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聆听水生生物的呐喊

 

阐释生活奥秘,普及科学知识。...



湖北,有着“千湖之省”的美誉,水生资源丰富。11月10号,有着86年历史的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经维修改造,全新亮相。说起这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博物馆,地位可了不得:它是亚洲最大的鱼类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研究鱼类的中心。这里有世界现生最古老的鱼类“矛尾鱼”,也有已功能性灭绝的白鲟、白鱀豚。60多年来,新中国三代科研人员依托这个博物馆开展的“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鱼类遗传育种工程”、“世界第一例克隆鱼”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世界鱼类学、养殖学和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将跟随馆长张先锋博士,一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毗邻武汉大学的东湖边,其前身是1930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

新中国中科院成立后,1950年,国家政务院组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由周恩来总理,任命王家楫同志为该所所长,所址上海。1954年9月迁至武汉。

此后,博物馆的收藏不断增加,发展为淡水鱼类博物馆,以及无脊椎动物、藻类等多个独立的标本室。如今这里拥有鱼类标本40余万号,1800余种,其中模式标本260种,国外鱼类标本600余种。不论是在馆藏标本的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鱼类标本馆,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矛尾鱼


中华鲟



白鲟





水生生物,是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生物的总称,它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微生物、藻类以及水生高等植物、各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生命起源于水,而水里的生物更是也让我们为生命感动。在这个水生生物博物馆里,赋予这些生物标本生命的是科学,这些标本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生物进化之美,这些标本让我们反思自己,承受生物灭绝之悲,这些标本为我们敲响了生态的警钟,促使我们寻求和谐的发展。环境、生态、人类发展,本就密不可分,相信今天的水生博物馆之旅,已经让您感受到了这一点,说要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也许很空泛,可是从点滴小事做起,也都算得上是为保护水资源做的一份努力和改变。


    关注 我爱武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