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父母的作用没有你想象的大

 

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么任重道远,而这就是一本从理论上让爸爸妈妈放松一点的书...



现代教育观念把父母的作用抬得越来越高,这一方面督促我们当个好父母,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新近看了一本书叫《教养的迷思》,很有趣,有些新鲜的东西。它将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耐心拆开来,仔细分析它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持。最后书中认为,父母基因和生长环境都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但父母的教养并不见得有决定作用。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方法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重要!感觉是不是很奇怪?难道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不是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吗?太不科学啦!可是,为什么又会有种悄悄松口气的感觉?我并没有细究书中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论述方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可是我倾向相信作者的结论。因为我相信:一个婴儿长成大人,起作用的因素千千万万,可是最最核心的力量还是来自他的内心深处,从基因里带来的“自我”,父母只要有爱,没有原则性的方法错误,不从根本上摧毁孩子自我的核心,孩子们一定会顺利成长的,哪句话说错、哪些方法不够正确,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而他最终长成什么的,真的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如果你一定要他成为你想要的样子,那叫执念。下面这篇文章是60分妈妈月华(liushifenmama)写的,她的公众号非常受欢迎,我想,喜欢这个号的人都想做快乐的60分妈妈,而不是含辛茹苦的100分妈妈。——小麦

茫茫书海,找到你我都爱的那一本



我在该书中提到的理论和观点并不仅仅适用于生活在当今复杂的都市化社会中的孩子们。人类学家、生态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异。尽管如此,全世界的儿童都是一样的。在每一个社会里,孩子们都强烈地渴望与其他孩子在一起。至于他们在一起做什么,这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历史时期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作者


说说那些跑偏的育儿理念
聊聊教养的迷思
60分妈妈月华


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的妈妈比当今的妈妈更辛苦。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被赋予“妈妈”这个神圣的称号的时候,女人的人生就开始了一段最辛苦的旅程。

我们这些妈妈可能曾经无数次的问自己究竟要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在资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妈妈只要选择跟随母性本能,选择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教养方式把孩子抚养大就好了。那时的妈妈虽然辛苦,但是因为接受的讯息少,每家有多个孩子,对单个孩子关注低而不会那么容易产生罪恶感。

但是,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全世界各种各样的育儿方法,但我们却越来越容易在教养中迷失,时常对待孩子变得不知所措。

而这些来自网络的育儿方法可以说良莠不齐,许多没有系统学习过正规育儿理念的妈妈,常会被那些跑偏的育儿法则所蒙蔽。最近,译文出版社的编辑朋友送了我一本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的著作《教养的迷思》。这本书在美国是1998年出版的,是儿童发展与人格最畅销的心理学著作之一。在阅读中,确实有许多发人深思的地方。

今天月华就通过这本书来说说那些跑偏的育儿理念,聊聊教养的迷思。

孩子哭不能马上抱,否则孩子会被宠坏
“孩子哭了不能马上就抱,否则孩子会被宠坏”这个已经被西方淘汰的育儿观点,可以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无数的中国父母。

这个观点最初是在德国被提出的,母亲被警告,当孩子哭时,不能立刻把他抱起来,不然会把他惯成“家里的暴君”。

后来被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疯狂地在美国推广,他要求孩子“哭不能抱,不哭才抱,否则孩子会被宠坏。”他还提出:“不要拥抱、亲吻他们,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腿上。假如你一定要亲吻他的话,那么,在晚上睡觉之前,亲吻一下他们的前额,早上跟他们握握手。当他们解决了一个难题,轻轻地拍拍他们的头以示赞许。这样就足够了。”

月华曾经在《看完此篇,你会知道“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背后的可怕后果》一文中详细驳斥过这个不该流行的育儿方法。可以说,这个已被确定错误的育儿法则当时足足付出了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很多受这种观点影响的孩子长大后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华生自己的孩子过得也非常悲惨。大儿子自杀,女儿无数次试图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

