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丨透过数据看到你 — 专访爱读邦最佳全才导师

 

能提出问题,都是好青年;能产生焦虑,都是有追求。...



采访人:可可

撰稿人:云阳

受访导师:沈可

沈可丨运营商副总

在传统的运营商里搞创新业务谋生,以应用推广大数据为己任。运动狂,电影迷,摄影爱好者,设备迷,阅读狂,新媒体控。坚定地与空虚无聊,枯燥乏味,随波逐流做斗争。

☞ 一键向导师发起提问

结缘爱读邦,好书连接无处不在
读书是我的爱好,爱读邦的创始人是我的同事,因书结缘,很早便知道了这个项目。而后这个项目在申请相关孵化政策的过程中,我也参与了部分评审工作。关注项目的进展,亲身体验运营过程,由此建立了爱读邦紧密而稳固的关联。

P.S. 原来爱读邦就是这样一个读好书,交高人,会众友的平台
职场新人焦虑的深刻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新员工离职的问题。而在我回答的其它问题中,也有不少与之关联的问题,我归纳为“职场新人焦虑”。

来提问的的青年,出发点想尽快融入企业,融入社会,在事业上有所进步,但现实困难重重,套路众多。在环境、待遇、关系等方面显得无所适从。所以焦虑,所以产生很多疑问。

能提出问题,都是好青年;能产生焦虑,都是有追求。

真正让我触动的是,所谓管理者,我们总是把眼光放在明星员工或问题员工身上,而对新员工、小鲜肉的关注不够,对成长的烦恼耐性不足。破解职场新人焦虑,既要新人自我调节,努力适应,更需要过来人精心培育,施以援手。这既是我自己所做工作中的意义之一,恰好也是爱读邦所做工作中的意义之一,我们要一起努力。
身兼数职 + 兴趣广泛 = 时间分配
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没有定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路数。就我而言,兴趣和责任是最大的推手。兴趣是原始推手,而把转换成一种责任则是长期保持的终极推手。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感兴趣的地方,明确了一个方向。用责任来确保时间和精力的确放在了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让自己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喜欢看书是兴趣,把看到的书写成书评发布出来,一方面是对自己看书后系统思考的责任,也带有向他人推荐好书的责任。这样,确定每周看几本书,看完了整理归纳形成文字,就强制了一定的阅读时间和写作时间,兴趣和责任相结合,保证了这件事持续做下去。

一般来说,我会选择通勤的时间登陆爱读邦平台,看问题,学习他人的经验。而思考一般放在运动之中。跑步、游泳、自行车的训练都需要持续很长时间,很多人都觉得枯燥乏味。其实,在这些长时间有氧训练中思考问题,可以减轻运动的无聊感,一举两得。


霸气外露,侧影撩妹
此文一出,圈粉无数
扫 码 加 入 沈 可 粉 丝 群
若二维码无法入群
请后台回复“沈可粉丝”
一年百部电影,兴趣培养美感
通勤、午间、睡前是我阅读和观影的三大黄金时段。而节假日的晚间,一般也都奉献给了阅读、观影、写作。电子书、下载好的电影随身携带,任何一段20分钟以上的空闲时间,也可以拿出好好利用。

不敢说这些兴趣爱好对拓展创新思维有无帮助,但对于培养美感、保持好奇心、拓宽视野,与无聊乏味进行斗争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这些爱好会让这个人觉得生活有趣,也会让一个人变得有趣。
数据分析视角看爱读邦文字沉淀
这样零星的答复,对导师而言,如果没有平台来加以承载,是很难做到完整记录、系统整理的。这是导师、爱读邦共同创造的数字资产,需要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对这些文字进行存储、分类、汇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问答之中的高频词、关键词以及听众、读者的行为分析,更是不可多得的好财富。认真加以分析挖掘,很有价值。
职场新鲜人书单推荐
《罗马人的故事》《世界秩序》《商业的本质》《重新定义公司》《一课经济学》《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演讲的力量》《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美的历程》《中国思想史十讲》
沈 可 导 师 公 众 号 推 荐




读影发作
(ID:duyingfz)


导师精彩问答瞬间
很多人的劳动成果与薪资不符,工作内容也是领导制定方向,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和前途,应该换工作还是和领导提出来,怎么做?

