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水泥去产能是个“伪命题”

 

水泥业内掀起了关于去产能的广泛讨论。2015年中国水泥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并且遭遇了行业总体利润大幅度下降,企业亏损严重。有人大代表为如何去产能提交了相关提案。...

行业已有99%的人关注了水泥人网
  就差你了




借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热潮,水泥业内掀起了关于去产能的广泛讨论。2015年中国水泥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并且遭遇了行业总体利润大幅度下降,企业亏损严重。有人大代表为如何去产能提交了相关提案。更有人还明确提出“淘汰2500T/D及以下熟料生产线”、“取消32.5等级水泥”等,借此营造舆论。如果是行业外人士说说,听听不同的声音倒也无妨,而一些业内人士为此不厌其烦地叨叨嗦嗦“取消、淘汰”一类的话题,其动机令人质疑。

一、今天的水泥产能是如何形成的



业内普遍呼吁去产能,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点理由:一是我国水泥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二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行业总体利润大幅度下降。

2000年,全国水泥产量仅为5.97亿吨,全球排名第一。从2000年到2015年15年的时间里水泥产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经历过两波高峰。第一波高峰是在2004-2005年,新增熟料产能均在1亿吨以上,造成了2005-2006华东地区产能严重过剩。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09年,2009年至2010年水泥产能出现井喷式增长,年新增熟料产能达到2亿吨以上。到2015年底,全国水泥熟料设计产能达18.1亿吨,实际达到20亿吨。相应水泥实际产能已达33亿吨,占到全球水泥总量的60%以上,是排名世界第二的印度的9倍,是美国的30倍,俄罗斯的36倍。有人说中国两年的水泥产能就够美国人用100年,其实并不夸张。客观地讲,我国水泥产能的迅猛提高与我国近十五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是有相关的。但是,我以为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的国情造成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下发了38号文,即《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中已经明确指出,“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并且严厉要求中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而事实上呢,恰恰在2009年到2011年,全国水泥产能触发了井喷式增长模式,出现前文所说的产能增长的第二波高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句俗语竟然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本文不讨论政治,所以只能用“国情”两字加以概括。读者自行分析。



其次,再来说水泥行业利润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才是核心要点。凡事都存在因果关系,这是辩证法。如果说产能过剩是“果”的话,利润、利益就是“因”。这种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我国如钢铁、煤炭、多晶硅、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一样,多半都是利益驱动使然。

2012年以前,水泥企业几乎没有出现过价格大幅度波动而影响其利润收益的,并且几乎没有经历过长期亏损。即使产能严重过剩最早出现的2005年的华东地区,也没有达到亏损的程度。而此时其他地区的大小水泥在千方百计地开足马力进行生产的同时,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催生出无数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继续上马。2012年新型干法生产线几乎已经一统江山,也初尝了产能过剩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2012年水泥行业全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比2011年减少了三分之一。而在前两波产能猛增的高峰时期,也正是水泥行业的暴利时代,大小水泥开足马力地生产,个个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大型企业凭借自身优势,通过资本运作,迅速扩张产能也达到了极致。无论是小小型水泥企业还是大型水泥企业,这种近乎疯狂的逐利行为,岂是一纸文件能够遏制得了的?

那么水泥行业的利润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还是以2012年为例,因为2012年水泥行业首次出现利润大幅下滑,全行业利润总额657亿元,同比下降32.81%。从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可以看出各企业净利润、毛利率均较大幅度下滑。不考虑公司投资性行为,经营成本并无异常变动,销售价格明显下降是导致上市公司净利润和毛利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但并未出现亏损的情况。华东在经过2011年全国价格非正常性走高之后,2012年逐步开始理性回落。西部地区价格一直持续高位,2011年下半年过剩产能开始集中释放,2012年西部地区价格开始逐步回落;只有东北地区价格未降反涨。2012年福建省出现水泥产能过剩,水泥价格下滑到近两年的最低点。



