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那么会讲道理,但为什么让人喜欢不起来?

 

在朋友聚会中,总会看到几个能说会道的孩子,说起道理来一套套的,但做起事来却总觉得有点太自私,不考虑别人。其实...



在朋友聚会中,总会看到几个能说会道的孩子,说起道理来一套套的,但做起事来却总觉得有点太自私,不考虑别人。其实,这就是孩子缺乏同理心的表现啊。儿童专家@王宏哲老师表示,相比对外交际的能力,想让孩子学会对他人抱有同理心反而更难!

只讲道理的孩子,真会把你气死!

前几天带着两个孩子去吃回转寿司,前段吃得很好,吃到后面,可能是因为饱了,开始打打闹闹,坐不住,进度也停了。我说:不吃了,我们就走了。

老大回我:"我还要吃,你不是常说吃饭要慢慢吃,我们才坐下来20分钟而已!";

老二回我:"我也还要吃,我味增汤还没喝到"。

我说:"你们说的都对,但请你看看外面再等的人,大排长龙,每个人肚子都非常饿,还有小朋友在外面等,你们记得你们上次等一个小时,是什么感觉吗?"弟弟回答:"很饿很饿,然后开始生气。",哥哥则低着头开始吃。

其实,我想说的是,培养一个会讲道理的孩子不难,但教出一个会同理的孩子不容易!只会讲道理的孩子,长大后头头是道,不会想到别人,只会想到自己,会把爸妈气死;会同理的孩子,想到自己,也会想到别人,你会觉得他越大越体贴,这才是真正的懂事。

你,想要教出怎样的孩子呢?

再来举个例子,也是在身边发生的事。住在我们对面的邻居,是个新手孕妈咪,两个孩子出出入入的时候,总是非常的兴奋及吵闹。一开始我也会叫孩子们小声一点,这次吼有效,下一次又忘光光。

所以,我觉得这根本就是没有教进去啊。而且你叫他不要大小声,他们就开始讲道理,"都是弟弟先弄我的~","都是哥哥叫我去跑步的~",这样下去还得了?大家都知道要教孩子公德心,但我觉得可能教同理心会更具体一点。

于是我叫两个孩子进来,把门关起来。当然,我并不是要揍他们一顿,而是蹲下来跟他们说:“妈妈当初肚子里面有你们的时候,楼上在施工非常吵,结果妈妈睡也睡不好,你们还在肚子里猛踢,结果大家都不能休息。你们喜欢这样吗?”

从那次之后,当两兄弟一要出门时,我就会指着对门说:“宝宝”,孩子就会自动降低音量了。或许感同身受,更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长远的影响吧!
教孩子同理,比告诉他“不可以”更重要!

昨天带着孩子们去踏踏青,刚好有一个大鱼池可以喂喂鱼,于是给兄弟俩一人一小盒饲料。喂完了后,哥哥跑来说:我还要买一盒。

我们两个大人异口同声说:不可以!刚刚不是说好一人一盒而已嘛?孩子情绪上来了:就再投10元就好啊?

了解孩子脾气的我们知道,再多说一次“不可以”,战争就要爆发了。于是,我们决定蹲下来,利用“同理心”来跟孩子讨论这个问题。

我说:“你看看池塘里的鱼,假日的游客很多,每个小朋友都来喂,他们都已经不吃了,换作是你,你已经吃不下了爸爸妈妈还一直要喂你,你会喜欢吗?我可以再买3盒,可是那种感觉,就像你吃饱,结果还有3碗饭在你前面的感觉。”

孩子连忙摇头说:“那很可怜,不要了。”

这六种心智变化,导致娃出口伤人

对于孩子未来的教育,我们可能并不想他变得多优秀,而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能同理别人的人。头头是道的孩子不难练,但能体会别人的心情感受的人,最难栽培。

现在的爸妈很担心一件事,孩子总能头头是道讲道理,但说出来的话很伤人,很没有感情,孩子们自己却没有发现!

情绪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现在孩子的6种心智发展正在快速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养重心!

1、不能着想

孩子们越来越不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别人的心情,一直停在“我说的都对!有什么错!”

2、不能等待

孩子们心急不能等待,一直停在“你马上照着我的意思,我现在就要!”,或者经常做了再说,不能记住教训。

3、不能听话

坏账们觉得听我自己内心的声音比较正确,接受父母或别人的意见变得很难。

4、不能观察

孩子们变得很难发现自己说话伤了人,让人伤心!也很难发现别人的窘境,极端的在意自己的权益。

5、不能挫折

输了总是“都是别人的错”、“都是这个东西不好”,反思自己的能力变得很低。

6、不能同情

关怀及付出的经验变少,感动的能力也变差,自我中心很强,而不能体谅别人在苦难中的心情。
五情教育,打好孩子情绪的基础!

