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

 

要做你自己,因为没有人想做你x26nbsp;你有过逃避的经历么?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你一定有过。事实上,当你在手机上看这篇...

要做你自己,因为没有人想做你
你有过逃避的经历么?



你一定有过。事实上,当你在手机上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很可能就在逃避别的什么东西。这篇文章看完之后,你还会看下一篇,会看看新闻,会点开一个游戏玩两把,会听歌,会看看群里有没有人说话,会在朋友圈里刷新一遍消息。这也许是在逃避工作,也许是逃避学习,也许是逃避地铁上的孤独,逃避起床,或者,也许只是逃避把手机关掉躺上床,结束一天时的不甘心。

生命苦短,我们已经习惯了及时行乐。



人的心理有时候其实很古怪。我们头脑里认定一件事,可是我们的行动却在做相反的事。头脑永远是理智的声音,无论是“我要把这件事做好”,“最好答应他的要求”,“必须毕业”,“应该跟这个人生活一辈子”,它们听起来都很正确。我们深信不疑地听从它们,除此之外不可能有更理智的选择。但往往它们并不是我们全部的想法。也许等一等看?也许事情还有另外一面?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喜欢?……我们越是深信,就越是没办法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

          我们并不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理解自己。


理智的部分没有办法解释这一切。有时候我们会着急,我自己怎么会管不住自己?我们可能找一些奇奇怪怪的理由,开脱自己或者责怪自己,有时候我们会把它叫做“逃避”,明知正确而不敢做,把它变成单纯的勇气问题。有时候我们干脆说自己生病了——现在没法写论文?是啊我有“拖延症”。



说到心理疾病,是最近一百年的一大发明。而网络时代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发明。年轻人几乎可以为自己的每一种行动找到对应的“症”:选择焦虑症、尴尬症、长期承诺回避症、爱无能症、三次元恐惧症、晚睡强迫症……很多年前,人类对这些行为没有那么方便的名称,他们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内心。现在只需要直面医生和诊断书就足够了。



如果你还在看这篇文章,如果你想到你逃避的那些东西,你也许会意识到,我们逃避的往往不只是那些东西看上去本身,更是逃避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永远拥有选择的自由,每一次逃避都有我们隐秘的偏好。或者不如说,我们逃避的,是藏在“逃避”这两个字之下,我们所不愿意真实面对的内心。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要花很久才能相信这一点。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编辑|吴帆

文字来源于网络

审核|吴俊松
商学院官方微信

微信ID:华夏印象传媒
-致力于打造商学院微信平台-

竭诚为广大师生服务
文字图片来源:印象传媒

欢迎投稿文字/影视/视频等作品

投稿邮箱2651586043@qq.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商学院官方微信)


    关注 华夏印象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