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十月的蓉城

 

编者按:我校高三年级兰建海老师于2016年10月赴成都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暨优秀课例观摩会...



编者按:我校高三年级兰建海老师于201610月赴成都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暨优秀课例观摩会,荣获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和论文二等奖。



成都之行结束之后,一直有想写一点东西的欲望,因为那段记忆一直搁置在我的心里。直到今天,我才有时间拿起笔,随着文字,再次走进记忆和回味中的成都。

10月16日,心中带着满满的期待和向往赴成都参加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为期一周的成都之行,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彻彻底底爱上了天府之国。如果说夏季的蓉城炎热,冬季的蓉城阴冷,那么秋季的蓉城,特别是十月份的蓉城最为适宜了,适宜的时节,适宜的气候,适宜外地人慢慢的去赏、去品、去感受。



10月18日上午,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暨优秀课例观摩会在美丽的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开幕了。大家云集,名师荟萃,张鹏举、包天仁、伊道恩、杨桦、董一菲、顾之川等分别作了专题讲座,向到会老师传递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面对曾出现的躁动、迷惘现象,对课改人提出了冷静思考再出发的期望。现在还记得当杨桦老师在讲座中引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会场上的那一片寂静。是的,我们无论怎么走,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和规律。杨桦老师的讲座虽老调重弹,却也返璞归真,值得所有语文人去深思。和其他几位专家所不同的是,来自牡丹江市第二中学的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在浓浓的诗意下,与所有听讲者开启了“诗书学养与智慧课堂”的探讨。记忆最深的是董老师用PPT呈现出来和我们共同分享的她所钟爱的莱蒙托夫的一首小诗:“茫茫海上,孤帆闪着白光。它在寻求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它抛弃了什么,在那自己的故乡。”董老师由内而外散发的诗意气息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诗意的构建自己的语文课堂,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多一点灵性,多一些情趣。

正如棠外的大会议室两边张贴的标语“教研教改·自学·点拨·展示课堂策略,师道师传·互评·拓展·探索杏坛章法”,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名师们向与会专家和老师展现了基于最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下来,除了由衷的赞叹、雷动的掌声,更多的是作课老师与观课老师在质疑、提问中思维的撞碰。老师们展示的不仅是他们扎实的基本功,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一种对语文课堂的敬畏,对语文的热爱!



成都是个慢城,适合休闲、发呆。这是来时朋友和我谈及成都时,给予这座城市的总的印象。会议结束之后,我和同行的沈老师特意感受了这个城市的闲适、惬意。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公园,成都特有的清幽,让人的心不由得慢了下来。怪不得同行的人都说成都是一个特别适合那些想在大城市生活但又不喜欢有压力的年轻人居住。几天来聆听讲座和观课,专家们传达出的语文教学理念,不正与成都的慢生活底蕴有一种默契吗?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语文人们更需要放慢脚步,冷静思考再出发。也许这也正是为什么把这次会议安排在成都的缘由吧!

十月的成都是湿润的,俏皮的雨像是开玩笑似的下下停停,不慌不忙,慢慢飘洒。我喜欢那种如牛毛似花针不用打伞的雨,在这样的雨中,你可以毫无顾忌尽享乐趣。雨中的成都最美。远远望去,整个成都城被笼罩在烟雾迷蒙中,高大、苍翠不知名的树木到处都是,街道上摆放着开的正好的四季海棠,一块块油绿色的毯子般草坪,让人不忍触碰。最为抢眼的应该是榕树了,高而壮的榕树尽显其恢宏气势,奶白色和粉红色的花朵争相开放,红白绿三色,带给游客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恍如在画中的感觉,再加上飘洒着的如牛毛、花针的细雨,以至于走近了,都真假难辨,难怪成都又称蓉城。假设榕树下放置一些石桌石凳,二人小酌,那古朴自然的味道更添神韵。也许正是因为受成都这种特有气质的感染吧,成都人都有一颗并不浮躁的心。成都人不会说长道短管别人的事,但并非事不关己,眼中无人,成都人还是蛮热情的。一位来自湖南的老师回忆说:“成都人好热心肠啊!他们帮我们找酒店,还帮我们砍价,我们湖南人是做不到的。”这位湖南老师的口中,溢满了对成都人的赞美之词。



