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越千年

 

【微私塾 | 每天一点国文】让中国孩子成为中国孩子...

导语

前天我们介绍了武则天的容貌,其中说到了卢舍那大佛,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尊著名的佛像。





美丽越千年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卢舍那佛

佛有三身,分别是: 毗卢遮那佛、 卢舍那佛和 释迦牟尼佛。

法身佛: 毗卢遮那佛(即 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

报身佛:卢舍那佛,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

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卢舍那大佛由远及近,最后一张为广角拍摄

真正的盛唐制造

盛唐是一个崇尚光明并充满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条纤秀为美,开明开放富强是大唐的标志,这些在卢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体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义。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贞观23年(公元650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的第一年。也许这是唐高宗为给武则天献礼而专门开凿的。时为昭仪,为卢舍那大佛的开凿,二十五岁的武则天一人就捐钱两万贯,这里不能说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没有达成一种默契。佛像一凿就是25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这座高高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则天皇后的形象与仪表及容姿,大佛的头部就是武则天二十五岁时容貌的再现。此时的则天皇后已是五十岁的人了。

今天看来,这卢舍那大佛大有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可是,则天皇后却是在卢舍那大佛这座则天皇后报身像建成后近十年(公元684年)才临朝称制国。在这期间,则天皇后在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又废睿宗,亲理朝政,改元光宅。到公元690年,则天皇后直接自称圣神皇帝,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此时的武则天除唐高祖(李渊)外,已经历了大唐四帝。从此成为封建社会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气魄、睿智、才华和坚毅,纳谏用贤,协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亲自治理国家50年。是武周皇帝开创了殿试的先河,亲自考试贡士;是武周皇帝允许九品小官和百姓自行荐举;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规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减赋税、轻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姓氏录》。这些都是大唐国度开明、开放,公平、公正,社会稳定繁荣向上的延续和体现。直到武周皇帝死后近50年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才出现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的光环才略显暗淡。



上个世纪20年代的卢舍那大佛

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

这座大佛是大唐国师善导监制的,《像龛记》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将”的名字,他们是李君瓒、成仁威和姚师积。他们的名字对世人是那么生疏,而那些为雕造这座大佛而付出毕生精力的匠师们更是默默无闻。为什么他们没有像米开朗琪罗、罗丹一样留下辉煌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匠师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然而他们创造的奇迹、创造的辉煌为人类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

这座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花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除此之外还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高度则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

整个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的场面。无疑,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会使人惊叹不已。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的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唐代石雕 规格: H. 52.1厘米,W 38.1厘米; D. 50.8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1934年,美国大都艺术博物馆的远东艺术部主任普爱伦专程来华搜求美术珍品,这是一位以收集和盗窃中国古代文物为职业的所谓“文物学家”。他从中国的龙门、云冈等石窟中盗凿了大量的石雕佛像、头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收藏的许多中国国宝级艺术品都出自他的“杰作”,其中也包括他把“帝后礼佛图”成功地从龙门石窟盗运到美国。面对巨大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像,他们实在无法动手,却竟然把右手掌盗凿而去。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当年被普爱伦盗到美国的卢舍那大佛的右手掌。

佛手光洁圆润,造型优美,形象逼真,雕工细腻。看到如此精美绝伦的巨大佛手掌,我们可以想象到佛像之伟岸与端庄。这只右手掌告诉我们,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施无畏之印,其寓意为: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布施众生以无畏、无惧、无怖——经曰:“以智慧手(右手)上向作施无畏形。颂曰:能施与一切众生类无畏。若结此大印名施无畏者”;经云:“右手展掌,竖其五指,当肩向外,名施无畏。此印能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

中西合璧的盛唐景观

唐朝毕竟是强大的帝国,是较为自由开放的朝代。在唐朝形成“三教一流”的中国文化,是个容忍个性、尊重共性的伟大文化,对外来文化既不一味排斥,也不盲目吸收,而是立足于本土文化,消融外来文化,是拿来主义。因而,以龙门为代表的唐代石刻艺术,不仅有着明显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而且还融进了外来艺术的可取之处。

沈錡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仅有石刻,但在佛教传入以前,是没有主体的雕刻的。新式的雕刻必然是从犍陀罗艺术传入,犍陀罗是希腊――佛教艺术的中心……”所以,希腊犍陀罗艺术不仅仅被得到借鉴,而是把它揉和在中国传统艺术之中,最明显地就是人体雕刻趋于真实化,即按人体的真实特征、真实比例进行雕刻,写实风格更加明朗化;其次,在佛像雕刻上,把中国传统的线刻、浮雕手法与希腊――犍陀罗式的块状雕刻有机地结合起来。你看那健壮的力士,因为肌肉成块凸起而使得块与块之间的线条分明;你看那菩萨像,因为身姿的扭动,使得整个躯体形成一条“夸张”的优美的“S”形线条,身躯上的衣纹明晰,线条优美畅缓,腹部却因为身躯的扭动,凸露出少女般健壮圆润的块状肌肉。

卢舍那大佛像把线刻、浮雕融合在肉髻块状之中。在唐代这些美术作品中,不仅仅看到印度式佛像、菩萨像的庄严、肃穆、祥和、虔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到与当时唐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希腊式的浪漫气息,有些雕塑像希腊女神,身姿优美,面容真实美丽;尤其是一些优美的半裸体雕像的出现,更令人惊异它与古希腊艺术有异曲同工的美感效果,就带有东方维纳斯的神韵,又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古希腊艺术家对男性躯体的真实刻画。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东面三角墙的宙斯(局部),请注意鼻子



卢舍那大佛的鼻子,非常明显的古希腊雕塑的技法。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石柱柱头。

宾阳中洞采取了希腊柱式,这个柱式原只剩下一个柱头,柱身已经被毁。1978年清修砖砌门券时又得以修复。石柱通高5.20米,柱头上部柱冠似一束莲花瓣,下部为均齐对称的一对旋涡卷形,颇似古希腊伊奥尼亚柱式。这种柱式虽然运用不多,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乐于尝试运用外来的建筑形式,以丰富民族建筑艺术的内涵。

让中国孩子成为中国孩子

微私塾

每天一点国文
微私塾鼓励孩子们接触国学
致力于
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中国孩子
微私塾的理念是
国学并不艰涩难懂
只需每天接触国文
每天读一点国文
日积月累
孩子的国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微私塾|每天一点国文
微信ID:msishu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私塾 


    关注 微私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大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