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WHV,为什么WHV以及秩序完美期

 

这是一篇没有科普精神的科普帖。有概念解释,有同学重逢,居然还有亲子教育。祝我们,人生路上走一遭,心有所甘,情有所愿,意有所属。...



这是一篇并没有科普精神的科普帖。

本想这一篇就科普一下WHV(Working and Holiday Visa),就好。没曾想,今天了解了个新概念,叫“秩序完美期”,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内心的感触,要加很多的理解在里面了。

所以,这是一篇并没有科普精神的,科普帖。既是没有科普精神,便要先说会儿别的了(笑)。

我其实特别想表达下这个公众号对我的意义所在。本就是个喜欢舞文弄墨又言语不强的俗人,一直因了抵不过琐碎生活的高深院墙,慢慢敲碎了内心想感触的小手柄。终于,在工作几年后遇到了一个叫WHV的物种,下定决心,就此拾起。院墙高深,摸不到手柄,就扣眼儿,就挖窗儿,就从洞里钻出去也还是去外面世界看看。

这里叫安小堇年,也无非是想致敬七堇年,那个多年以来喜欢的作家。她没有如雷贯耳的大名,却是多年以来一直以文字慰藉我心绪的、像漫山遍野三色堇一样的朴素花朵。

所以,我想,就在这里记录,敦促自己写下点什么,在这个浮夸躁动却不失有爱的世间,留下点什么痕迹。就像一个技艺并不精湛的摄影师,以后摸着能洗出来装订成册的影集,照片不漂亮,角度并不美,可那种满足的心情与嘴角挂着的笑容,就已足够。

今天还躁动起了两个群,高中群和本科群。因了我新建公众号的新鲜感,从不发广告、甚至从不泄漏自己在干嘛的与世隔绝的我,心血来潮分享到了群里。于是,大家说一句、说两句,变成了大家要建微信群,最终也建立了起来。看着里面大家久违重逢的言语,即使见不到面,也频有找回失散多年的亲同学的感触。这样,真好。

下午工作间隙同事们聊起来,我膜拜的生物学女神同事讲到三岁儿子的“秩序完美期”,没错,正是这文想说的重点之一。百度了下,居然没有秩序完美期的概念解释,那正好拿同事讲儿子的故事来讲更通俗易懂。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时期,有些事情必须自己做,家长不让就会是一场哭闹。举例子来说:喝酸奶,他想自己插管子,家长给他做了,他非要拔出来,自己再插一次;按电梯按钮,家长以为他够不着自己按了,他哭闹抓狂非要从一楼再坐一次电梯由他来按;喝的水也要自己倒,你帮他倒了,他要倒掉,自己重新接一杯,即使家长看他把水洒得满地都是很火大。

这些行为都是秩序完美期的表现。这种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会喝止他、纠正他,叫他不要那么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免不了一场大哭闹。你可知,你这样阻断了孩子在秩序完美期的顺利成长,孩子六岁前还可以补回来,再以后,孩子便是要用一辈子去补回来的。

现在还很容易看到成年人中还有喜欢咬手指的,那肯定是因为小时候吃手被家长阻拦了。更多的情况是,现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必须把事情提前计划安排的滴水不漏,至少是自己认为的滴水不漏,然后但凡有点什么事情耽搁或者阻断内心就会抓狂,即使再成熟的人也会觉得不舒服(比如堵车、比如火车晚点)。而不是,事已至此,就既来之则安之,心平气和地去接受变化,然后再重新安排。相信大多数人都难做到如此。

这就是我们从小成长的过程中,那个秩序完美期被阻碍的后果。当然,在那个年代,父母哪有这么高深的教育理念,难免。但是,我们现在去了解这个,对于自己以后身心的发展(不要以为只有孩子才成长才发展)甚至是教育后代,都会受益无穷。

同事的故事就是如此,孩子的祖辈并不能理解他这样的行为,总认为孩子这样是无理取闹。但同事深深懂得秩序完美期的重要性,她就会很保护孩子的这一点,她说孩子这个时期要用很多很多的爱去关注他,告诉他妈妈很理解他的行为,错过了妈妈就陪他补回来,实在补不回来的情况就跟他讲道理,久而久之,就会顺利度过这个时期,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他长大以后免于受此困扰,更利于培养孩子的真正独立性。她说,她希望儿子将来长大会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不需要依赖父母不需要依赖感情,这样,幸福的时候他会懂得珍惜,困苦的时候他会知道一个人如何去面对。

由此,也的确看出了一个现代父母对孩子的计之深远,除了吃饱穿暖,还会想到当父母离开他的时候、甚至当他的伴侣离开他的时候,他可以安然自处的独立人格。

为什么要在WHV的科普贴里面讲这个?听我切入WHV重点后自见分晓。

回归第一个重点,什么是WHV(Working and Holiday Visa 打工度假签证 )?

