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每一年,有什么好活的?

 

努力,只是不想辜负这时间。...



前一段时间翻微博,看到一个图集在讲“每一天/周/月/季/年,有什么可生活的?”作者颜了了整理了不同时间段应该做的事情,她给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的时间都规划了意义,深以为然。











从来不喜欢在工作日的白天看剧,对于视频类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有些排斥。一路线性的跟随走下去,没有思考,只是时间的消磨。“杀时间”这个词真的是坦白至极,时间何其珍贵,有人还要迫不及待去杀掉去,然后说岁月静好。如果可以,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做大把大把的事情。

我承认我做的并不好,比起某人要差的远,但心底还在挣扎着努力。从初中开始就在写日记,随着网络化的个人平台越来越多,日记有点疏懒,但到底还是坚持着,就想着等到很久很久以后回来翻看,一些大脑忘记的人事细节,笔尖都替我记着呢。

说白了,最私心的想法就是不想让过去的时间白白过去吧。

也贪恋床,但没有到“被封印”的程度。即便在周末的早上,9点之后也无心睡眠了,因为想着留点困意给午睡。我爱午睡,有阳光有大床有时间的午后更甚,能在那样的床上待到睁眼就是天黑,然后就陷入无比恐慌的黄昏焦躁中。阳光失去的太快,时间失去的太快,光影一点一点从床上、地板上、窗台上退去,直到一丝温暖都感受不到,心里就莫名其妙的伤心。

这感觉就像高中时候站在教学楼的露台上向外望,在晚自习之前看校园前面的一中前街,那是近十年前的小城街道,各式各样的汽车亮起尾灯,尾灯的红色连成线缓缓前行,不远处的居民楼也亮起晚上归家的烟火气息,厨房的灯夹杂着油烟味发出暖暖的黄光,客厅的灯伴着电视机不眠不休的响声明明暗暗,卧室角落里、窗台前的台灯下是伏案的小小身影。

而我,就趴在露台的栏杆上,想象着不知道的未来,还有教室里等待着我的无止境的试卷和习题……一点点的黑暗就慢慢地涌上来,直到黑夜遮住了黄昏最后的微凉,世界就安静了。

想到某年冬天11月的时候去大理,乘船在洱海上游览,同伴都去湖心的小岛上爬山,我就坐在靠岸的船舷二层最前排的椅子上,看波光粼粼的湖面洒满温暖的亮色,船在身下荡来荡去,波光也在眼睛里荡来荡去,晒得很暖也没有睡意,就觉得阳光可贵,舍不得移开眼睛,就觉得这样的闲适可贵,舍不得让头脑装进琐事,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荡来荡去。

现实生活里,除了偶尔这么清闲的状态,大部分情况下,对时间都是满怀敬畏的。是的,是敬畏。总怕一丝丝对的懈怠就亵渎了这最好的恩赐——时间。

看到诸如“人家老爸身家几十亿,却比你努力100倍”的标题心头更是一紧,仿佛从脊椎骨伸出无形的手将发条又拧紧了弦。所以,总习惯做任何花费时间的事情都会冠之以某种意义,这样才觉得时间流逝的恰到好处。

高中时代的课间,实验班的学生都以一个课间能做完一套试卷题为荣,课间纷纷埋头伏案奋笔疾书。我却疯狂的迷恋踢毽子——几个人围成一个大圈,你来我往的交替接招——每次一定要抓紧时间和同学踢到满头大汗才肯上课,我自我安慰的意义是“劳逸结合”,适当的放松能够让下节课听课的效率更高,不过确实夏天上课从来不犯困倒是真的。

现在做一些事情也会追求所谓的“意义”,也就是“时间的价值”,下班回到家给自己做顿饭,就是“追求健康生活”“不断提高厨艺”了;临睡前不看几眼床头的kindle或者翻到一半的书就会有种惶惶然的不安;周末如果没有用一个大段的时间做一件刻意安排的事,就有种辜负的意味了。谈了恋爱,没有几次轰轰烈烈的剧情转折爱似乎就失去了浓烈了。

直到最近,慢慢体会到一点细水长流的真谛,对于时间的流逝也没有那么惶恐,勉强能变得坦然一些。看到某人把自己的周末安排到丝丝入扣的紧张,心里会有些心疼。过犹不及,每个人都有自己和时间相处的合理模式,不浪费,不辜负,怡然足矣。


    关注 百慕大山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