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事小,虚伪事大

 

上周末小C妈妈在家长群里面发问:“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一直有想偷的欲望?还屡教不改?”对此,我把这学期以来,小班...



上周末小C妈妈在家长群里面发问:“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一直有想偷的欲望?还屡教不改?”对此,我把这学期以来,小班孩子在这方面(诚实)的情况总结一下。不敢说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原因,并且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期望能够提供一个参考的角度。得承认自己的能力的局限。

那些写文章表明自己在教育中,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任何问题,拿出一些方法和措施,就能把孩子的某个行为(一般认为不好的)彻底调整过来的教育人士,我很怀疑其中的真实性(或多或少有吹嘘的成分)。假如一些人士写的教育文章中,全都是一些美好、理想的教育效果和成果,我也可以断定,这个人一定隐藏了自己在教育中所做的失败的事情,至少不是完全真实的。人可不是机器啊。有时候,我们连自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无法完全控制,我们还能够通过一些方式去让孩子按照我们预想的那样去想、去说、去行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此夏山学校的校长尼尔有一段话:“长期费力地研究和了解一个孩子而得不到一点效果。有时你在孩子身上下了一年的功夫,在年底时因为他的偷窃问题已经医好而感到十分高兴。但是才过一天,他又退步了,这真使人感到绝望。我对汤姆称赞了半天,五分钟以后一位老师跑进来说,汤姆又偷东西了。”

做了几十年教育的校长都有绝望的时候,而我们却宣称在做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很美好、很理想、很顺利、样样都很有效果,如果不是故意撒谎,恐怕就是有幻想症了。

说了一段题外话,下面开始正题。

小班5位孩子,本学期以来都有偷拿他人物品的行为。其中小A和小B是相互偷拿对方的东西。小A也偷拿过大班学生的物品,次数不多。小B除了偷拿过小A的东西外,没有发现有偷拿过其他人的物品。小C、小D偷拿过学堂很多人的物品,并且比较频繁,初步估计分别都有20次以上了。小E也有这样的行为,不过次数也不多,5次以内。据我的记忆,每位孩子都撒过谎。其中小A,小C次数较多。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如上周的一个晚上,小A到教室找小C,我就顺便问了,小A一句:“请问你找小C有什么事情?”她迅速回答:“我要还小C一支笔。”我就说:“你把笔拿过来就是了,不必请小C出教室。”她回答:“好的。”然后就转身去拿笔了。不过到小C离开教室去洗漱时,她也没有把笔送过来。我和小C一起下楼准备去洗漱了,也顺便到小A宿舍找到小A,她正在泡脚。我就问:“小C的笔,你怎么没有还回去?”她回答:“去拿笔的时候,碰到了吕老师,吕老师向我了解情况后,说小C正在写每日总结,拿笔过去,会打扰小C,就让我明天去还。”我就走了,然后向吕老师了解情况,吕老师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我再次找到小A,问她到底咋回事。她说:“是没有碰到吕老师,而是自己太困了,想早点洗漱睡觉,所以没有拿笔去还。”实际上最后她表达的真实情况是,到教室找小C并不是要还他的笔,而是找小C借平板电脑。一个谎言套一个谎言,为了圆一个谎,接下来又撒了2个谎。一般人还真做不到。据了解,小A在家里对爸爸妈妈撒谎的情况,也是有的。

小A除了有这样明显的谎言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不诚的表现。如学期前半段时间里,有几次打电话回家,她都会和父母哭泣,说想家。打完电话之后,就好了。实际上据观察,在学堂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她参与的也很积极,没有感觉到痛苦和难受,而一定要离开学堂回家。她也并不是非常想回家,如果真的非常想回家,肯定不会呆在学堂了,怎么想办法都得回家。不过,在父母面前,却要通过哭泣的方式,来表现自己非常想家的样子。这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