“食在中国,味在成都”,这是联合国专家对成都的评价。什么龙抄手、三大跑、伤心凉粉、肥肠粉、张飞牛肉、成都火锅,走在街市上,别说品尝了,光是看着这些只认识字没尝过的吃食的名称,就已经是垂涎三尺了。

第一天到成都,沈老师因为有事,我只好自己出去吃早点了。豆花面、醪糟粉子、小煎包……满目都是没吃过、没听过的。正犹豫不决时,“抄手”二字不时在眼前跳动。何为抄手?“老板,来一份抄手。”所谓的成都抄手其实和我们所说的馄饨有些相似,只不过面皮较馄饨更薄,由一条横面对折在中间绾成一个结,就像人的两手交叉抱臂的动作。当看着一碗鲜活的抄手端上来的时候,我的整个胃也鲜活了起来。红红的融满辣椒碎末的汤,嫩绿的泛着生气的蔬菜碎花,白色的从里而外透着亮光的筋斗的抄手,让我的心顿时丰富多彩了起来。当然最美的感觉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抄手进入肚子之后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快淋漓之感。这也许就是成都抄手赋予每个食客的灵魂吧!

因为会议时间短,日程紧 ,食宿统一安排,所以在会议结束之后,才得以实现一品成都火锅之愿望。走在成都市区,大街小巷飘满了火锅的香味。出租车司机特别推荐巴蜀大宅门的清油火锅调料。本着吃不了辣的原则,要了最不辣的微辣火锅,也是红红的。成都人自有一套与我们平时不一样的对付辣的吃法,就是蘸料的不同,不要什么麻酱、家常,在碗里倒一易拉罐类似色拉油似的香油,再依个人口味加些蚝油、醋(醋是必加的,据说可以解辣)、盐。一开始不相信,当我把从红红的汤锅里捞出的食物在碗里蘸过之后再送到嘴里的时候,确实感到了这种吃法的妙处,不仅限于解辣这个层面,更主要的是醇香可口。成都人吃火锅必点一份甜点,比如红糖糍粑,外酥里嫩,浓郁的红糖绝对是中和解辣的最佳食品。成都人火锅里的涮菜更丰富,平时我们不涮的西红柿、黄瓜,都是主要涮菜,而且特新鲜。最让我“不虚此吃”的是脆嫩洁白的藕片,咬一口,纤细的藕丝欲断还连,真正体会到了何为“藕断丝连”。吃火锅急不得,更需慢慢吃、慢慢品。因为成都潮湿的气候,也许这也是火锅在成都备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吧。



到武侯祠一游是我的夙愿。第一天报到结束之后,已将近6点钟。问了工作人员,说8点闭馆,虽然时间有点紧,我和沈老师还是决定去了结夙愿。

武侯祠座落在成都市武侯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富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景区绿树成荫。因为天色已晚,倒显肃穆,尤其门口两棵高大的柏树。难怪杜甫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解说词伴着音乐由耳入心,我的思绪也仿佛穿越历史时空进入三国时代,说不尽的是沧桑,道不尽的是感慨。忠诚、智慧的诸葛,义薄云天的关羽,令人扼腕的张飞,还有那一身是胆的赵云……三国英雄灿若星辰,个个可歌可泣。可如今,偌大个武侯祠却游人寥寥。当我们走到惠陵的时候,暮色愈浓,周围已不见一人。正踌躇之时,一个胆大的游客点醒了我们。是啊,胸怀一颗敬仰、缅怀之心,又有什么忌讳可言呢!惠陵出来,耳边不是传来喧闹声,那是相距不远锦里的繁华。锦里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各种小吃荟萃,酒吧、茶楼、工艺品等等,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听着锦里的热闹,沈老师说她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一种想哭的感觉,此时此刻,我又何尝不是?刘备、诸葛等如此名垂青史之人逝去,祭拜之人又有几何?寂寥、冷落,可见一斑,何况我们这等平常人呢?人们往往沉醉的是现实的繁华、热闹,而对于厚重的历史,又有几人经常去捡拾和回味呢?

22日晚,返程的飞机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腾空而起,成都之行圆满结束。机窗外,夜色下的蓉城渐行渐远,我却没有了以往归家的那种急切。只因你成都,你深厚的文化底蕴,你的色,你的味,你的意境与姿态,似乎不是三、两天就能感受深刻、看饱、尝透、赏玩十足的。我只能说:“成都,我还会来的。”还会在一个适宜的时节,带上一份从容,慢慢的去赏、去品、去感受。


    关注 商都高级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