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 布拉格(一)

 

1883年。出生。布拉格。中译本上卡夫卡的国籍一般被冠上“奥地利”或者简称“奥”,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卡...





1883年。出生。布拉格。

德语写作。犹太人。

中译本上卡夫卡的国籍一般被冠上“奥地利”或者简称“奥”,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布拉格,出生时布拉格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后人便打上了奥地利的标签。或许更应该称他为布拉格作家。但严格意义上讲也不太能称卡夫卡为捷克作家,毕竟卡夫卡出生时捷克尚未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而捷克作家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捷克语写作的作家,比如写《好兵帅克》的哈谢克、赫拉巴尔、伊凡克里玛、早期的米兰昆德拉。二战后捷共掌权,苏联又于1968年坦克推入布拉格,掐灭了布拉格之春的火焰,卡夫卡在那个意识形态的时期也在查理大学文学系的教案上消失了。伊凡克里玛说在二十五岁之前,他对卡夫卡一无所知,那是他已经从捷克文学和语言学系毕业,他的大学的讲座没有一次提及这位土生土长的布拉格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统治如今捷克地区的奥匈帝国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一战结束帝国解体。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以软弱、敷衍的面目示人,唯一一次御驾亲征发生在1859年,战败收场。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帝国迅速战败使得欧洲各国大跌眼镜,反拿破仑联盟的中流砥柱,当时的欧洲第一陆军几乎被普鲁士横扫。1866年丢掉威尼斯,1871年失去德意志诸邦盟主的身份(转交普鲁士)。于是退居到依赖辖下斯拉夫人(包括捷克人、波兰人、南斯拉夫诸民族)、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为居民主体的地区。最为激进的便是早在九世纪就移居多瑙河中游平原的说突厥语的马扎尔人(匈牙利人)。俾斯麦鉴于防止形同反法联盟的反普联盟的出现,支持匈牙利人向老皇帝叫板,于是形成奥匈帝国“二元并立”的政治格局。

捷克地区的前身为波西米亚王国和大摩拉维亚国,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一度在查理四世时代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但是于1526年,实质上失去其独立地位,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两次世界大战之前捷克地区主要包括三类人:捷克人、德国人和犹太人。布拉格老城区西北部是皇帝约瑟夫二世下令划分出来给犹太人居住的地区,然而二战犹太人惨遭屠戮,据统计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今捷克主要组成部分)百分之九十的犹太人遇难。二战结束之后苏台德区的德国人惨遭驱逐,这也是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所叹息的从一种狂热转向另一种狂热的案例之一。所以才形成现如今,100个布拉格人中有91个捷克人,3个罗马人,2个斯洛伐克人和4个其他民族。

卡夫卡作为一个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生于长于布拉格,其文化亲缘又更偏向于莱比锡和柏林而非奥地利(如同里尔克)。这造成了他文化上的疏离感吗,或许未必。但这些特质或许使得他的作品的抽离感大于沉浸感,就像同为犹太人的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被人们称为“始终在场”,而非赫拉巴尔的始终经历。


    关注 L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