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畔的歌声》是埃及民歌吗?

 

你问埃及朋友是否知道《尼罗河畔的歌声》?估计他会摇头。是的,埃及没有这么首歌。可你若哼唱旋律,他也许会熟悉,怎么回事?本文说说朱宝勇先生根据埃及歌曲创作《尼罗河畔的歌声》这件事。...

埃及没有《尼罗河畔的歌声》这支歌

喜欢老歌的C兄跟我说,在互联网上(纯粹的INTERNET哦,不是墙内哦)搜了好久也没发现《尼罗河畔的歌声》这首歌曲的“原文版本”。这事儿我正好知道,赶紧跟他说,这是中国人整理谱子、写下歌词定下歌名的啊,埃及那边应该不能查到这么个歌曲。

“中国名歌”里其实有不少用外国歌曲填词改名的,比如: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长亭外古道边”、传统红歌“革命军人各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邓丽君的代表曲目“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

翻看歌谱书籍,《尼罗河畔的歌声》词曲作者处通常是“埃及民歌 朱宝勇作词编曲”。既然是埃及民歌怎么又会是朱宝勇作词编曲呢?看看朱先生的说法:
住在开罗的旅馆,听到一首歌



朱宝勇,1932年12月出生于南京,1953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修美术兼修声乐,曾担任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1954年至1995年间在四川省歌舞剧院任歌唱演员。曾师从男高音蔡绍序先生学习声乐四年,也受过王品素、沈湘、王福增等人的辅导。演唱的民歌《太阳出山》、《闪悠闪》《红太阳升起来》《黄杨扁担》等颇有影响并较早录制了唱片。



      我喜欢具有民族特色,地域乡音的歌曲,它能使人在聆听过程里,领略到各地人民的风采和情趣。作为演员,我每每访问一个国家,总要千方百计地,把听到的那首最富有该国情调和风格的歌曲学唱下来,带回祖国与我的听众分享。在阿尔巴尼亚访问时,为了学会一首令我着迷的歌曲“小辫子飘呀飘”,我舍弃了一场游览参观的机会。去叙利亚时,在炎热的气温下,我汗流夹背地,用拼音法记录着“你呀,你呀”歌曲中,那原汁原味的吐字发音风格。来到了埃及,由于演出忙,观摩机会少,正愁于无新歌可觅寻时,也许“真主”有知,怜悯了我,为我创造出一个“机缘”,终于使我的愿望得以实现......

那是一九六〇年夏日的一个夜晚,开罗城刚从一天的酷暑里开始转凉,伊斯兰教堂洁白的圆顶和高耸的尖塔,在蓝宝石般的星空下,显得格外神秘,迷人。椰林道上,花树丛中,各色衣着的人群渐渐活跃起来。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象着了魔似的在街头闪烁变幻,一眼望去,整个开罗城斑斓绚丽,就像是一个璀璨神奇的“百宝箱”。我推开旅馆的窗页,迎面拂来尼罗河的晚风,更觉清新凉爽。就在此刻,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位女中音的歌声,这是首典型的,富有阿拉伯情调的民歌,旋律是如此的委婉优美,歌声又是那样的深情迷人。虽然我听不懂歌唱内容,但从那真挚欢乐的倾诉声中,能深切感受到,这是埃及人民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向往。此时此境,我完全被歌声迷恋,沉浸在“天方夜谭”的异国情调之中,渐渐地歌声远去,消失在星空下再也没有出现,但那动人的旋律,从此飞进我的心房。此后在访问期间,每当看到埃及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或是聆听“阿拉戈”吹奏的时刻;以及来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古老巨制身旁的时候,那奇妙的旋律就会悄然而至,像电影里画面配乐一样,萦绕在我耳边,于是借助这视觉与“听觉”的相互渗透,使我加深了对古老国度的迷恋、神往。

访问期间,我画了不少埃及风情,人物的速写,并配以小诗作为访游日记。回国后,我决定从画面诗意中找灵感,以这首歌的旋律为素材,思考着创作一首为自己演唱的曲目,在酝酿歌词和编曲的过程中,这旋律又像“阿拉伯飞毯”一般,多次把我载回到美好的回忆中去,那些曾激动过我的幕幕场景,又重新展现在眼前,于是借助这神游和追忆,最后完成了这首《尼罗河畔的歌声》。歌曲编出后与我所学的各国民歌汇集在一起,形成一组富有异国情采的“花束”,在各地演唱时赢得听众的热情欢迎,不少歌唱爱好者纷纷向我索取歌单。“十年浩劫”开始,《尼罗河畔的歌声》自然也被划为“黑歌”打入冷宫受到禁锢。





