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盛放着我最纯粹的时间

 

那些敞亮的图书馆就像是美丽的容器,盛放着我最纯粹的时间。...

那里盛放着我最纯粹的时间
文/冷水韵
 
1
去年九月份的时候,室友鱼想找个地方上自习。

那段时间她正准备十月份的注会(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地图上搜了搜,发现我们住的地方附近有个图书馆。

鱼说:“这周六我先去探探路,好的话你也来。”

探路回来,鱼十分满意,说:“这个图书馆离咱们特别近,坐公交只要半个小时就到了,里面有个宽敞的自习室。”

“不错不错,下周六咱们一起去吧。”我虽然没有考试要准备,也很想有个地方可以看书。

“自习室周末是8:30开门,你能起来不?”鱼问。

我正想问人很多吗,鱼接着说:“人还挺多的,我大概扫了一眼,好多人在看中级的书。”

“中级是什么?也是考试吗?”

“对,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九月份考。”

“嗯,那我尽量早点起来吧。”一想到要比平时上班起得还早,不由得感到有些压力。

第二个周六到来的时候,我作为资深起床困难户,还是比预期起得晚了点。鱼先过去,帮我占了个座,后来跟我说:“以后你早点来吧,好几个人问我这儿有人没。”

到了第三个周六,我终于跟鱼一起出发去了图书馆。

除了不想让鱼为难之外,还因为这里的自习室真是个看书的好地方。

 
2
我们去的西城区第二图书馆有着60年历史地上四层,地下一层

自习室在第四层,需要在图书馆门口领票进入。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图书馆的水磨石地面台阶。

北京地铁有些线路里也是那种充满年代感的地面,每当看到,心中总有种亲切又踏实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有些年头的单位楼里都是类似的水磨石地面,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去过的,妈妈的单位。



那天是个大晴天,当我走到自习室门口,看到一个如此敞亮、通透的空间,顿时喜欢上了这里。更别说坐在靠窗的位置,头一偏就是蓝天白云,再想想我们住的“陋室”,能有这样的环境看书真是太幸福了!

十月份之后,可能是因为会计考试都结束了,周末上自习的人不再像之前那么多。我因此有了睡懒觉的机会,还有的时候下午才过去。

有一次,我到图书馆的时候已经快下午四点了(自习室六点半清场),那天是个雾霾天,我上楼的时候心中很是忐忑,生怕这样的天气破坏了我对自习室的好印象。结果当我坐在熟悉的座位,把书拿出来,在宽大的桌面上打开时,发现光线依然很好,大概因为自习室两面都有窗户,照明也充足。

窗台上放着绿植,虽然窗外阴沉沉,看到那些植物,也会感到蕴含其中的生命力。我到清场铃响才起身离开,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天气不好而窝在“陋室”——即使开着小台灯,光线依旧无法跟自习室相提并论,更别说桌椅的舒适程度了。
3
读大学的时候,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度过了很多时间。

大学之前,以及毕业以后,因为家离省图和市图都挺远的,我很少去图书馆。

家里的阅读环境,即使不与现在相比,也是不错的:有高度适宜,放得下台灯和笔记本电脑的书桌;有虽然小了点,但也还是放了很多书的书柜。

可是与在家看书相比,我更喜欢的是去书店,哪怕时常要站着或者坐在地板上看。

这一点我以前没有太注意,毕竟在家也看了不少书。直到去过西城区第二图书馆,我才渐渐意识到,上学的时候,哪怕周末或者寒暑假,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也总是被一种紧张感笼罩着。

说来可笑,令我紧张的,不过是妈妈下班回来看到我放乱了东西,没有烧水,或者忘记收阳台上晾的衣服,唠叨几句,以及我看书时,过来跟我说话。再不就是看我晚上没注意时间,提醒我早点睡。其实每件事都没什么大不了,可是长年累月,即使妈妈已经不再会因为那些琐事而说什么,我心里绷着的弦也还是难以放松,以至于发生了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我已经准备好挨训了,妈妈却连一句不满的话都没说,最后留我在原地不可思议。

很多书店都会循环播放语音广告,来来往往的顾客并不都是安静的读者,但我不用担心什么,尽可以闷头看书,就很知足。

图书馆当然更好了,不仅没有恼人的嘈杂,可以舒舒服服地坐着,还能随时做笔记。

我第一次去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自习室,看的是《国史大纲》。虽然用了一上午才看完序言,但是印象很深刻,有些语句都快背下来了。中午和鱼一起吃饭的时候还跟她讲了讲,既是分享又是复习。

每当我置身于那种可以认真投入,完全沉浸其中,不受任何打扰的阅读时间,都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与日常生活平行的世界。

那些敞亮的图书馆就像是美丽的容器,盛放着我最纯粹的时间。


有时有所思,有时有所识


    关注 有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