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时给这部电影打了5星,但一小时后改成了4星 《爱乐之城》

 

确实是部好电影,但是……...

(一)

周末例行动作之一就是打开豆瓣,看看有什么新电影上映。

意外发现《爱乐之城》有点映,一边惊喜一边订票。

敢点映的电影一般不会太差,要不然正式上映时一片差评,那就得不偿失。况且它有奥斯卡 14 项提名傍身,各个电影自媒体一致赞誉,所以这个决定风险几乎为零。

电影的故事线很清晰:男女主角怀才不遇,意外相识,惺惺相惜,靠着努力坚持一步步实现曾经的梦想。虽然最后还是有点苦涩,但终究微笑面对。

走出影院的时候很激动,在网易云音乐里找到对应的原声,听着歌曲打着分:五星。还加了个评论:

我要把之前所有的 5 星电影减为 4 星。



但走到住处时,又打开了豆瓣,背叛了之前的决定,反而把它改为了 4 星。

(二)

屌丝逆袭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倒也符合人之常情。

每个阶段的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身影。毕竟挫折这种事,过去和现在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经历。所以,把握住这条主线,那基本上都能收获共鸣。比如单纯不做作的傻姑娘找到如意郎君,一事无成的大男孩被伯乐赏识走上人生巅峰。

套路满满,又让人欲罢不能。

它们的好处是能带来一股劲:只要有梦想,无论它多么低微,但只要我努力努力再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现实终究不是如此。

(三)

有些梦想忽略了需求。

张姑娘毕业后做起了公益,但最近准备暂时停歇。她的项目经常得不到投资人的理解,这让她苦恼。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

一般的公益项目都是直接找到一些穷苦孩子,给他们钱或其他物资,帮助他们的生活或学习。而他们的项目则是为高校学生或组织提供培训,继而期望这些有公益想法的孩子去帮助更多的人。

乍一看,这个想法很不错。但问题很很简单也很无奈:

大多数公司做公益,终极目的是希望这件事为他们的品牌宣传提供素材。而我资助你去给大学生培训,一方面,很难量化他们是否真正去帮助到了具体的人;另一方面,即使帮助到了具体的人,也不见得是这个培训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事永远比不上我最终「帮助到一个穷孩子考上大学」带来的成就感和冲击力。

好,那换个思路,向大学生提供有偿培训。等等,这不是为公益吗?你收钱是凭什么?况且还收我们这些没有经济实力的大学生的钱,有良心吗?

不考虑上下游的需求,靠鸡血靠努力去坚持,最终也只能让自己四面楚歌。

(四)

还有些梦想往往忽视了一系列看不到的因素。

比如你看阿文的课程卖得火爆,买来一看,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于是也开始搞开发,最终销售惨淡。因为你不知道这背后,有一整个团队在运营,有一大堆他的朋友在宣传。

 

这些东西,是软实力,却扮演着硬角色。你没有,就该失败。

又比如你看某个同学资历平平,却在几年后获得比你更高的职位,拿着比你更高的薪水。你去侧面打听,发现原来他不就是能说会道,于是恨天妒英才。

但人和人之间的比拼,终究是综合实力,这包括作为产品的自己,也包括作为运营的周边。

(五)

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你以为自己的实力能匹配梦想,但这只是「你以为」。

《爱乐之城》里有个细节是:女主角演员梦想来自于亲戚的潜移默化,也从小就开始演练。这十几年的努力,让她每次试镜时,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角色的情绪。

而普通人究竟为梦想付出了多少?比如只会普通的遣词造句就谈作家梦,被几个人说 PPT 好就觉得自己就是大师,懂一点 App 就觉得自己有产品思维——不好意思,你不配。

是的,这些都是说给曹将自己的。

克制住不断膨胀的欲望,分析清楚方向是否是基于需求,同时了解为了实现它所应积累的知识和软实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

鸡汤虽好,但不要贪杯。

所以,激情和激动之后,把这部电影的评价改为 4 颗星,也顺便警醒自己。

晚安好梦。


    关注 曹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