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

 

时光飞逝,尽管过去了30多年,但儿童时代的趣事如昨天刚发生一样,记忆犹新。当时巷内住着十一户人家(连着巷外面那条街叫:青菓街,以前称铸鼎街),一户挨着一户(都是平房,只有罗老师一家是二层楼),每当天刚亮时,就会传来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



(无花果更是令人回味无穷铭刻在心)



时光飞逝,尽管过去了30多年,但儿童时代的趣事如昨天刚发生一样,记忆犹新。当时巷内住着十一户人家(连着巷外面那条街叫:青菓街,以前称铸鼎街),一户挨着一户(都是平房,只有罗老师一家是二层楼),每当天刚亮时,就会传来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锅盆咚咚声、咳嗽声、刀的剁剁声……,声声入耳有如交响曲。   我家和隔壁兰姨家每天最早起,她家是做猪肉丸生意的,很早她儿子就会在门口手打着肉浆做丸子,手打做出来猪肉丸特别有弹性,象乒乓球那样会弹跳!很弹牙很好吃。

 

 

  当时我家是做韭菜果、和“果汁”生意的,做得很好吃,是远近闻名的个体户!这小生意,一家人从早忙到晚,一大早爸爸妈妈起最早,起灶放水做果皮子,这手艺妈妈、姐姐做得最好!皮子做得很有韧性包起来外表美滑有弹性。



当锅里水开时,把粘米粉慢慢的倒下锅,用个木棒子搅着防贴底,这木棒特做的,比杠面棒子长点,等粘米浆沸起泡泡时,再倒粘米粉下去压成块状,差不多就起锅了(可从锅里拿出),倒在一个面积很大的钵里晾凉(降温),然后就要蹲着来揉这果皮子,象揉面那样的翻来压去的,很费力的这道工序!一边放点水一边揉压,揉到这团果皮子不贴钵为止,这果皮子就算做好了,拿起来放盘子里。

 

  切韭菜也是一门功夫,要切得又细又快,手腕要灵活而有力,那切菜声让还在睡梦中的我模模糊糊既感到熟悉又有节奏,姐姐好刀手几十斤菜一下切好,腌制菜馅要拿捏好,下花生油,盐的适量度要准确,在大筛子来搅拌均匀,大筛子下垫个盆子让它滴菜汁,包起来的时候才不会湿弄破皮子,一切都是那么得心应手,天衣无缝,菜馅准备就绪,成品就“水到渠成”了。




  做”果汁”也是一项艰巨活儿!天刚亮就要把几十斤大米放大木桶里浸泡,浸到午后就来磨成米浆!拉石磨磨米,任务就我和姐姐轮流磨,几十斤的米,重重的石磨套上一个拉磨的“T”字形木制的叫“磨柄”,这个“磨柄”必须吊着绳子分开绑着两个手柄上。然后就站好脚步拉磨起来,这活儿虽然费力,但从那时就练了一身好力气,绝妙,算是不错的一种锻练。

 

  把米磨成白白一大桶米浆后,再和上生薯粉搅均匀就又一道工序完成。然后到我爸爸出功夫了,煎“果汁皮”,首先炉子是特做的,炉里面放木炭是围一圈的,中间放少,煎鼎是锌铸造的还必须是平底的。烧好木炭鼎热起来后,将先备好的一块生猪油在鼎里走上一圈,舀上一碗米浆倒下去,拿一把平勺把米浆弄均匀鼎中,煎熟一面再翻过来煎熟另一面,再从鼎中拿起这张“果汁皮”挂在准备好的竹竿上晾,留待明早再煮。这动作要快而且不怕烫!我爸爸这拿手功夫绝妙,堪称铁手!

  

  我是家里让最晚起的一个,能睡到五点,“天之娇子”吧!因为还要上学读书。也是做菜果最好最快的高手,起床,开始做菜果,捏果皮子包韭菜,手的灵活和熟悉度闭着眼也能做得很到位且快,以五分钟十六个为最高记录,就那时觉得自己是帮家不可缺少的一员大将而心花怒放。快七点二十分了,任务完成吃早餐准备上学,白粥加豆干、咸蛋、吃得简单且津津有味,十分钟包括走路到学校,就这样帮家和读书两不误。

 

  巷内的其它邻居就和我家不同了,都是有单位的,老师、医生、还有工厂上班的,相对比较有生活规律。巷内算罗老师家住得最宽,罗老师学问高深,堪称一牛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四个孩子也是出类拨萃。

 

  记得他家后围墙内种了好多种水果,有黄皮果,长很高,有二层楼那么高,刚好得天独厚地生长在我家后窗。还有一棵桑椹树,结满了粒粒黑红黑红的桑椹。收获季节一到,那一串串黄皮果金黄金黄的!饱满非常,和挂满枝头的桑椹令人垂涎不止!