不想见到“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样的情绪伴随着我们的孩子,所以就要注重孩子的五情教育,分别是:亲情、表情、同情、友情及温情。

一、亲情的培养

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宝宝打从一出生,就会依附在爸妈及亲人身边,这些依附的行为,会让孩子得到情感间的交流,更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安全感,降低分离焦虑及稳定孩子的情绪。

要建立好依附关系的第一个做法,就是从小多透过爸妈的愉快拥抱,来发展孩子稳定的心智状态,进一步修正成长过程中不对的行为,调整与社会的互动。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不一定要父母拼命的用物质去满足,或者爸妈也会发现物质的满足很短暂,这其实是因为所有物质的回馈,都比不上亲人的社会性赞美。

例如“你今天好听话”、“你都有乖乖守规矩”、“你好有礼貌喔”,这些会让孩子的情绪行为稳定发展,也会让好行为更加持久。

所以亲情中的教养重点,是当孩子有需要或挫折时,父母提供慈爱的关怀与鼓励,让亲情就像一个强壮的臂膀,在呵护之下快乐的发展自己。

我们一直在亲子关系的议题上不断疾呼:“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因为只有在陪孩子的过程中,你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会更了解孩子不同年龄的心智变化,趁早修正孩子的品行,在儿童大脑行为还没有植入习惯程式前,开发出品行的潜能。

二、表情的培养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Paul Ekman在研究人类表情时发现,人类有6种与生俱来的基础情感: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快乐、惊讶。后来更提出,人类会透过模仿学习,发展出更複杂的情绪及脸部表情。

许多科学研究更发现,透过脸部去揣摩表情,竟然会影响内在的感受,这些生理会影响心理的证据,不断的被视为是现代科学上很重要的议题。

我在临床上常常看到孩子的表情很少、很简单,但说话的能力却常头头是道,有点讲理不讲情的感觉。

因此,我经常和家长说:0-5岁的孩子,语言发展固然重要,但姿势表情、身体动作,也都是很重要的社交沟通工具,多练习表情,才能更顺利的与他人情感交流,也能刺激孩子的情绪稳定。

另一个重点则是,我们在教养的过程中,自己是否也有把复杂的情绪表达出来呢?例如:愉悦、满足、害羞、尴尬、内疚、自信等。

记得有一次,我在谘询时跟幼儿园家长提到情绪教育从表情练习开始,家长很快的说:“这好难喔!连我都不会!”我笑着答:“所以我们才需要教育孩子啊!他们需要早一点建立这些能力,了解别人的复杂感受,而不是拼命的把成绩搞好,或提前偷跑学之后才需要会的东西!”



三、同情的培养

同理心的教育,也是培养好品格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很多爸妈经常问我,感同身受要怎么教?小小孩能教吗?他们何时发展到可以懂、比较成熟?我们可以依年龄来教同情及同理。

1岁儿:

根据前面提的基础情绪研究,1岁的孩子,已经能够了解分享东西给别人,可以博取欢心;抢别人的东西,会让别人厌恶!

爸爸妈妈在宝宝的行为教育上,应该以温柔及坚持的态度,明确的告诉孩子“可以/不可以”,你的行为会让人“开心/不开心”,刺激孩子对环境规矩的观察,渐渐练习不能只照“我”的规则去玩及去做。

2岁儿:

2岁孩子不管是在心智、语言、感觉、动作上,都进入快速的发展,孩子想大量的往外探索更新奇的环境,来获得身心发展的满足。我认为透过身体感官的感觉教育,去培养情绪觉知或同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方法。

例如:孩子某次不小心跌倒了,你跟他说这就是很痛的感觉,建立对这个感觉印象及记忆。而孩子可以在某一次,不小心打了人或欺负了小动物,你就必须让孩子回忆,他现在的痛及不舒服,就像是你上次跌倒的那种感觉,你喜欢吗?当引导出孩子说出不喜欢,你就要教育孩子,那他也不会喜欢!