这半学期,小B一直都不怎么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们交流讨论时,她常常会最后一个发言。有时候,请她对某件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她会不知道怎么说,然后想了好半天,勉强说几句。开学的前几周里,她的喉咙里常间断性发出“哼”的声音,间隔十秒左右就有一次。心理学上认为,这种喉咙里干咳的声音,意味着有很多内心真实的话没有表达出来,具体什么原因呢?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肯定,这也是一种不真实的表现。

而小C撒谎,有些是因为,偷了他人物品,被问到时,没有坦诚。有些是因为,每日常规的一些内容,没有做,当被问到时,却表示已经做了。如有一次早上清洗衣物时,我问3位小男生昨晚是否换了内裤和袜子。另外两位没换,就承认没换。而小C没换,却说已经换了。我接下来问:“换下来的内裤和袜子在哪里?”他说:“已经洗好晾起来了。”我就让他带我去看。他还真的带我去找,在洗漱区找了一圈,不过没有找到。没有找到,他还不承认没有换。还在想着找一个借口来。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承认没有换。这样类似的情况,也有几次了。另外,小C常常会有很夸张的表演。如前几天的一个中午,吕老师请小C去找到他统计的一份零食清单。小C在找零食清单的过程中,就有一段夸张的表演,找的过程中,在地上打滚,大声嚎哭了近20分钟。之后停下来,又是好好的,感觉跟没事人一样。这中夸张的表演,也是一种不真实的表现。

总的来说,各位孩子都有不真实的情况。小A、小C常常会撒谎,小C、小D偷窃行为次数比较多。大班,小H和小Y也会常常撒谎。在我的印象中,大班的小X、小W很少撒谎。

对此,学堂有校训(校规行为准则),如校训的核心内容就是:诚、敬、恕。开学之初,学堂老师也都和孩子们宣讲过校训的内容。孩子每天也都会对照校训的内容,进行日常行为反思。孩子们在每日总结中,也会常常提到和分析自己撒谎的言行。对于孩子出现的撒谎和偷窃的行为,我们也进行过很多次的交流。基本上孩子们意识上都了解撒谎和偷窃是违反学堂校训的,而且也是自己不想做出的行为。如有几次,我就建议撒谎者和偷窃者,公开发一份声明,表明自己有撒谎或者偷窃的倾向,自己可能就是要做这样一个人,他们都表示不愿意。另外学堂也没有因为孩子做了违反相关规则之后讲了真话,而给予一些额外的惩罚。当然,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肯定是有的。如偷了他人的物品,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相应的物品,还给人家(很多方法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也是他们同意去做的)。实际上没有做的事情,却撒谎说做了。如果最后承认没做,还得把没有做的事情给补回来。并没有额外的惩罚。

对于小A和小B相互偷拿东西的行为,是给他们时间,让她们自己相互协调解决的。对于小C小D的偷窃行为,开始一段时间,也是让他们自己主动解决。因为似乎很多正常的孩子都有偷窃的行为,至少我小时候就有过,而且没有因此而被“教育”,大一点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对于孩子们的行为,还是很理解的。也有几次,小C小D主动和大家承认有过偷窃行为,同时还流着泪给当事人道歉,并且决定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偿还当事人的损失。不过之后,他们还是常有类似的行为发生。有一段时间,还让小C小D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大约一周时间,每天晚上都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交流沟通中,他们都表示认识到自己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响,并且不愿意再偷他人物品了。甚至,小D还因为偷窃的行为,而在一个房间里面肚独自呆了2天。不过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常会有偷窃的行为。昨日早上,管理人员分给我5份零食,我自己没吃,分别分给了小C,小D两份(主动分给他们暗含的一个意思也是即使他们常常偷他人物品,我并没有因此歧视他们,对他们仍然能够支持和理解),剩下一份留在餐桌上,中午去看时,发现又不见了。估计是两位中的某位偷走了。

