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网络上育儿信息80%是不靠谱的,从孕期就要学会如何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如果题目的数字让你心惊胆战,是时候全文阅读下面的文字了——孕妈营养师关关...



上周参加一场母婴年会,有业内专家说网络上沉淀的育儿信息有80%都是不科学的,全是一些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虽然我也是认可那些网络上的信息大部分都是不科学的,但是80%这个数字还是吓了我一跳。而且估计有妈妈就会问:“为什么别人分享的经验就成了“不科学”的了呢?她们自己用着不是很好吗?



经验,是用过往的一次或者少数几次经历试图解释一个我们根本不了解的事物,但,它不是科学。

作为观察者或者报告者,如果经验拥有者本身不是行业专家,就有可能犯“一叶障目”的错误。这种错误在统计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观察者误差”,是由于观察者只关注了他/她关注到或者想关注到的部分,而忽略真正起作用的部分所导致对结果的理解偏差。这就是这位资深母婴专家说网络上沉淀的育儿信息不靠谱的根本原因。

就拿现如今非常火爆的新生儿推拿来说,宣传起来可真是包治百病,在各处论坛里面也会有十足拥趸的妈妈用各种所谓的自己的过来人经验来证明新生儿推拿的“科学性”。事实上,“小儿推拿的本质,是把物理治疗手段之一的按摩,用中医理论进行了包装之后,然后把疗效范围擅自扩大”(摘自口袋育儿)。这也就难怪你能在网上看到这么多看上去就违背常理的新生儿按摩视频以及因按摩引起的新生儿全身骨折案例了。如果没有专家刨根问底地去溯源以及翻阅专业文献,大部分信息传播和制造者都会因为网络上一边倒的文章而加入“传谣”大军中,而这些“谣言”,对宝宝往往有危及生命和发育的风险。


网络上人人都有发表文字的权利,唯独没有人能对其他人的权威性进行判断



那么, “科学”的育儿知识都有哪些特点呢?
1
由行业专业人士撰写

在母婴领域,真正的专业人士多有医学及其相关背景。这个是最好操作的一个鉴别标准了吧。度娘一下这个专家职位上的单位名称吧。

当然,这里需要提醒各位:那些鱼龙混杂的私立医院和各种不知道哪来的协会学会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学术地位。比如著名的:
 
2


我们可以读明白
上图是节选自华中科技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曾靖的博士论文《我国4~9岁儿童维生素A适宜摄入量及相关研究》摘要中的结论部分。下图是摘选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老师在自己公众号上关于维生素A的一段文字。
都是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撰写的关于维生素A的文章,由于科学论文由于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专业术语较多,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太懂的。而下面的科普文章,很明显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这说明一件事:专家再好,如果说的啥你都听不懂,那就换一个吧。同理可用于就医时对医生的选择。
3
能够指导日常生活

还是上面的例子,看完之后,你知道究竟在生活中要如何补充维生素A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论文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其探讨的内容只要到“需要指导关注”这个级别,具体怎么指导,作者假设读者是知道的;而专业人士撰写的科普文章,则要用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你为什么要补充维生素A的同时,告诉你去哪里补充维生素A。所以,看得懂和具有生活指导意义是判断某专业人士能否为你提供帮助的必须条件。有一部分专家的科普文章写的比较晦涩,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将自己的科普文章风格从学术论文调整到科普文章这个级别,但是因为看不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意义也就没那么大了。

有了以上三点,我们接下来再去网络上选择专家及其文章去看时,如果他的专业北京以及文章风格符合以上三点内容。您能够选择到“科学”育儿信息的几率就会比较大了。

为什么专家与专家的观点有时候也会打架,我该听谁的?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学术领域,是存在流派之争的,一般情况下只存在主流观点和新兴观点,但是从来没有人说某个同时存在的观点谁对谁错。因为大的对错问题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搞清楚。所以,两个不同观点的专家给出完全相反的意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妈妈们需要做到的是,根据您自己的判断选择一个专家,并追随他,在他的知识体系下科学育儿就好。

当然,我知道这个观点会引起很多准妈妈和妈妈们的心里不适。但是事实是,所有的育儿方面的学术观点都殊途同归地为了宝宝的健康,无论如何,科学的底线是不伤害任何人类,所以,妈妈或者准妈妈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了解记住一个专家的建议,不要用别的观点混淆视听,反倒是乱了主意。


下一期,我们来看看育儿“伪科学”都有哪些明显的特点方便我们识别吧。
 

乐活营养专家

这里有医学硕士、孕妈营养师关关

为你打造的孕期身心灵鸡汤

不信你自己看!


    关注 乐活营养专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