 

 

  还有“无花果”更是令人回味无穷铭刻在心,二大棵,果实挂满枝头,因土壤长年湿润肥沃,阳光充沛,没环境污染,原生态生长!果实饱满,当外果皮稍微粉红时,就算长熟可享受了。那时,几家邻居小孩都会跑到罗老师家去采摘几个来尝尝,采摘开始,先弄来一根长竹竿,再缝制一小布袋,用小钢线圈起来,拴紧在竹竿的一端,牢固。



  大伙帮忙瞄瞄那个熟了,那高兴劲别提了!一个个伸头探脑袋的,脖子好长好长,巴不得一下子变成长颈鹿,东张张西望望的。小心,这时有人叫起来,果树边有个井,别顾着向上望而忘了脚下,大伙一愣,有惊无险不约而同的哈哈大笑。

 

  罗师娘拿来了一盆子给装“无花果”,哇!摘呀摘,哈哈,好丰盛的果实!大伙来不及洗手,拿起“无花果”一掰,里面果实一丝丝,粉红粉红而带些白点有如一个色彩鲜艳的童话世界吸引着我们,一股特别清甜的味扑上鼻来,先吞下口水,再来咬上一口,那感觉到现在一直还念念不忘,意犹末尽。

 

  有一次台风来了,巷内地势比较低,风雨来临,水位猛涨,为了安全,罗老师家就成了邻里大伙的避难所,楼上是木板楼很宽敞。各自备好一小被单,那会其实对我们小孩来说台风有多大危险好象顾虑不大,能聚一起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才是真,儿时的思想是既纯真又简单。

 

  那个时候的白天,每家的门都不用关的,小伙伴们都喜欢在自家门口站站,说说话,玩玩踢“沙包”、“走柴”、“捉迷藏”等。有时吃饭也拿着碗来到屋外面,边站着或蹲着吃,边聊天。有时玩到巷口外,入巷口转弯处还住了一位五保老人阿钦伯,钦伯负责在巷口掌管放水大权(当时未有装自来水管),每家每户要水都得经他开水龙头,因此也有人管他叫水龙伯。

 

  钦伯是位心地善良、很有个性的老人,他每天三餐都离不开酒,最喜欢弄一小碟花生米来下酒,我爸爸时常也会给钦伯送一些下酒料。老人家酒量大,每当经过他家时就会闻到一股酒味。他脾气有些古怪,当大伙玩到开心忘形时会声音大点,钦伯就会咬着牙哼哼,警告别吵到他!大伙会很识趣伸伸舌头跑开了。有时他心情好的时候,又会过来招乎看大伙玩耍,但嘴里还是改不了嘿嘿两声,真是一位可爱的老伯伯!

 

  钦伯家靠背即巷外住的燕姨一家四口,她家以出租书本为生!燕姨夫妻俩是地地道道的老实人,还有一对乖巧纯静的儿女。那时的我就是她家的常客,可以说会天天去的!燕姨家的门很窄,进门时会看到三面墙壁都是书架,书架的书排得满满又整齐,书架不高,只够陈列四层书本,因为燕姨家的房子不太宽。屋子里因为长年放书本而且有点潮湿,所以稍微会有一股味道,灯光也不太通亮,不过看书挑书还是没问题。

 

   ”租书”,多么深刻的字眼,印在脑海,几十年来念念不忘当年在燕姨家租书看。那时的我象个“书虫”(当然是看课外书)。每天除了写好作业外,其余时间就往燕姨家看书租书。

 

  燕姨出租的书很多:有金庸著的武侠小说:《连城诀》《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等名著!还有古龙著的武侠小说:《陆小凤》《楚留香传奇》等……!那个时候看得多么的入迷舍不得放下,他们笔下的英雄人物,武功高强,侠肝义胆。有时一本就一晚上把它看完。




  还有琼瑶的作品!有《窗外》《庭院深深》《烟雨蒙蒙》《一帘幽梦》等……。再有亦舒的爱情小说《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等……。还有很多很多作品,那时如饥似渴把燕姨家的书差不多看光!导致了多度近视眼,还叮嘱她有新来的作品要通知我。那个时候租书的还有许多同龄人,每当换书时都会遇上,可是大家顾不上打招乎,都各自静静的在挑选喜欢的书。回想起来觉得是有点遗憾,爱好兴趣相同而却没好好交流下,就这么擦肩而过。



青菓街里有三位五保户(除了巷内阿钦伯),巷外即租书燕姨家左斜对面就住了一位五保户,这位五保叔与别人就有些不同了,他精神上有点问题,好象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有时会和邻居们聊得很好,有时会冲着在巷里玩耍、跳绳的小孩吼吼叫。吓得邻里小孩都怕他,见而远之。晚上他会呆在家说上整晚的话(自己一个人),而且声音好大象吵架一样,说个不停,最无辜的是他的左右邻居,邻居们有点怕他,也清楚他的病情,没敢去干涉他,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

 