“打工度假”是一些欧美国家流行的现象,这些国家的年轻人往往在完成学业后,开始正式的工作之前,花费大约一年时间到遥远的国外旅行,在此期间在当地打工赚取生活费用。这种就属于间隔年(Gap Year )的一种形式。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已经工作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这种间隔年的方式,其中也不乏白领、高管甚至公职人员。之前被炒火热的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教师辞职信,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有很多国家开放着打工度假的通道,如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爱尔兰、匈牙利等,只是可惜这些国家只对台湾或者香港居民开放,从2008年开始新西兰向中国大陆开放,每年有1000个名额;从2015年开始澳大利亚开始对中国大陆开放,每年有5000个名额。所以现在,对中国大陆居民开放打工度假签证的就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

澳新两国此类签证都有差不多的要求:18-30周岁的中国公民,受过一定的教育(澳洲要求专科学历以上,新西兰要求高中学历以上),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澳洲要求雅思4.5分,新西兰要求雅思5.5分),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澳洲要求5000澳币,新西兰要求4200纽币),有指定医院出具的健康证明,没有个人不良记录等。由于每年开放的名额有限,不论新西兰还是澳洲,每次一开放名额都会被一抢而空。

这其实是得意于澳新两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就标明了打工度假签证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鼓励双方国家公民进行旅行和文化交流;二是出于弥补旅行资金目的允许在签证颁发国进行短期工作。由此便可区分打工度假签证与留学签证、长期工作签证和一般旅游签证的区别。也由此可知晓在时间和物质基础的双重保障下,旅行者可以在旅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那么,为什么要WHV?

我从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曾经的新西兰WHVer的阐释可以精准的解释下整体原因(下图文字来源:知乎作者-刘恩成):



除了图片阐释的年轻学生以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加入WHVer的行列,经我的不完全估计,大多是因为对平淡生活的倦怠和对新奇体验的向往。

于我本人而言,还包含着一层意义,就是圆梦。对于我们这些大学英语专业熏陶过的人来说,天天接触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学,虽然几乎是浅尝辄止,却更难抑制亲眼见到的渴望。等到真正触摸过了,才能有一层更深切的体悟。

至此,还要回归下本文的最后一个重点:秩序完美期。

先听我讲一个小故事吧。

我上学的时候很喜欢台湾文艺电影,现在对台湾的文艺情结也几乎是从电影内容中自己截取的。记得那年有一部《第36个故事》,朵儿和妹妹蔷儿开着一个用心且寡淡的咖啡馆,生意一直好不起来的沉寂被朵儿车祸得的一车海芋和鬼精灵的妹妹蔷儿想到的以物易物而打破。期间换来的各种奇奇怪怪物品,有的恨不能拿出去丢掉。期间接待过的形形色色客人,有钟情于泰文食谱的日本客人、有西方来的沙发客、有带来35个世界各地故事的副机师。朵儿听着副机师的故事入了迷,最后入了副机师的迷,两人准备携手去完成第36个故事。

影片的风格如同咖啡馆的午后风景一般,静谧淡雅却又夹杂着浓情蜜意。我除了对每个人都有的咖啡馆梦想和文艺寂静着迷以外,一个新词语从此深深烙入脑海,再难忘怀。这个词,就是“沙发客”,后来引申了更广泛的含义“背包客”。那种以劳动换取宿食的深度的体验旅行方式常常被我想起,心中一片荡漾。可是我知晓,我做不了,上学不说,资金不说,心智是否成熟阅历是否足以应对安全问题,便等于一个大大的叉号。

可是我从未忘记过,只是静默。

直到默默工作了几年,直到平静磨灭了内心的小情绪,我一边做着日复一日的工作,一边向往着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于是,我努力赚钱,几乎都拿来买小时候想得而不得的东西、去曾经想去而条件有限去不了的地方。一步步开始靠着自己的力量去弥补从前的缺失。这些年,我收获了很多,得到了很多,填了很多洞,却感觉依然有大洞的存在。

今天,我明白,我的购买、我的出行,甚至是我的抓狂、我的胆怯、我的不甘,都属于一种秩序完美被打破的心里困境。

好在,我从未太过沉溺,内心还有火烈在燃烧,行为还有意愿去打造。

于是,在自己实现了很多小梦想之后,我还要继续前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去冰与火中寻找自己状态里本该有的样子。

祝我们,人生路上走一遭,心有所甘,情有所愿,意有所属。


    关注 安小堇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