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妈244话:倾听这个词,原来只是说说而已

 

如何倾听他人,是一门学问。...



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倾听这个词。看过了各种书,学习了各种理论,听过了各种道理,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如何倾听他人,而实际在做的,与真正倾听“差之千里”。先来看一段聊天实录——

背景介绍:这几位说话的人属于积极主动学习的类型,都读了很多育儿、沟通方面的书籍,正因为如此,圈妈才感到有些惊讶,这不得不引人思考:到底从知道到做到有多远的距离……

倾诉者:今天送园,从家到幼儿园,小豆闹腾了一小时,在幼儿园门口不肯下车,只哼唧不说原因,我一怒之下扇了他一下,我到现在还在后悔……

听者一:谁都有忍不住的时候,现在我家的说我会大灰狼,他生气的时候就变大灰狼了

倾诉者:哎,还是我自己的问题啊(表情:流泪)那瞬间,书上学习的都不知到哪里去了。

听者二:不要过分自责哦,可能宝宝正处于执拗期,我家宝有时候也是,早上起来就各种不配合。烦死我了。

听者一:一起修行……我最近开始读游戏力,感觉用起来孩子真的会很开心。

听者二:下次先稳定自己情绪,冷静点就会记得不发脾气好好说话。

【这位听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效果如何,看下面倾诉者的回应就明了了】

倾诉者:然后就想各种办法来说服引导,最后会自己同意去上幼儿园,但是花费的时间有点长,最终的结果上班我会迟到。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也会发火。不知道我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合适?

【倾诉者仍然沉浸在内疚和烦恼之中,向大家发出“请倾听我”的信号】

听者三: 我那天半夜哄小奇睡觉,还差点打他一下呢

听者四:原来大家都有这样的情况啊,我昨天晚上差点被气吐血了,不睡觉,就一直哼哼哼,装哭,然后讲故事讲了两个小时还不睡。

【听者已经把话题扯到了孩子晚上不肯睡觉这上面来……】

听者五:小安二个月夜闹时,我都想把他塞回肚子里!

【倾诉者不再说话……】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倾听?

Holley Humphrey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我们有哪些习惯性回应是在妨碍倾听。

建议和说教:“我认为你应该……”“你怎么不……(那样做)呢?”“如果你这样做……,情况就会好很多。”

回忆和讲类比:“这不算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这让我想起……”“我之前也有类似经历……”

否定:“高兴一点,别这么难过。”“这没什么,我们都这样,别内疚了。”

辩解:“我原本想……,可是……”

同情:“听起来好可怕,我都觉得难受”“天,你好可怜啊”

这些阻碍,你从习惯的沟通模式中移除了吗?

关注TA,而非自己

如果你总是忍不住讲自己的经历,可能出于两种原因。出发点之一是你以为对方会因为有一个和他一样同病相怜的人陪在一起就会感觉好受些,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遭遇就会自然烟消云散。显然,这种逻辑假设是不成立的。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时,看一个笑话,疼痛会消失吗?或许通过转移注意力你确实有那么一会儿没感觉疼痛了,但是,疼痛依旧还在那里,身体状况并没有变化,只是你的注意力不在那儿了。所以,虽然你想要让对方好受一点,然而,急于讲自己的故事,会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对方的处境和状态。

此外,分享自己经历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你没有在关注TA,他的痛苦与你无关,你只是把他的痛苦当做线索,回忆自己的故事,体验自己曾经的那份感受。说白了,你仍然待在你的世界里,你听不到他,此刻的他也走不进你的故事。

同理心,而非同情

当某个人处在痛苦当中,如果你说:“天哪,你那么说我都感到很伤心”,或者“哦,我理解你的感受,对此我觉得很难过”,那么,这就是同情,而非同理心。通过同理心,我们和他人的感受在一起,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感受着对方的感受,而只是当他有这样那样的感受时,我们和他在一起。

有一句话是:“共鸣,需要享受另一个人的痛苦。”这是不是有些变态……(无奈脸)

建议,拯救者心态作祟

遇到朋友或亲人难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该做些什么?我能不能把这事儿给解决了?

于是,提建议就开始了……如果这条建议被否决,没事,咱们再来想想其他方法。总之!我就是要告诉你怎么做更好!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孩子亦或是成人都是如此。谁也做不了谁的“拯救者”,每个个体都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成长,这是很重要的部分,不是帮不帮的问题,而是怎么帮的问题。试着体会下倾诉者跑来找你吐槽的状态吧,TA真的只是来寻求建议的吗?回顾一下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小豆妈在面对“先稳定自己情绪,冷静点就会记得不发脾气好好说话。”的建议时,感觉有没有变好点?还是依旧郁闷和内疚呢?

当我们在给建议、说教的时候,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我比你懂,你缺少知识和经验,我来教你;你比较弱,我比较强。面临痛苦,倾诉者首先需要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也不是理论和实操技巧,其实需要的是疏通情绪,被接纳、被理解会让人感觉好很多。

当然,用指导/教导式的方式,来教对方进行改变,可能从某种程度来说的确对的当下的问题事件有帮助,然而,如果对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帮助,他的内心是什么感觉?他会怎样看待自己?“是的,我很弱,我缺乏知识和经验,我需要他人帮我”。那么,在下一次再次遇到痛苦时,他依旧会是这种状态。

说到底,知道和做到之间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和反思啊。

回复【上课】,查看武汉线下家长课招募函

【一课·读书】已经报名截止,后续精彩心得我们会整理分享到公众号。


    关注 圈妈讲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