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须弥山

 

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下根连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众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四埵斜低。曲临海上。...



藏传佛教星象符号



须弥山[b](梵文:meru,sumeru;藏文:Ri-rab)

在《起世因本经》卷第一〈阎浮洲品第一〉中关于须弥山的描述是:……须弥山王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下根连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无有阿曲。生种种树。树出众香。香遍山林。多诸贤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纯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杂色间厕。七宝所成。四埵斜低。曲临海上。

多层的锥状须弥山及其周围的瞻部洲有时也被画成手持器物。这座伟大的“世界之山”从宇宙中心隆起,其四面颜色分别为:东方的白色(水晶或银);南方的蓝色(蓝宝石或青金石);西方的红色(红宝石)和北方的金色(黄金)。须弥山四周环围着七条金色山脉,每座山脉都被淡水湖隔开,其高度随着向外延伸而依次递减。在山和湖的外侧有一个浩瀚的咸水湖,咸水湖在铁山周边的“宇宙之边”形成周缘。

在巨湖的四大方位上,有环绕须弥山的四大瞻部洲。东方东胜身洲是白色的,呈半圆形;南方南瞻部洲是蓝色的,呈斧头状;西方西牛货洲是红色的,呈圆形;北方北俱卢洲是金色的,呈方形。四大瞻部洲的两侧都有一对小瞻部洲,每个小瞻部洲的形状和色彩与四大瞻部洲相同,但其大小或表面积指达其一半。我们的世界就坐落在南瞻部洲上,南瞻部洲也叫做“蒲桃之岛”[1]。南瞻部洲之名源自蒲桃落水发出的“jambu”声。龙神吃了蒲桃之后,其粪便就成了瞻部河里的黄金。
须弥山的山底处有四个隆起的层面,龙神住在第一层,金翅鸟住在第二层,罗刹[2]和陀罗那[3]住在第三层,护宝的夜叉[4]住在第四层。四方的四大天王住在最高一层每一面的中央处。四大天王是:白色的东方持国天王,青色的南方增长天王,红色的西方广目天王和绿色的北方多闻天王。

大神因陀罗的天界[5]坐落在须弥山山顶,因陀罗居于如意树的天上童龙磨[6]树丛的宫殿里。因陀罗天也被称作三十三天[7],因为还有三十二尊神与因陀罗一起居于此地。在吠陀时代,这三十二尊神被分为三组,每组十一位,分别居住天、地和地下“三界”。在印度教后期中,这些神的数量增至三亿三千万。

四大天王的王国与因陀罗的三十三天构成了“居地神”的前两个天。在须弥山上方的是“居天神”的四天。这六天(两个居地神和四个居天神天)统称为“欲界天”。欲界天的上面是神的十七天或十八天。这些神具有极强的欲望,居于“色界天”。在他们之上的是最后四个“无色界天”。常用须弥山山顶上方徐徐上升的云岸代表这些等级不同的神界。但在传统上,只画出二十一个或二十二个云岸,因为,四个最大的神界是“无色的”。





[1] 原文:Jambu fruit,蒲桃,属于几种热带植物中的任何一种,如番樱桃。

[2]梵文:rakshasa,罗刹,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数目很多。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名,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成为恶人的代名词,使罗刹演变成恶鬼。后为佛教吸收,仍为恶鬼。

[3]梵文:danava,陀罗那,恶魔名。

[4]梵文:yakshas,夜叉,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佛教中作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列为天龙八部之一。

[5]梵文:svarga,天界。

[6]梵文:Chitratatha,童龙磨,树名,亦称“花如”或“班如”。

[7]梵文:trayastrimsha,三十三天,意译“忉利天”。佛教用语。六欲天之一。谓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

内容摘自《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具图解》
欢迎将您看到的,听到的,
投稿至ongahum@163.com
您的分享和转发是最好的法布施
欲知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智慧的爱”


    关注 智慧的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