抛开2012年以前的利润不说,即使2012年水泥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从以上上市公司的利润率情况看,水泥行业的利润情况总体依然是非常可观的,前期丰厚利润的诱惑和对后期市场潜在利润率的预盼,足以推动市场资本向水泥行业流动,并将水泥产能继续推高,逐步达到顶峰。2013年全国新型干法熟料产能新增量1.02亿吨,2014年全国新增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共有54条,合计新增熟料产能7030万吨,2015年全国新增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共有31条,合计新增熟料产能4712万吨。

二、水泥行业的亏损及亏损企业面增大是如何造成的



2015年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4.9%,24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是全国水泥行业利润却大幅度下降了58%,35%的企业出现亏损。从地域看,六大地区利润呈现全面大幅下滑,其中华北全行业亏损,东北、西北和西南下滑幅度超过90%,两大利润区华东和中南地区也分别下滑接近50%。从利润率来看,华北地区创历史新低为-5.7%,连续3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是效益最差区域。东北、西北和西南表现接近,利润率不到1%。华东和中南地区利润率好于全国平均,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从行业整体情况看,水泥售价是影响总体利润的关键因素。即使2012年水泥行业出现总体利润巨量减少,各地区企业之间依靠自律协同,水泥售价依然能维持在可使企业获利的水平。正因为如此,大企业之间的产能布局之争也在继续上演,明知争相建产能肯定会导致皆输格局,但是都认为自己新建产能肯定是最优的策略,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产能大小也决定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2015年,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尤其是房地产下滑直接导致水泥市场需求量下滑,使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和尖锐,产能扩张和行业内恶性竞争的恶果终于显现出。2015年1月,全国PC32.5水泥均价300元/吨,2015年12月降至258.54元/吨,降幅为13.8%;1月份全国PO42.5水泥均价357元/吨,12月降至305.4元/吨,降幅为14.45%。事实上,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四川的达州、广安地区,市场竞争已达到毫无理性更无规则的程度,市场水泥价格早已经降到了180-190元/吨。

2015年对于水泥行业来说简直就是血雨腥风的乱战。大企业主导引发了全面的恶性的价格竞争,打破了行业内的自律和协同局面,全国各地区的水泥价格均跌至谷底。有市场必然有竞争,理性的市场竞争才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不惜打破市场规律,甚至打烂市场,就是恶意的破坏市场经济行为。没有规则的市场,既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公平的。2015年新增的31条熟料生产线主要分布在广东、贵州、广西等省区。其中22条生产线的每日产能超过5000 吨,百分之六十是来自行业中前10大水泥生产企业,而海螺水泥的贡献最大。在扩张产能上,大企业无人能敌,在市场竞争上也是依大欺小,凭借雄厚的资本,不惜亏本赶杀竞争者。在这些大企业里,除了华东和中南地区,在其他地区的工厂有多少是盈利的?有一些企业处于劣势,不得不被逼退出市场,但是所谓劣势并不完全是指这些企业的产能落后,他们的劣势是在完全被扭曲的低价市场面前,融资的能力处于劣势,这恰恰是大企业的优势所在。因此,2015年国内市场对水泥的需求下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因,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在业内所引发的恶性价格竞争才是利润大幅度减少直至亏损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困局?



有人说了,我国的水泥标准比国外水泥标准低,我们大量使用32.5等级的水泥,造成了工程质量问题,还有小企业在32.5等级水泥中掺加乱七八糟的混合材,32.5水泥质量不能保证,应该尽早取消32.5等级水泥,不仅可以提高水泥产品的品质,还可以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等等。发表这种言论的人其实是不懂水泥的。首先,水泥的品质好坏并不是依据其强度等级来划分的;工程质量不好,并不仅仅是因为使用32.5强度等级水泥的原因。其次,水泥的质量基本上主要是取决于熟料的质量,不合格的熟料才是引起水泥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再次,水泥产能过剩重的终点是熟料产能过剩,而且熟料烧成才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环节,为什么要拿32.5等级水泥说事呢?去年我国已经取消了复合32.5强度等级水泥,对此,我认为是非常不恰当的。