以上即是,小班孩子在这方面的一个简要总结。也是孩子目前现状的一个真实呈现。最近在阅读《夏山学校》这本书,在书中看到以下内容。

说谎事小,生活虚伪事大!生活不真诚的父母是最危险的。一位父亲讲起他爱偷东西的十六岁儿子说:“我一生只要求我儿子一件事,那就是绝对的诚实。”一个男人和他妻子口头叫的亲热,实际上却互相仇视,那个孩子只是茫然地感觉到家中有些不对。当家庭是那样虚伪时,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诚实?那个孩子的偷窃行为,不过是一种想获得家庭中所缺少的爱的病态对方法而已。父母虚伪,孩子就学会撒谎。在父母不相亲相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不可能诚实的。家长可怜的伪装欺骗不了孩子,他被逼退到一个不真实的和幻想的世界中。请记住,孩子虽然不明白,但他们感觉得到。

这一段话,表达出的一个意思就是,父母在诚实方面的表现,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我们并没有当孩子的面撒谎,或者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不过,孩子的感受力是非常强的,他可以感受到父母是否真实坦诚。“说谎事小”解读出来的意思就是,人人都会说谎(据心理学家统计,每个人平均每天撒三个谎。我承认我说过谎。如果有人说,他从来没有说过谎。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讲的这句话就是一个谎言),说谎并没有什么,关键看说谎背后的动机。有些谎言是利他的,有些谎言是自私的。甚至心理学家发现,没有谎言,我们很可能活不下去。而“虚伪事大”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活一辈子,都是虚伪的,没有做真实的自己,不敢去寻找创造我们真心想要的生活,而为了某些目的(金钱,贪欲等)违心的去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过自己不想过的生活。有些人他们的妻子或丈夫,已经不喜欢了,却还要违心的在一起过。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试想:连自己的生活都过得一团糟或拧巴,如何给孩子示范幸福或美满生活、和谐关系呢?如此,后果就严重了,我们这辈子都会很痛苦,如此我们活着的意义恐怕就是来体验痛苦的了。不过恐怕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在乎自己活得真实还是虚伪,却很在乎孩子说了谎。这就避重就轻,本末倒置了吧。

如果孩子这样的行为的根源果真在家庭关系当中,那么我们在学堂里面,做一些所谓的沟通调整,效果肯定微乎其微了。前几天,小D的妈妈发了一篇近期的感悟。文章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内容似乎有与以上内容契合的地方。如小D妈妈对小D爸爸就有很多不满,看不起。但是可能在孩子面前,可能还要装出来关系很好很亲近的样子,如此这般,我们自己真实吗?如果我们都是虚伪的、虚假的,那么又怎么要求孩子做到绝对的诚实呢?根据我对小C、小A、小B家庭的了解,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问题。

当然,具体情况,我肯定不会比当事人更加清楚。所以还请相应的家长对照反思。看看我们自身是否足够真实坦诚?我们是否也不得不讲一些违心的话?大部分时候,我们内心想的和真实表现出来的是否合一?我们是否也在过着虚伪的生活呢?是否在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呢?我们是否敢真实坦诚自己的缺陷不足?是否接纳最真实的自己?我们是否也会对孩子撒谎?当孩子问我们他是怎么来的时候,我们是否讲了真话?当孩子小时候吵闹时,我们是否也告诉过他如果他再吵闹,就会被警察带走?然后看看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如何做出调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孩子的表现就是一面镜子,随时可以拿来照照我们到底长的咋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也是学堂一直秉持的教育观念。原来我对此是没有感觉和理解的,不过很多次教师交流会中,汪校长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做人要活得真实坦诚,真实会让我们更加自由”,所以理解也就更多了些。学堂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一直秉持这一点,对于我们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会承认和面对。个人成长中,也是如此,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豪不避讳。具体例子请参看以下博客文章。

回顾,2015(吕老师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07caa0102w3ua.html

自我反省:从自己编造的故事中脱离出来(我的一篇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e398350102vtd8.html

新的一年来了,我们都在不断逼近我们死亡的那一天。我们可能不敢断定我们一定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会为世界为他人做出多少重大贡献。不过我们却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加真实,让自己从虚伪的痛苦中脱离出来,如此,此生也无憾了。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朋友在余生中,活得越来越真实坦诚!


    关注 贝申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