另外,这个年龄也常发生的情境,就是孩子无视旁人,出现情绪发飙或路倒,当然也是因为同理心还没成熟,所以不会知道这样会让自己及让父母丢脸。

正确的引导应该是,先隔离到旁边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得不到很不开心(同理孩子的情绪),但是你刚刚又吼又叫又生气(提醒他觉察自己失控的情绪),跟上次一样,最后得不到也会被处罚(情绪经验),好好用说的,妈咪会听(提供沟通方法)。这些简单的步骤,是幼儿发展同理心很重要的前期培养。

3岁儿:

3岁的孩子,应该是大量玩角色扮演游戏(role play)的时候。科学研究发现,常玩扮家家酒的孩子,智力比较高,同理心也比较成熟。

例如,3岁孩子会假扮医生,“来,我帮你打针,会痛痛喔!要忍耐一下!”、“我是高铁司机,我载你去台中,很快就到!你会喜欢坐我开的车!”这些游戏语言中,除了有2岁时期大量练习来的情绪感觉,也开始带有更多的情绪感受。

在教养中,透过孩子的发展,也提醒我们,当孩子违规时,爸妈除了跟孩子说“你不对”以外,也必须跟孩子说:“你这样做让我难过、伤心!”开始把感受教进去孩子的情绪字典。

4岁儿:

4岁孩子,抽象情绪及复杂情绪的学习,开始越来越多。除了延伸前面的感受练习,也要进一步练习了解如尴尬、害羞、自信及其他的复杂感受。

例如: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组积木,他可能会告诉你他现在很开心,这是基础的情绪及感觉的表达,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告诉孩子:“哇!好不容易,花了好久的时间,而且中间要非常的细心及专心,我也很担心会完成不了,但最后还是完成了,我相信下次觉得很难的也可以先试试看!”

引伸这些,是为了让孩子学到“耐心的同理”、“耐挫的同理”、“成就感的同理”,这些情绪的成熟,都有助于培养日后团体人际互动的能力。

5岁儿:

5岁的年纪,也是一个爱分享的年纪、阅读的行为,有大大的转变,孩子喜欢透过故事,把感受讲出来,我认为这也会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例如,我经常在孩子看绘本的同时,问孩子:“你觉得故事中小豆豆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故事中谁让他开心?”“谁是故事中表现最好的动物?”“你从哪裡知道大家都喜欢他?”当孩子可以渐渐地练习回答出来,父母就可以适度的引导到孩子自身的行为,利用複杂的故事情节来教导。



四、友情的培养

孩子需要玩伴,有玩伴才不会感觉到孤独,透过游戏互动,提升眼神、语言、肢体、表情以传达更多情感交流,减少情绪障碍,所以同侪的友情、团体生活对孩子非常重要。而要教导儿童一些新的社交技巧时,通常有3个做法,可以让孩子有效适应团体,教到朋友。

1.模仿学习

提醒孩子可以多学爸妈跟他的互动,去与其他孩子互动,例如:多说“请、谢谢、对不起”,大一点的孩子可教他说“可不可以一起玩?”“我这个分给你!”“我帮你!”这些都是会让孩子变成团体中比较讨喜角色的语言。

2.演练

当孩子在教友受挫时,我们会请爸妈回家后跟孩子进行三角关系训练,如“你、我、他”的练习,这些示范对2-5岁孩子的交友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分享与回馈

多听听或引导孩子分享他与其他孩子的互动,例如幼儿园放学后,偶尔问问孩子:“你今天有跟谁玩啊?”、“你们玩些什么?”、“扮家家酒,你是什么角色?你的好朋友是什么角色?”这些会刺激孩子去思考他与人的互动,并会引起交友一起玩的内在动机。

五、温情的培养

许多研究也发现,在家庭中,爸妈的感情越好,孩子的情绪发展就会越成熟,更有一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父母亲的关系,间接影响孩子长大后的衝动控制、人格发展、以及与人的信任感。

我想,这就是孩子从小,就能从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情,会塑造他们未来人格最好的证据。由于教育环境与文化、饮食与3C科技等快速变迁,现在孩子的心智发展,正处于一个变动的时代,跟几十年前真的有很大不一样,这在教养上提醒我们,不该随时都在采取速食教养,希望立竿见影。

其实科学育儿教养的重要关键,在于许多关系的建立,如夫妻关系的经营、亲子关系的经营、家庭关系的经营、社群关系的经营,这些关系的稳定,就会有温情效应。

所以,多倾听孩子说说话,多陪陪孩子游戏,多传达正向情绪的微笑,多给肯定及赞美,就能让这些可爱的小豆苗稳定的向上发展。

相关阅读:

规则意味着安全的界限,3岁前规则培养黄金期

究竟几岁孩子“最可怕”?表扬批评掌握“度”

孩子无理取闹时到底想表达什么?下次再闹,记得做这三件事

文章由小邦编辑整理,转载请联系。
陪伴30万宝宝共同成长的我们,每天分享多元的育儿思路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实时解答疑问的同时,期待与你在育儿的路上携行共进!

投稿邮箱:peijun.li@fumubang.com

商家合作请直接联系小邦QQ:116794171


    关注 母婴育儿问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