朱宝勇先生访问叙利亚时候绘制的速写








在上海住旅馆,听到自己的作品



    十多年后,我因公赴沪住在某旅馆时,同房一南京旅客无意中哼唱着这首歌,令我十分惊讶。当我告知这是我十几年前的未发表过的作品时,他惊奇地告诉我,这首歌已在江南各地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这真是一个奇迹,一首从未发表的歌曲,居然会无胫自走唱遍江南。此后又陆续听到不少知名歌唱家,把它作为保留曲目传唱全国。但它已没有了我这作词与编曲者的名字,被误为是一首道地的埃及民歌了。

      一九七九年,我正式署名发表于北京《歌曲》刊物上,各地刊物也多次转载,从此,为这“漂泊”多年的歌,正了名,落了户,让它更好的为增进国际友谊,而纵情欢唱。

注:引文以及朱宝勇先生的速写图片均来自文章《 尼罗河之缘 》(作者:朱宝勇,刊载于《音乐世界》338期 ,1996年年4月发行)





朱宝勇先生在上海意外得知自己的作品已经在“江南”家喻户晓,而且认为这是一次“无胫自走唱遍江南”的奇迹,结论值得商榷。《尼罗河畔的歌声》唱遍江南应该不是“无胫自走”,而是通过歌者的演唱推动了它的传播。那位与朱宝勇相遇的房客也许不晓得歌者的名姓,所以无法向朱宝勇先生描述更确切的传播链条。我认为该歌曲在江南的传播很大可能是因女高音朱逢博1977-1978年间多次地演唱,她的录音通过长三角地区电台和电视台传播,让这支“异域”风采的动听歌曲走进了“江南”听众中。“胫”是有的,只是房客不了解罢了。

《尼罗河畔的歌声》版本2款
①1979年朱逢博与北京歌舞团合作的录音
②1982年
王洁实
与广东歌舞团合作的录音
     
①中唱发行  
②太平洋影音发行



再说说朱宝勇先生略遗憾的署名问题。最早的声音出版物是上海女高音朱逢博的录音(参见:朱逢博的《蔷薇处处开》专辑都唱了哪些歌?)后来朱逢博在北京又为中国唱片社录制了这首歌曲(上面的录音即是),两次文案都写的是“埃及民歌”。虽然我也不大清楚朱逢博如何遇到《尼罗河畔的歌声》,但她频频演唱这首歌曲时,还没有任何出版物上刊载过歌谱,朱逢博拿到的或许也是一张佚名创作的歌片。录音出版单位标注为埃及民歌盖因词曲作者不可考。




生的演唱也有盒带发行

朱宝勇演唱它的录音
,谁有?
朱宝勇先生作为原创如何演唱这首《尼罗河畔的歌声》,我一直好奇。在网上看到有一盘盒带收录了朱宝勇先生演唱的《尼罗河畔的歌声》,国营力源无线电器材厂制作的盒带(编号LY-301),盒带用朱宝勇先生表演照作封图,出版年代不详。歌词纸里《尼罗河畔的歌声》直接写朱宝勇词曲。这盘带发行量少,旧货网上的两笔交易记录也是好多年前的了,买到它难。






上文《尼罗河情缘》中有句话:“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位女中音的歌声,这是首典型的,富有阿拉伯情调的民歌”。朱宝勇先生创作《尼罗河畔的歌声》就是源于它。那么——

朱宝勇听到的埃及歌叫什么?
有歌友告诉我,某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知识测试”环节曾播放过一首埃及歌曲,音调酷似《尼罗河畔的歌声》。后来又有朋友告诉我,1983年迪里拜尔的《看,云雀》(盒带编号HL-194,大黑胶DL-0061)专辑里有个埃及歌曲《光辉的太阳》(埃及民歌,王国泰译,阿拉伯、汉语演唱)和《尼罗河畔的歌声》非常像。唔!原来埃及原版早就入境了,只是不够著名而已。或许,朱宝勇先生在开罗听到的就是这首歌曲吧?

文末指向迪里拜尔演唱的“埃及民歌《光辉的太阳》”,不是唱片音频,而是1980年代迪里拜尔现场演出录像。

视频《光辉的太阳》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前往。



    关注 六零后说声乐往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