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围楼——千年古县的地标

 

说起客家围楼,有人往往联想到闽西、粤东和赣南。其实,在粤北始兴,围楼的数量不少,特色也很鲜明。...





说起客家围楼,有人往往联想到闽西、粤东和赣南。其实,在粤北始兴,围楼的数量不少,特色也很鲜明。





始兴有910多个自然村,曾有围楼500多座,现存较为完好的也还有200多座,真所谓"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



始兴围楼的风格博采众长,墙体有垛口、射孔等长城元素,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楼内结构紧致精美,不乏江南庭院的温婉细腻;围楼选址有如徽派建筑,注重楼与自然的和谐。





始兴人建造围楼,一般都就地取材。一块块毫无规则的河卵石,经过工匹的排列组合,砌成了平整稳固的墙体,铺出平坦光滑图案精美的地面,每一块石头的合理利用,凝聚了当地人的聪明才智和工匹精神。



始兴围楼围多数是墙厚三尺,楼高数丈,除了防兵避匪,还可居家住人,。围屋里冬暖夏凉,适合养生,生活在围楼里的姑娘,个个白里透红,又水又嫩。



始兴围楼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祖训家规,圣旨诰书,名人字画……,凡与本村本宗有关的文化符号,都会通过石雕、木刻、绘图、楹联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此教化族人,传承历史,彰显祖上的荣光。



在始兴,有些围楼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有些围楼把最好房间用来办学,供子孙读书。这些集祠堂与学堂于一体的功能,佑护着一个个家族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始兴围楼是成功人士报效桑梓的重要平台。经商者发了财,读书人做了官,除了衣锦还乡,还会慷慨解囊,捐钱建围,以期光宗耀祖,在乡邻心中树起自己的丰碑。



始兴围楼雄伟坚固,造形优美,历经几百年天灾人祸而不倒,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历史的苍桑。



小时候,村里的老人给我讲日本鬼子进村,他们在围楼避难的故事。那时,我觉得围楼很大,大到可以住进全村人,围楼很坚固,鬼子用手雷炸,用钢钎撬,用火烧也奈它不何。



人民公社时期,多数围楼作为集体财产,供生产队放置杂物。我就读的小学西边有座围楼,堆着很多稻草,放着许多农具,每天放学后,我们都在围楼里打野战,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城市居民下放农村的热浪滚滚而来,初到农村无房居住的下乡青年或下放市民住进了围楼,围楼再次成为庇护弱小的场所。



七十年代,农村建房用地日趋紧张,一些村民利用围楼四周的空地搭建起猪圈牛舍,依靠着围楼厚实的墙壁,他们节约了成本,占有了土地,满足了自己,破坏了风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和村民生活的改善,围楼周边的农房不断增多,许多村民虽然告别了围楼,住进了新家,但他们与围楼的情结依旧未了。



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古老的围楼不得不牺牲自己,让位于时代。当它们被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摧残得伤痕累累时,远在欧洲大陆与它们同时代兴建的古堡教堂却张开双臂,迎接世界各地的游人。



走出围楼,是许多农民的梦想。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行走他乡。但十几二十年过后,他们并没有在繁华的都市找自己的归宿,只能重归故土,耕耘着围楼周边有点荒芜的土地。



对比城市的高楼大厦,古老的围楼显得土气与渺小,但是,如果把时光倒拔二百年,那时的城市有多少楼房比现存的围楼高大。



千百年来,围楼都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无论远离故土还是留守故乡,只要围楼还在,家就还在。因为,那方撑起围楼的土地是他们安放心灵的地方。



始兴围楼,是千年古县的地标。有位始兴籍老兵曾对我说,他距家千里,离家万日,当第一眼看到四方端庄、石古(石头)到栋的围楼时,就知道到家了。



围楼,还是始兴的一张名片。这张积淀着厚重历史的名片,以自己方式介绍始兴,让世人了解在中国广东省的北部,有一个建制1754年的郡县。

作者:顺风耳


    关注 农林牧副渔3462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