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迷茫的时候该干什么?你四十岁会不惑吗?

 

四十不惑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





歌曲: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看过“七龙珠”的会非常熟悉这首曲子。

今天谈谈这个在知乎上非常热的两个话题,“人迷茫时该干什么”和“四十不惑”。

青春期的迷茫怪圈

迷茫多是人在很闲,又无事可做,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一种混沌状态。大多数人是不知道喜欢什么或者该做什么。

大多数人迷茫时是这样一种状态,因为迷茫,所以不清楚未来该怎么走,不清楚怎么走,就止步不前的在原地想,最后发现站在原地又想不出来,所以接着迷茫,最终形成了一个迷茫的怪圈。



那么怎么做才能跳出这个圈?

死循环的关键是要勇敢的跳出来,所以第一步你需要的是一个人人都有的本领。

1. 勇气,这个放在第一条绝对不是空话,也不是励志鸡汤。

在这个死循环里你往往需要的是一些勇气。很多时候人总是担心自己做错事情,于是就不敢迈出第一步;如若不走,你根本就没有任何看跳出去的机会。

所以第一步你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不怕尝试,不怕出错的勇气。

第二个问题,我该做什么?

这是一个方向选择的问题,我的答案是随便一个方向,用快速试错的方法找到。

我曾经问过一个留学澳洲的博士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看。他告诉他当时的办法就是从图书馆第一排开始找,看书名,看到哪个喜欢的,就拿出来看一会,有意识就继续看,没意思就再换一本。就这样持续一周一定能摸出基本你喜欢看的书。

当时我感觉这种方法太笨了,就自己看网上大咖的书籍推荐,虽然他们推荐的多是优质书籍,但往往因为自己的生活阅历不同,所需技能不同,最后还是觉得不适合自己。就这样来回折腾一周,发现还不如学长那种笨办法。

这个办法异常的朴素,以至于大部分人都不觉得他是一个方法。聪明人反被聪明误,大概说的是这类情况。



PS:1.重要性的判断标准:按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讲到的,先想象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确定要做什么样的事情。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歌手,声乐就是对你最重要的事情;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作家,那么读相应的书籍就是你最该做的事情。确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终点反过来找起点。(具体相关方法可以去阅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2.有没有成就感指的判断标准:你做这件事有没有感觉到兴奋,如果你有这种兴奋感,我相信你做这件事情基本不需要借助外力去催促你努力了。

3.有些人会觉得这个方法很笨,但他确实是你迷茫时候,最有效的方法。

4. 实用的方法只有实际去做了才会见效。

人生的路,多半是自己摸黑找出来的。不是自带光环,一开始就能把未来的路照的很清楚。没事学着范伟走两步。



这是我最近最大的感慨,人往往走着走着,路就出来了。一开始可能你会觉得毫无意义,但有一天当你把所有的事情串起来你会发现每一个步都是成功的铺垫。乔布斯的事迹可以证明这件事。大学辍学后学习书法,设计艺术,这些在当时看似无用的东西,最后都成了苹果的强点。



借乔布斯的话,总结这部分内容:

“你无法在展望未来时串联点滴,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其升华。所以你要相信,这些点滴片段会在未来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要相信某种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因缘甚至是其他一切。这种方法从来没有让我失望,在我的生活中,这种意念造就了我的与众不同。”

四十不惑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四十不惑是孔子说的,但这里的四十绝对不是年龄。在我看来想要不惑,你必须从始至终的经历过几件事情,才能有这种不惑的感受。

这种事情可以指从零精通一个技能,或者见证一家创业公司从零开始的过程。总之你必须有一个从零到一的一段经历。

四十不惑的人就真的能不迷茫了吗?他们不见的不会感到困惑,只是他们能够笃信某件事一定会过去,他们清楚的知道那种混沌的状态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

我经常观察一些企业家和一些行业的经历过成败大牛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在一个行业经历了七、八年左右都会有一个顿悟的时期。

这时写的文章往往在描述一种状态,一种经历了行业兴衰,创业生命周期轮回的状态。在经历完这么多事情之后,他们往往对未来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并不是说不会再犯错,不会再迷惑了,而是经历过了各种类型的大风大浪之后,他们知道总能应付的住,总能挺的过。而且往往会对某件事的成败,个人的使命产生一种笃信。这种没有依据的自信心是人生丰富的阅历所带来的。

拿黄有璨的《站在三十岁面前,我的破、信、立》的文章为例:

“我发现,我自己越发趋近于相信,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位置去发光发热。这个位置在哪里,是由你前三分之一的生命经历决定的。你将会用自己中间这三分之一的生命经历去探寻出这个位置在哪里,以及为了它而去付出行动。

然后,你中间这三分之一生命时光里是否真的找到了自己的那个位置,以及是否真的为了在那个位置上可以更好的发光发热而认真努力付出过和获得过产出,则决定了你最后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会过得怎么样,是可以臻于圆融清净,还是仍然劳心累骨不得安宁。

以我自己为例,我现在无比笃定视之为使命要去尽力做好的那件事,便源自于我在年少时的前三分之一时间里曾经得到的喜悦、满足和曾经承受过的痛苦,因为曾经被深深刺痛过和被拯救过,才会如此笃定。

这个逻辑,我称之为:是什么拯救了你,你就会想要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必须得先拥有过足够丰富和深刻的经历和体验。而中间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承上启下的。也即通过探寻自己的过去以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并为之付出行动和有所产出。探寻,会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今天在这里所讲的这些,我之所以能知道并深信不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过去这10年时间里我的探寻和验证。

回想起来,这期间的每一件事,从升职加薪到跳槽,从做传统行业到做互联网,从创业到散伙,还有各种数不胜数的或成功或失败了的尝试,没有哪一件不是在做功课。没有这么多的探寻和验证成果在背后帮我背书,这些话,即便我讲得出来,底气也不会那么足。因而,我也相信,人人都有自己的功课需要做,那些没有做好的和欠下的,总归要还。

这里的探寻一旦完成,有了方向和指引,再需要的就是行动和产出。行动和产出的成果如何,将直接决定了你那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有多少值得拿出来回味和细细咀嚼的东西,以及中间这三分之一的过程是否无愧无悔,也决定了你那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不是能够心安。

在佛教思想中,人生常被比喻为一条时时刻刻都在流动变化的河流,所谓诸行无常,一切都在变化。

但与此同时,佛家也提倡,人应当要在这样的“无常”中找到某种内心的“定”,从而能够无畏于无常。我很庆幸的是,我渐渐越发能够理解这两句话。

我也记得,我还有一个朋友讲过一句让我铭记至今的话——“生活即修行,做事即悟禅。

常看我文章的人多在奔三的年纪,如果你能感受到老黄的这段话,想必你一定经历过一些完整的事情。如若没有,多去尝试。总有一天你会觉得未来的路线如此清晰,你会深信不疑的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某件事情。

不惑就是这么一种状态,一种经历人生风雨后,对未来结局强烈的笃信。

—— End ——
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balance分享出去吧。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去知乎给我点赞。


    关注 青春可以不迷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