首先要残酷地揭露一个现象:大部分情况下,薪酬与劳动成果是一致的。

如果长期大范围不一致,就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存活下去。但是我们往往感知自己的薪酬与劳动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性。至于工作内容主要是领导制定方向,这在大部分企业里也是常态。即便是在海外最鼓励创新的公司,也只有10%到20%的时间可以让员工干自己想干的任何事。

其它时间还是得按布置的工作去干。一样的结论,如果不是这样,就失去了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存活下去。而且,管理者(领导)的定义是通过他人来完成任务的人。领导不制定方向,还真不算是好领导。当我们有了两个基本认识后再来思考你的问题。成果与薪资不符,是现在我干的工作的价值比薪酬少还是我本可以干得更好,拿到更多的钱,但现在这个岗位只有这么点价值,只能拿这么点钱。对于青年人来说,第一种情况本不必太在意。价值衡量要放长远,很多东西也不是靠薪酬来体现的。至于后者,我觉得要结合第二个问题来进一步分析。

如果觉得工作内容限制了自己特长的发挥,可以考虑申请换个工作。而如果是领导指示太多,没有发挥空间则要冷静下来。领导制定的方向错了么?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个方向是对是错的呢?这个判断的标准与自己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和战略一致么?我能否提出比领导制定的方向更有效更光明的方向?我又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其有效性的?我已经在圈定的范围内做到极致,必须跳出这个限制才有发展么?

如果上述问题都有清晰的答案,后续该怎么做也就清楚了。如果一些问题好没想好,那就继续思考继续实践,不一定要急着下结论或产生更大的变动。无论如何,和自己的直接上司进行问题沟通,都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假如碰到25岁的自己,最想对他说的三句话是什么?多去看世界,不做心胸狭隘之人。多去读好书,不做见识浅薄之人。多去炼身体,不做身体孱弱之人。

互联网时代的国企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会发生巨变吗?

国企和互联网时代,这两个概念都很大。在这个时代国企的境地难以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但总体而言,商业上的创新求变非常迫切,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自身的治理结构,生长基因,承担的社会责任,体制机制的限制等仍然无法让国企获得与互联网企业或者私企同样的活力,但并不是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之分。未来的国企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类似混改,已经是国家主导的企业改革方向之一。

如何看待应届生喜欢辞职呢?这是90后特有的现象吗?

这不是90后特有的现象,但的确相比前辈,越是新时期的应届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越是容易做出辞职的决定。就个人来看,我的态度比较中立。

一方面是辞职对任何年龄段的员工来说,都是选择之一,不必带有任何预设的判断。能够辞职,选择自己更向往的环境或者工作方式,也说明社会越来越多元,个性能够得到尊重并有更大的容纳空间,算是好事情。

另一方面,我并不鼓励贸然辞职或频繁辞职。很多在这个企业存在的问题,在别的企业也会存在,应届生初入社会,带着某种情绪去做决定并不可取,而是需要学会去适应。要知道,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只会我们去适应而不是它们来适应个体。

更关键的是,对于应届生来说,工作中可以学到的经验、技能、才干,包括真正发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获得的。熬一锅汤需要十小时,你只看到水开了十分钟就说这汤没味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判断。

最关键的还在于,对于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最喜欢干什么事情,最容易和什么人一起配合,什么才是心里最想要的东西,是需要耐心的,痛苦,成功,挫折都尝过了才能准确的判断。这些都需要应届生相对稳定的状态。

就90后应届生的辞职现象,三观和可选发展路径的多元是外因。自我意识的强化以及安定性的缺乏是内因,结合起来会显得这种现象比较突出。我不会为应届生的辞职说长道短。而愿意在他们还没最终决定前,建议稳定一段不要贸然行动。更愿意的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好的环境,让青年人掌握判断的标准,拥有真实的本领,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也欢迎在文末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读好书,遇高人,会众友。


    关注 爱读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