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出版的奠基者:不可追的张元济

 

这样的历史地位,或许可以一位出版研究者的话来概括:张元济不可追。不可追的有事业的高度、视野的高度,以及品行的高度……...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了。翰林张元济去了南洋公学当校长。又三年,张元济辞职,加盟商务印书馆。

这让很多人不解,当年的商务印书馆只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直到半个世纪后,中风卧床数年的张元济用颤抖的手写了一首诗,告别商务同仁:“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从诗中,人们读到了他平生的理想:自觉地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变革连接起来。

从1902年进入商务起,从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到董事长,正如叶圣陶所评价的,张元济“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让我们以张元济的诗句作为窗口,简要回顾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未被焚毁之前的东方图书馆,在当时东亚地区堪称一流
“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1932年,淞沪会战,日军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46万册藏书,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35000多册,悉数被毁,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东方图书馆被焚毁当天,66岁的张元济立即重返商务,主持商务复兴的工作。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幅对联,流传甚广。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寻找富强中国的道路,而张元济选择了以出版来推动教育,为中华文明“续命”。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的一生。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事业机构。

有人曾评价张元济在商务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辑出版教科书,二是创办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三是出版汉译名著丛书。

其实,张元济的贡献绝不是三件大事所能概括的。他是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先驱……张元济在中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1904年,商务印书馆编印《最新国文教科书》,数月间风行全国。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套国文教科书
这样的历史地位,或许可以一位出版研究者的话来概括:张元济不可追。

不可追的有事业的高度、视野的高度,以及品行的高度……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关注 小熊图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