在混凝土业界,依靠高强度等级水泥配制高强度混凝土的历史已经结束了,凭借现代外加剂技术,32.5强度等级的水泥,也可以配制出高强度的C50混凝土。国外的混凝土建筑可以使用100年依然坚固如初,并不仅是因为使用高强度等级水泥的结果,反观国内的建筑工程质量,大量使用42.5等级甚至更高强度等级的水泥建成的工程,却屡屡暴露出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不知道是谁考证过发达国家水泥标准中没有32.5强度等级的水泥?按照西方发达国家里的人们的观念,砌筑一个家庭游泳池也要使用高强度等级的水泥的话,不仅是严重的资源浪费,也和西方国家的人们倡导的低碳环保理念相悖吧!混凝土专家告诉我们,对于现代混凝土,水泥的标称强度已经不再重要了。发达国家都在为水泥行业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消化工业废弃物而努力创造条件,而我们偏偏要取消32.5强度等级的水泥,这不是与我们倡导的节能减排背道而驰吗?

所以,个人认为:1.化解水泥产能过剩应该是减少熟料产能;2.在标准制定方面,判定优质熟料质量的标准不能像现在的标准仅限于一些理化指标,还应当包含其能耗指标和排放指标,即所谓的绿色指标;3.32.5强度等级的水泥不但不能取消,反而还应该丰富其内容和指标,突出其性能和相应的环保指标,更有利于企业消化和处置更多的工业废弃物,同时方便民众在选择水泥产品时,有更为理性的判断。

在当下,我国地域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很大。各地区对水泥的需求也不相同,相对来说水泥市场情况也不一样。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水泥的需求相对也比较少。尤其是在广大西部的偏远山区,建设超过当地需求的大型生产线可能是不恰当的。因为水泥产品不同于钢铁、玻璃、陶瓷等日常建材产品,一般只有三个月的保质期,不能长期储存,还受运输价格的限制,决定了产品销售辐射面有限。因此在不发达地区建设日产2500熟料生产线有其合理性和经济性。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也不会给当地不发达的道路交通带来压力。那些呼吁取消2500及以下的生产线的人,不过是某些大企业的代言人,没有社会责任感。

水泥行业是个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水泥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的5%,而我国水泥产能又占到全球的60%以上,节能减排不仅是全球倡导的环保理念,也是我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进一步提高对水泥行业的能耗、排放标准正逢其时,同时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协同地方处置工业废物和生活泥垃圾也是恰逢其时。化解水泥产能过剩,决不能背离节能减排的原则,相反应该借此机遇大力推行和倡导发展低碳环保水泥事业的绿色健康理念。作为国有大型水泥企业,应当成为发展绿色水泥事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担负起我国发展绿色水泥事业的历史使命。

同时还要特别要强调的是,当下我国在行业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依赖于各级部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事实证明了即管不好,也管不了。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缺乏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行业管理是应该由“管”转向“治”的时候了,而治的手段和强大力量就是法治。我国应该在规范行业管理,加强企业自律、合法依法经营等行为方面继续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外,还应该在反倾销、反垄断方面立法,用法治手段坚决禁止和打击恶意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准则的行为。依法治理各行业从环评、审批、建设、到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的追究不能只追究单位或者部门的责任,关键是要追究个人的法律责任。

我国水泥行业确实陷入了很大的困局,但也未必是很坏的事,至少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希望更多的同行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水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进行理性的思考。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借鉴的目的不仅要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更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行业管理和行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事实上,中国水泥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人喜欢拿数据作比较,在行业管理、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和行动上,我们能跟人家比较吗?如果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乱局。
投稿
每位水泥行业人士都是一个新闻源,当这些新闻源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弘扬水泥行业的正能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请发送至offce@cementren.com,经水泥人网审核之后,一经采用,必有厚礼,让我们为水泥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阅读:原材料持续涨价!中小型水泥企业将面临着倒闭

煤炭都涨成这样了 水泥商快囤货吧

传言:央企抵制韩国乐天集团 中国人何时能团结起来

2016年各大水泥集团利润排行榜出炉

海螺水泥VS中国建材 谁才是水泥行业的赚钱王

没有这个证 2017年谁都别想生产

红狮水泥违规建线被举报

错峰生产1个月雾霾依旧 水泥厂成冤大头

爆料:取消32.5复合水泥!得不偿失!

郭文叁 、张才奎 、张增光等企业大佬渐行渐远


    关注 水泥人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