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之味

 

东西越看越有味道,那就是后味。砚,越看越有味道,那就是砚的后味。哈哈。品茶要回甘好,赏砚要后味好,余音绕梁,...

      东西越看越有味道,那就是后味。砚,越看越有味道,那就是砚的后味。哈哈。品茶要回甘好,赏砚要后味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砚作为文房之首,回味悠长,才当得起一个“文”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虽然有着不同的后味,但共同指向的是中国古代审美情操--“含蓄”。大园子,一进门总得有照壁,不能一览无余。中国古典园林最讲究的就是藏露之道,要曲径通幽,小中见大,要以有限空间涵无限风景。扬州瘦西湖的万花园景区、个园的新园子都十分失败。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藏露之道,含蓄之美,太快了,太直白了。砚当然也是这样。

扬州瘦西湖莲花桥边的一座小园子,名曰“白塔晴云”,取隔瘦西湖与莲花桥另一侧的莲性寺白塔相望之意,字为赖少其先生所题。(下图)





“白塔晴云”
好砚的后味究竟来自哪里?

1、修养

砚工和参与制砚者的修养。而这修养的背后,是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生动真气。人们常说,时代压之,不能高古。说穿了,就是指东西味俗,后味不对味。陈端友的诸多可取之处,比起紫砂的许多花活,强多了,差别就在于修身与修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虽带着一点类似日本的凄美之意,但那也是才子佳人一唱三叹的不变修养与彬彬文质。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修养在里面。(下图)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2、整体性

点线面浑然一体,气韵生动自然得之。鼻子不是鼻子,下巴不是下巴,合不到一起去,那就不是一张脸。中国艺术品一旦从整体走向偏于装饰的表皮工艺,堕落是必然的。

台北故宫藏宋汝窑洗(下图)
3、故事性

带名人铭文的砚为何受追捧,因为有故事,能意淫。

上海博物馆藏清康熙年吕留良的一方砚(下图)









4、历史感

时间这把杀猪刀啊。墨锈、包浆、皮壳、残损,都体现着光阴之美。

咸阳博物馆藏佛造像(下图)
5、留足想象空间

断臂的维纳斯,完美。有露有遮,那才是有后味的美。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没啥意思。清宫造办处的东西为何有时总觉得后味寡淡,因为你一时被震撼到的都是材质之精,工艺之精,无所不用其极的精,回头想想,什么也没有。精之再精,一点不留余地,能神气得起来吗?再贵重,顶多也只能算是皇家御用工艺品。回头看看中国文物藏品的定级标准,还是挺有道理的。

南京博物院现在展示的所谓镇馆之宝,乾隆转心瓶(下图)
更荒唐的是当代制砚界有这么一股歪风,动不动在砚上诗书画印一起上,以为那样就文雅了,尽扯艺术的蛋,蛋疼。当代青年画家中,马骏的线条总藏着汉唐的那么一点后味,有点总有所本的希望之光在闪耀,不简单。


    关注 文房之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