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逝者,咋还让活人受罪?

 

居住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们大概不会想到,一场葬礼也许就能够让一个乡村家庭因此致贫。...





居住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们大概不会想到,一场葬礼也许就能够让一个乡村家庭因此致贫。更难以想象,本该是送别故人的礼仪,竟也可以操办成一场热烈的盛宴。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某地办个丧事,竟要花掉一个家庭十几年的收入。丧事账单上一个又一个荒诞的账目也是令人咋舌:3天流水宴席吃掉16万元、邀请的送葬队伍一次2000元、烧的纸护肤品,外观做得和真品差不多,要价600元一套……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如此这般操办葬礼,也并不是一两个省份一两个县市的“风俗”。在全国广大的乡村地区,这样攀比成风、劳民伤财大操大办葬礼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本不富裕的家庭,因操办葬礼返贫的也不在少数。

劳民伤财,活人受罪
在一些并不很发达的农村地区,一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繁文缛节根深蒂固。这一点在所谓的“红白喜事”上体现的更加明显。而如今商业化的发达,物质的极大丰富,葬礼也开始“赶时髦”,加之人们互相攀比的心态,让这些旧时代的礼仪风俗变得越来越“烧钱”,也让一些所谓“白事先生”看到了更多的商机。



2016年12月,贵州省纳雍县某村葬礼,流水席吃一周,宴请上千人 图自中华网

一般的传统葬礼,短则三天,长则一周。

除了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流水席外

还要举办隆重的“送别仪式”:搭建灵堂,准备祭品

还有价格不菲的各种用品:纸钱、纸车、纸房子、花圈、鞭炮

还有请来哭丧和送葬的队伍

若逝者生前有宗教信仰,还要请道士、唱诗班和诵经僧侣等等

各种名目的花销,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而且葬礼这种事情,讨价还价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让各类专做殡葬服务的白事先生们漫天要价。

各种“豪华”殡葬用品
如此一来,一场传统的农村丧事,不仅各种繁文缛节折腾活人。算上必备的骨灰盒和墓地的费用,少说要花掉四五万元,多则十万元起。而去年我国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一万两千多元。一场葬礼下来,可以说一个家庭,这一年的收入都要搭进去。
变了味的葬礼
而这种新葬礼已经与传统相去甚远,成了互相攀比的舞台。



2017年2月,山东某地葬礼上请来架子鼓手

葬礼不仅烧钱,更可怕的还是伤风败俗,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乡村地区文化生活匮乏,婚礼葬礼上就成为了所谓“文化生活”的乐土。从一开始的戏班子,到请西洋乐队演奏。

今年2月,山东某地葬礼上,甚至还出现了“架子鼓”、“键盘手”等新元素,披麻戴孝的孝子孝孙不哭反笑,据了解,这样的“乐队”演出两天,要价1100元。在湖南一些农村,丧事不仅请戏班子、军乐队,有的同时请上两家乐队,形成打擂态势,连唱数日。

葬礼上惊现低俗表演
更可怕的是葬礼上的低俗表演:几年前,微博网友爆料,回农村老家参加葬礼时请来脱衣舞女郎“助兴”。而这种荒诞的风俗,在广大乡村地区正在流传开来。

福建某地请所谓“军乐队”送葬
农村地区匮乏的文化生活,加上攀比成风的社会风气,渐渐让葬礼变了味。仿佛送别逝者已不再是主题,更多地是向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炫耀。自家办丧事,为了给别人看,一些农村地区兴起的这种攀比风、浪费风,既侵蚀社会风气,也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未富先奢,令人担忧。

新风尚渐入农村
葬礼办完了,钱也花干净了,面子上过去了,可该穷还是穷。广大农民也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大家也渐渐开始期盼着移风易俗。

乡村移风易俗标语
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把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

群众其实对这些繁文缛节和不良风气早有意见,实际上只是缺少上层的引导在扭转乡风异变上,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力介入推一把。一旦地方党委政府释放出引导新乡风的信号,一旦基层组织主动作为、行动起来,农民会很快响应、积极拥护。

尽管目前我们进行了各种移风易俗的尝试,然而这项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形成如今乡村现状,有多方面原因: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等客观原因,也有爱慕虚荣、互相攀比等主观因素,再加上部分农村长期存在的自治乏力、引导缺位等等。

要彻底扭转当今的局面,需要政府倡导与基层宣传,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编辑:齐逸凡

微信编辑:王茜

综合新华网、半岛都市报、中国青年网、环球网、央广网、半月谈、人民网


    关注 中国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