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房奴的惭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所做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伟大诗人杜甫所做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家从字面了解这首诗,知道其中所包含什么意思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解答出来,然而这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学好一首诗,一定要深度挖掘,挑丝剥茧,层层递进,一首诗贯穿着创作背景、诗词注释、内容剖析以及赏析评价方面,只有吃透这些,才能算得上与诗为友。

下面就由老师带同学们来解读这首来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祖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齐赵,三十五岁入长安求仕,困居京城十年。安史之乱,举家避难逃亡,后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四十八岁弃官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定居。曾入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五十七岁出川,漂泊湘鄂,唐代宗大历五年,五十九岁的杜甫病死在湘江的孤舟之上。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杜甫求亲告友,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给自己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为千古绝唱。不料到了八月深秋,风雨大作,大风破屋,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词句注释: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诗意解析: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确实忧国忧民的情感。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之后,是杜甫的晚年诗作,写得沉郁顿挫。杜甫以诗为史,通过自己的不幸遭遇,对人民的深重苦难作了真实的描述,同时抒发了自己关心天下寒士的宽广胸襟。

本诗从描写狂风的肆虐与无情入笔,紧接着浓墨重彩勾勒出南村顽童比狂风更无情,公然欺负年迈无力的老人。老人被顽童的恶作剧激怒,斥责他们为盗贼,尽管喊得唇焦口燥,他还是追不回被哄抢的茅草,只能是“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呢?叹息的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孩童顽劣。

“布衾多年冷似铁”,杜甫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全家人盖了几年的被子肯定是脏黑冷硬,已经失去保暖的功能。“娇儿恶卧踏里裂”,娇小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双脚乱踢,把被子里子都踢破了,诗人是埋怨娇儿吗?应该不是,要怨只能怨自己未能添置新被褥,旧被子就是小孩子不踢被,也是很容易一拉就破。

“自经丧乱少睡眠”,为什么会少睡眠呢?是颠沛流离难安于寝,还是忧国忧民梦寐难安?诗人彻夜难眠,想的决不是一己之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似乎忘了自己眼前的艰难处境,他关心的是天下寒士何时才能摆脱无屋可居的困境。诗人通过美好的假想,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同学们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加入我们阳光共读计划微信群与老师一起讨论!

加入阳光共读计划步骤:关注阳光学习网公众号——输入“共读”——扫码加入共读微信群——成功参与每天的共读计划


    关注 阳光学习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