在出生后的头一个小时,母婴分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行为主义的严苛训练方法不再被提倡后,欧洲有马歇尔·克劳斯和约翰·肯奈尔两位医生发表了他们的研究。他们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短暂时间内,如果母亲与婴儿有身体接触,会立刻产生母子联结,也就是说,母亲会疯狂地爱上自己的婴儿。相反,当婴儿出生后被立即送到婴儿室,母亲失去了与婴儿亲密接触的情感体验,会变得不喜欢这个孩子,甚至会忽视和虐待这个孩子。

而后,母子联结的观念像燎原的烈火一样蔓延开来,它甚至彻底地变革了医院的程序。在英国,有的儿科医生甚至为此提倡,一个正常的婴儿出生之后应该立刻放在母亲的怀里。婴儿应该是赤裸裸的,没有洗过澡,就直接接触母亲的乳房。在出生后的头一个小时,让母亲和婴儿单独呆在一起。甚至声称,通过对动物的研究表明,母婴分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排斥甚至杀死孩子。

但是,我们现在也知道了,出生后头一个小时,母婴分离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可怕。相反,很多妈妈在宝宝出生后或是因为荷尔蒙失调、或是孩子的长相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爱、或是产后抑郁等各种原因并不是那么喜欢自己的孩子。相反会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越来越爱孩子。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母亲的错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妈妈的错”,这个观点可以说在如今的中国依然有相当的流行。观点的核心就是人们要求母亲要全身心地、毫无保留地爱孩子。如果她没有这样做,或者说她的爱有一点潜意识负面情绪的话,她的孩子一定会出问题。而这个育儿观点把孩子的问题,全部归咎给妈妈归咎给家庭,认为一定是母亲或家庭的错才导致了孩子的问题。

现今中国的妈妈,要为孩子做各种努力,努力学习,努力拼搏,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力争做一个好妈妈,只要自己有任何一点行为失当,或者孩子的行为出现任何偏差,都会倍感内疚和自责。

但是,孩子真的只是一个家庭的孩子,真的只是属于妈妈的孩子吗?除了是父母的孩子这个角色,孩子还有没有社会性呢?

事实上孩子不仅仅是家庭中的孩子,更是群体中的孩子,他们需要在群体中学习各种技能,待人处事的方法。在群体中不断成长。因为他们最终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要在社会中去接受各种历练,外面的世界并不会因为他们是孩子而对他们特别优待。在家里,他们可能听你说:“你这样做让我感到难过。”但在学校的操场上,他听到的可能是:“你这个笨蛋”。所以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的多。成长是他们的。

现在有很多孩子之所以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为父母,认为是父母给他们留下来那么多的伤害,其实只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会连接一辈子,不管孩子多少次离开父母,每一次回家都会重新把他们回到到家庭的回忆中。而这时,他们童年的朋友都消失了,曾经在教室、操场上发生的一切也早已被抛到脑后。所以当孩子想起童年时,只能想到父母,而忘了曾经还有其他人对自己的成长也留下很多影响。

《教养的迷思》这本学术著作的整体观点是很能引起读者思考的,但因为是98年的著作,所以有小部分理念跟现今的育儿理念也有了新的冲突。但之所以今天分享这本书给大家,主要也是希望当各位妈妈在因为感觉自己在育儿上做得不好而内疚自责的时候,可以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人生就是不断地自我成长,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只有多听到不同的声音,努力让自己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哦!!


相关书目推荐
教养的迷思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美] 朱迪斯·哈里斯 著
张庆宗 译


史上最具争议的十大心理学研究之一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诚意推荐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看的儿童心理学书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其实很小,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她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本文经授权转自“上海译文”(

stphbooks)公众号。

感谢可爱的小姑娘ELLE的编辑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回复目录

查看以往部分内容。


新浪微博 广州麦小麦

荔枝FM麦小麦讲故事

QQ群麦小麦爱读书 302731367


    关注 麦小麦爱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