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怒江人】深山筑梦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作者:曾志松孔香  4月20日下午15时40分,省道丙瑞线K118+337~+357(原...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李寿华

褚学林在查看蜂箱
回想起2011年到广西南宁市打工的那次遭遇,褚学林至今记忆犹新,不胜感慨。

2008年,泸水县鲁掌镇洛玛村大寨组村民褚学林从部队退伍回家后,不甘在偏僻落后的洛玛山林里种地为生,凭着一股年轻人特有的闯劲和憧憬到外地打工。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辗转奔走,却一无所获。2011年,褚学林和6个同乡在广西南宁市郊区承包砍桉树,亏了本不说,还结不了工钱。春节前,6个人挤一个小工棚里,靠开水馒头充饥,万般无奈之下,褚学林向家里告急,父亲汇过来2000元钱,他们才得以回到家与家人团聚。

回到家,褚学林惊呆了:爷爷奶奶双双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母亲一个人照顾不过来,父亲一个人下地干活,维持生计,家里一贫如洗,2000元是父亲向乡邻借来的。回家的那一夜,褚学林一夜无眠,哭了一宵。

一次痛彻心扉的刺激会让人在一瞬间成长。第二天,褚学林早早起床,烧好开水,给爷爷奶奶擦洗身子后,下地干活。从此,他早出晚归,盘田种地,在陡坡地里种植核桃,在山涧荒地种草果,农闲时去打短工,贴补家用,扛起了全家生活的重任。

“难道在家就意味着一辈子受穷?难道在老家就没有致富的途径?”褚学林心思活跃,不甘心一辈子受穷,一直在寻找致富门路。2012年,他去六库赶集,发现市场上蜂蜜很贵,卖到六七十元一斤。洛玛地处深山,森林茂密,水源光照充足,而且养蜂见效快,一年就有收成,为什么不试一试?

说干就干。回到家,褚学林背上干粮,走进密林,选择野外养蜂的地点。“村里都是耕地,花源少,要养好蜂,就得到高山森林里,那里野花多。”在一个茂密山洼里,褚学林找到了理想的养蜂场所。砍木料,制蜂箱,找蜂源,半年的辛劳,换来了10箱蜜蜂,静静地分布在高山密林深处的石头底下、大树根旁。

从家里到养蜂地行程有三个小时左右,没有现成的路。特别是有一段悬崖,无路可走,绕行得多走一个多小时。褚学林砍木搭桥铺路,下坡的绝壁,他找了一根拔河用的绳索,抓着绳索倒退着下崖,再爬过一个60度左右的陡坡,才到达养蜂点。这里,植被茂盛,河水清澈,空气清新,野花芬芳,是一个极佳的养蜂场所。

褚学林没有养过蜂,一切全靠自己去琢磨,为了学习养蜂,他参加镇里的技术培训,还到六库买书,自己制作蜂箱,观察蜜蜂日常生活。有时,为了更好地照顾好蜜蜂,他一个人吃住在深山,几天几夜不回家。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于它绽放时的明艳,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经历的风霜雨雪。褚学林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被蜜蜂蛰几次,最多的一天被蛰二十多次,蛰的次数多了,他就找一些山上的草药敷在伤口上,忍一忍,几天后就好了。

有一天,褚学林给蜂王搬家,不小心被一只蜜蜂蛰到手臂上的血管,痛楚难当,敷了草药也不见好,还伴随着呕吐、胸闷等症状,他感觉不对,就挣扎着走回家,刚攀过悬崖,就头重脚轻,一头栽倒在地,幸好被一个在林地砍柴的村民发现,背回家里,及时送到镇卫生院,才捡回一条命。

深山的创业路,艰辛而危险,但褚学林不改初衷,咬定青山不放松。早出晚归,靠一双坚韧双脚,在密林筑梦,走出了一条曲折而又甜蜜的致富路。2014年,他养的300箱蜂喜获丰收,蜂蜜卖出了3万元钱,褚学林和妻子喜极而泣。

如今,褚学林的蜜蜂已经扩大到400多箱,加上核桃和草果,一年家里能够收入五六万元。

在褚学林的带动下,大寨组十多家困难群众也开始跟着养蜜蜂。褚学林教给他们养蜂技术,对生活困难的村民,他还赠送蜂箱和蜜蜂,希望一起把洛玛的养蜂业做大。

“我们这里有一个‘亚吧’温泉,对治疗风湿病特别有疗效,在当地非常有名。以前交通条件不好,很多人得走几十里山路赶来。现在,半山交通环线修通了,来的人越来越多了。但‘亚吧’温泉池子小,容纳不了那么多人。”褚学林告诉记者,他又有新梦想:发动更多的村民养蜜蜂,成立合作社,扩大规模,增加收入。建设好到“亚吧”温泉的道路,整理池子,开一个小小的农家乐,让更多的人能够到那儿泡澡、旅游,从而拓宽群众的致富渠道。

本期编辑:曾志松   和伟


    关注 怒江大峡谷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