  五保叔时常会端着一个大饭碗,他特别能吃,跑到隔壁过一间的另一位五保伯(邻居们都称他白菜伯)边吃边聊天。阿白菜伯性格就比较温和,自己还做点小生意,卖油甘、香蕉,芋头、蕃薯等。他做完生意闲时,就会常去邻居窜门,他最喜欢站在我家门口,盘着手,肩靠门板上就和我家人聊上。住家都是一户挨一户,早晚窜门是很方便和平常的。

 

  同住在一条巷里,平时邻里邻居互照互应,小孩们更是经常玩得不可开交,趣事也多多。跳橡皮绳,是女孩子们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项运动。有一天在巷里中段小敏家门口跳绳,那天的橡皮绳不知是谁拿的,很短而且跳的时候还有规定,跳进去的时候脚不可以动,然后要顺势跳出绳外。

 

  第一轮是我跳,我长得高而且瘦,跳橡皮绳非常的敏捷,但是因为绳子很短脚又不可以动不太好发挥,那时跳进去时也没停歇就跳出绳外,就在瞬那间,坏了!站不起来了,脚好象不听使唤,无力可以站立。昨了!小敏,阿娜和阿雄急了,都过来扶起我,我说不行,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阿雄二话不说直奔我家,叫了大人来,被我二哥背了上医院去,照了x光,结果小腿骨折,没办法,玩出火来了,乖乖呆家那也去不了。

 

  儿时巷里的邻居伙伴多,每个家庭都是四至五个小孩,我们同龄的都还是一个班里读书,上学时间一到,会不约而同的背着书包出家门,就会互相叫上一起上学。现在回忆起来那感觉是多么的亲切!

 

  特别在有节日时,如正月十五夜,那就更热闹了,做花灯,大伙做的花灯很特别,不是纸质而是用白萝卜特制的“菜头灯”!这“菜头灯”做起来小巧通亮,也不会发生着火的危险,特别男孩子做这个花灯是得心应手,是他们的专利,女孩子只在一边看看和做帮手。



首先弄来了白萝卜,要挑选大个点的萝卜,然后在萝卜下端先雕一个四方口,象那个煤炭炉下方出风口一样,可以拿把小汤匙从里面挖,把里面的萝卜挖掉掏空,挖的时候要格外小心的,小心翼翼的挖到皮的边,感觉萝卜皮很薄很通透的时候就行了。然后再在萝卜皮上雕刻几个花纹图案,图案各自想像,随便弄几个小窟窿也可以的。

 

  然后搞来一些”红花粉”(可以吃的颜色料),把萝卜花灯上的图案点缀点缀,这一刻己是半成品,看着圆圆的萝卜花灯,大伙开心的拍着手说:要成功了!拿大头针线来,两边钻两个小洞,系上粗线或小绳子,再来根小竹棒或是一根筷子,大伙就地取材,就这么系来弄去的固定。

 

  小红蜡烛是最重要一件,将小蜡烛固定在萝卜花灯里面,点上,成功了!看,大伙做的花灯是那么的完美,白里透着红光,美观玲珑,还有萝卜本身散发出来的萝卜清甜味,太有成就感了,一个个拍手欢笑,非常开心。

 

  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吃完晚饭,迫不及待的男孩们提着点亮了的“菜头灯”都到巷里集中,女孩们是提着纸制的花灯,纸制花灯也各有特色,花草、树木、鸟儿图案颜色是多种多样。哨子响了,领头的是邻里一大哥哥,今晚花灯会线路听从他指挥。列好队,只见一排星光点点,“菜头灯”是白里透红,特别美观通透。

 

  整条街是热闹非凡,老少都出来欣赏花灯,那晚的气氛无法比喻。从这条街穿过五铺街,玛前街,过了瓜仔池绕过关爷宫后回到青菓街。当时大伙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就在街的正中段,即是在钦伯掌管水龙头的地方,这个中段刚好通往另一条街“五铺街”,五铺街里的伙伴们也时常在这里玩耍聊天。

 

  儿时最让伙伴们难忘的就是阿娜家,入五铺街的转弯处,就是阿娜家,她家卖的零食是一辈都印在脑海忘不了的,想起来忍不了是吞下口水,儿时那些零食不知吸引了多少小孩子。



有圆圆薄薄又脆脆的“风吹饼"入口即化,清甜酥香!哇,非常之回味。还“金铃膏糖”(即麦芽糖),那色泽是金黄通透,要下点功夫吃起来才更有趣。拿二根竹签把糖捲一团上来,那糖丝可拉很长不会掉下,然后摊开竹签,翻捲着糖团,就在这时,是一边翻捲着一边吞着口水,那麦芽糖味扑上鼻来,又舍不得先来一口,等翻捲到糖团变成乳白色的时候再吃。真美,变乳白色了,二根竹签合拢,马上来一口,哇,满口是麦芽味,美美的一点一点的慢慢享受。



每天伙伴们上放学经过时都会在那流连一下,就算没钱买时也要在她们家门口瞄上一瞄,望梅止渴满足一下。儿时往事在脑海中一幕一幕如电影放映,一转眼己是几十年过去,但一辈子都忘不了童年时的件件趣事,回忆是美好的。


    关注 读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果皮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