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32

 

宋本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x0a宋本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宋本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解读:

此禁下之总诀!言虽有当下之证,而外证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之。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谓桂枝汤之表证未解也。凡表证未解,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侧者,均不可下,下之为逆也。欲解外者,仍宜桂枝汤主之。

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本条提醒我们:病家有可下之证,然用下法之前,得先排除表证的存在。



《经》曰,太阳头痛,脉浮、项背强而恶寒,呕逆、身疼,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者,俱宜发表,不可辄下之。若下之早,表邪乘虚内陷,传变不可胜数;不可利小便,利之则引热入里,其害不浅。若本病烦热小便不利者,乃利之不在所禁;如小便自利如常,断不可利也。”凡有汗不得再发汗,汗多不可利小便。
《素问丨至真要大论》云:“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內”。本条指出“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就是这个意思。最后提出“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包括两层意义:

一是未下之前,先宜桂枝汤以解外;

二是虽经误下,但表邪仍在者,就仍应用桂枝汤解外。

这两层意义,尤其是后者,更是本条的重点。因为太阳病,不论伤寒或中风,一经误下,表邪虽未全陷,正气亦必受挫,脉虽浮必弱。因此,不论有汗无汗,俱宜桂枝汤。这一原则,贯彻在全部《伤寒论》中。



宋本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解读:太阳病,本应发汗而解。现在是“先发汗,不解”,说明可能是表里同病,或者是汗不得法,或者是病重药轻,以致一次发汗不能解除。既然表邪不解,那就应当再以汗解,即使有里证也不应该攻下。否则,误下必伤正气,引起表邪内陷,变生他病。现在是表邪不解而“复下之”,脉仍见浮,说明病邪仍在太阳之表,没有内传。“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是自注句,指出病不解的原因是当汗未汗,而反用下法。由于现在这个病发生在汗下之后,虽然应当再汗,也不可用麻黄汤峻汗,而应当选用桂枝汤。

桂枝汤证是表虚证,即病邪在体表而体质虚弱。因此,汗自出,多为平素体质虚弱之人。这样的病人伴有汗多,服用解热剂时,出汗更剧而汗不止,热度即使下降,但身体疲乏,很难痊愈。另外,从《伤寒论》中可看出,桂枝汤证也不一定有自汗出,此时温服桂枝汤,加盖被褥,使其微汗出为宜。因此,桂枝汤具有自汗时止汗,无汁时发汗退热,使病向愈的效果。此功用在《伤寒论》中被称为解肌。


    关注 乐得逍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