开之八


图18图19不谈笔法笔墨,只说图片里的诗词意境,“小舟无远近 放眼看青山 相对不相识 轻鸥江上闲 戴思望”。画面远景的半山中有三股飞瀑,在云雾遮盖之下二叠重唱奔涌而出,跌宕而下冲至湖面,似有高山流水交知音的古喻。中景是一棵老松虬劲十足,寓意着古朴高洁;而古松岩石下的一高士正在扁舟独钓。近景的几多岸石和平静的湖面,以及远景中的几多芦苇,象征着孤寂和单薄;说明了高士独钓心境中的无赖,和“相对不相识”的苦衷,其实这也是倪瓒当时的真实写照。中国画第一重在立意,就是你想表达的思想和境地;除了画面作品表达的本身,再通过简单的落款诗文点拨开来,这就是所谓文人画开始元代的由来。一幅作品如果没有主题思想,不能打动观者的内心世界,那么就是只有“作”,没有“品”的魅力。且不说还有更多的笔力、笔法、笔墨的技法了。


图20 广东XX拍卖2008秋拍
图20此幅作品为广东XX拍卖2008年秋季拍卖会拍品,“乙卯春日法 玄宰笔意 怀古戴思望”,绢本。落款为1675年,作者时年22岁,虽说拟古董其昌笔意,但架构多从王麓台而来;用笔粗狂散淡,线条纤弱,沓笔太多。缺少新安后继画家们的那股灵秀高古;唯有远山松石,尚存几分程燧的焦墨笔意。款识和印章均有古意,但细看书法落款字字金鸡独立,气息不贯;印石原作未曾上手,也不好判断。据此个人意见:清中晚赝品,值此期待大家们共同探讨。


图21 北京XX拍卖2013春拍
图21细看画面气息尚有清末民国的海派画风,设色用笔隽秀尔雅、层次分明,所表达出意境也是古趣怡然;但一看画面用色和布局,显然受了些西画的影响,尤其近景树丛的描写。此幅书法落款亦非戴思望的书法风格,该落款书法取法柳赵香光,结字松散无力,运笔僵硬呆板,绝非戴思望的27岁时天津博物馆那套册页的书法功夫。虽敲了毕沅、张沅和吴平的藏章,但是赝品,无疑。


图22 广东XX拍卖2013秋拍
图22该作品绘画线条与落款线条的差距太大,判断绘画和落款绝非一人所为,属戴思望的赝品,无疑。画面应该也是一件拟古董巨的作品,可惜笔力杂乱无章,中锋冲天而出的用笔太多,毫无笔端的变化技巧。用墨也是简单渲染和映衬,谈不上有丝毫的美感。而落款书法学赵体,但笔下功夫不敢恭维,字里结构和变化均很业余;与戴思望27岁时天津博物馆藏那套册页的书法,还有很大的距离。


图23 安徽XX拍卖2014春拍


图24 北京XX拍卖2006第3期册页二十四开


图23线条皴法和用墨也非戴思望的笔性风格,过于草率,可能为近年来所仿。图24为嘉德2006年第3期拍卖拍品,为册页24开山水,可惜未能见过实物,从目前来看,并不能武断定为赝品;其中的笔力笔法和设色,更多接近于吴门画风,似于新安画派关联不大。落款“辛酉夏日漫写此图 画于武林旅次 戴思望”,据此推断为1681年,时年28岁,为天津博物馆作品后一年的作品;书法结字风格与天津这套册页差距较大,因无缘上手,不好判断真伪,留作有缘再见。


图25 上海国际2005年春拍拍品
图25款识“乙卯春日 画为禹敬道长兄正 戴思望”,时年乙卯(1675年),落款书法与27岁天津博物馆那套册页相比较,显然也不是戴思望所作,可能为后天款。可惜手头没有重庆市图书馆的《江天春色图卷》,与癸丑年(1673年)相对比;图25这幅作品,无论远山树丛和人物,均是董巨“一河两岸式”的拟古倪瓒路线,且笔力技法的水平要超越戴思望的绘画水准很多,也许是件更为优秀比戴思望名气更小的画家,而被后人们改了款。如有缘上手,便于判断真伪;这也是玩古代书画,更具有挑战和学究的魅力所在!

我们在整理新安后学戴思望作品的过程中,综上所述也发现了很多赝品,尤其在其百年之后清代中晚期的赝品;那么说明清代徽商鼎盛时期的新安画派收藏家眼里,戴思望依然是一位优秀画家,且具有相当的声望。对于我们现梳理他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中有些即使是件赝品,犹如图25的作品,都已有一定的收藏意义。
备注及参考文献:

1. 戴思望的生年及其《仿古山水册》 薛翔 著

2.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有公众微信或其他媒体需要转载转发,敬请注明尚敷拍卖或叩山问水;若否我们一经查实保留诉讼的权利。
点击下列标题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1.“渐江后学”姚宋——新安画派系列(三)

2.“空灵逸致”祝昌——新安画派系列(二)

3.“旷逸雅韵”梅庚——新安画派系列之(一)

4. 退潮留痕——黄宾虹作品真伪鉴赏(一)

5. 又见空山——白石老人的用墨探微

尚敷拍卖

有奖竞答  第十七期




▲有奖竞答图片

竞答题目:微信中标注“有奖竞答图片”的作者是谁?(清代书法家)

竞答奖品:33.33 RMB(以红包方式发送)

备      注:竞答正确的前5名,我们将在下一期公众微信里公布,以示公证。(仅限添加“尚敷精舍”微信公众号的师友)
已有1071+同行已关注我们,您还在犹豫什么?















    关注 尚敷精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