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长什么样

 

【微私塾|每天一点国文】让中国孩子成为中国孩子...

导语
昨天说到和氏璧的材质,历来争论极大,其实也顺带说了和氏璧的下落之谜。今天说说与和氏璧有关的其他争论。
和氏璧长什么样
昨天我们说到,和氏璧的材质只四个字:史无定论。

不过,根据史料,我们揣测,最有可能的,应该是拉长石。

这里如果要把为什么我们这么揣测说清楚要很大篇幅,我们简要说几条:

1、“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这种色变效果与拉长石相符;

2、拉长石原石的大小,符合和氏璧的历史记载;

3、楚的疆域范围内有拉长石产地;

4、考古发现中拉长石当做玉石的情况较少,说明在当时拉长石很稀有。

当然,我们是揣测。有学者专门论述,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是否能看出一点“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拉长石(Labradorite)属于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灰、褐到黑色,可作宝石的拉长石有红、蓝、绿色的晕彩。拉长石是一种重要的造岩矿物,广泛出现于各种中、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具变彩的拉长石,亦称为“光谱石”,以蓝色、黄绿色和红色为上品。拉长石的晶体可长达2米,产在辉长岩、苏长岩、玄武岩、粒玄岩等岩石中。

宝石级拉长石的重要产地是加拿大拉布拉多北部中海岸。该地拉长石与紫苏辉石伴生,呈粗大颗粒状(几个厘米)。其次还来自美国俄勒冈的来克县沃伦谷和得克萨斯的阿尔平、加州的莫索克县。马达加斯加则产有大块的玉石级拉长石。乌克兰基辅也产大量拉长石,只是质量较差。其他还有芬兰等地。中国湖北神农架和内蒙也有宝石级拉长石的产出

看到没?拉长石的晶体可达2米。而且楚国(湖北)有产出。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大小呢?因为这与认定材质有关,更与研究和氏璧到底什么样有关。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但实际上,和氏璧的大小,恐怕是和氏璧有关信息中最为明确的。



上海博物馆藏良渚文化玉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商晚期玉璧


《韩非子》是最早记述和氏璧的典籍。其中,有几个词非常值得注意:和氏第一次和第二次献玉,是“奉而献之”。奉字的常用义是“提升高度到极限”。例如:“奉书”、“奉图”,是用手把书和图抬升到和眉毛齐平处(古人以眉毛的高度为高度极限)。一块玉石,和氏可以用“奉”这个动词,说明这块石头的重量既不会太轻,也不会太重;因此,和氏璧的大小,自然是既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而和氏第三次献玉前,是“抱其璞”,更是能让人们对和氏璧的大小有一个大致清晰的判断。

《史记·廉颇蔺兴如列传》也能佐证这一判断,大家都知道完璧归赵的古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相如因持璧却立”,“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击柱”,和氏璧既能“持”,更可以拿着“击”柱;其后,蔺相如让随从“怀其璧”逃跑,和氏璧可以放在怀里。从这几个动作看,和氏璧的大小呼之欲出。

《韩非子》中对和氏璧原石大小的记载是可以“奉”,可以“抱”,经过雕琢成为和氏璧之后,可以“持”,可以“击”,可以“怀”,典籍中对和氏璧大小的记载是一致的,非常可靠。

按照这些记载,估计和氏璧的大小应该在十厘米到二十厘米左右,既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

这样,我们对和氏璧的原石有多大基本上是可以确知的,但和氏璧的形状呢?



山东大学博物馆藏东周玉璧


从矿物原石自然看不出琢制之后的形状,典籍中也没有其他记载,我们只能从“璧”字入手。

《说文》中释璧:“瑞玉,圆器也。”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里把璧的形制讲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围的边,“好”是指当中的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似乎,有了这个解释,和氏璧的形状就可以确定了。

但其实不是,关于和氏璧的形状还有其他的观点。

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说:“和璧为玺,则名璧而形非璧矣。古之称璧,不必皆为环属,如夜光璧、璧琉璃皆是。又《左传》僖公二年,晋人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二十三年,僖负羁馈晋公子盘飧,置璧。也岂皆有孔之器哉。”

也就是说,璧不一定是圆环状,虽然中国古代对各种玉都有不同的名称,但这名称却不一定非常准确,璧的确可以理解为美玉——如果和氏璧的确被秦始皇作为国玺,那么,国玺显然不是圆环,也不是圆形的玉。这是第二种观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至西汉玉璧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韩非子》中记载“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理其璞,而不是琢。

理字,从玉,从里,里亦声。“里”指“里边”、“内部”。“玉”和“里”联合起来。理的本义是“玉石内部的纹路”,用作动词,是指顺着玉石内部的纹路切割玉石。

璞,从玉,从菐(pú),菐亦声。“菐”意为“外皮”。“玉”和“菐”联合起来表示“包有石皮的玉”或“玉的石皮”。

理其璞,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把玉的外皮剥离,而没有雕琢的含义。

也就是说,和氏璧只是一块把皮子剥了的原石,而没有做雕琢的加工。

至此,我们对和氏璧的形状再也没有可能有更进一步的判断了。

不过,我们还是来揣测一下,前述我们已经介绍了《韩非子》关于和氏献璧的记载,记载的是和氏璧作为原石时的故事,对和氏璧的大小记载的是可以“奉”可以“抱”,而《史记》中关于完毕归赵的记载,记载的是和氏璧已经作为国宝时的故事,对和氏璧大小记载的是可以“持”可以“击”可以“怀”,和氏璧的大小是有明显变化的。虽然只剥了皮子也可能会导致玉石从原石明显变小,但可能性更大的是不仅经历了剥皮子即“理其璞”的过程,而且也经过了雕琢。

况且,我们还有一个不能作为证据的认识,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前,重视玉器的古人,对玉石的处理,更多的是雕琢成各种玉器,而不是只剥了皮子来欣赏。只剥了皮子或是剥了一点皮子甚至是不剥皮子就拿来欣赏的做法,是现代人的审美使然。

所以,我们倾向于和氏璧是经过雕琢的,由于我们对和氏璧是否雕琢成秦朝国玺没有判断,因此雕琢的形状则真的完全没有判断依据了。



与和氏璧同时期的璧,1977年,在安徽长丰县杨公墓出土的战国谷纹玉璧

介绍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让大家在读和氏璧的故事的时候更有兴趣,关于和氏璧的故事脍炙人口,一直是各种文集和语文课本的必选文章,还是要读的,而且最好是熟读。

看今天的第二条,大家细读吧。

让中国孩子成为中国孩子

微私塾

每天一点国文
微私塾鼓励孩子们接触国学
致力于
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中国孩子
微私塾的理念是
国学并不艰涩难懂
只需每天接触国文
每天读一点国文
日积月累
孩子的国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微私塾|每天一点国文
微信ID:msishu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私塾 


    关注 微私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