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专家考察开闽宰辅翁承赞的史迹

 

3月26日,市历史名人名家研究会正副会长蔡金祥、叶潜悟、林秋明、郑松波等人,市六桂文化促进会会长翁霞等人,...







3月26日,市历史名人名家研究会正副会长蔡金祥、叶潜悟、林秋明、郑松波等人,市六桂文化促进会会长翁霞等人,前往新厝镇漆林村考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诗词大家,开闽宰辅翁承赞的史迹。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唐乾宁三年(896年),翁承赞以进士第三名被选为探花使,擢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军,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天祐元年(904年),翁承赞奉昭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立,国号梁,以翁承赞为右谏议大夫。开平四年(910年),朱全忠以翁承赞为册礼副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后朱全忠任命翁承赞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因朱全忠日渐骄恣,翁承赞辞官回闽。翁承赞回闽后,王审知拜他为同平章事,封晋国公。翁承赞建议王审知在福州设立“四门学”,为福建地方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福建开教第一人。



翁承赞工于诗文,著有《谏议集》、《昼锦集》、《宏词•前后集》等,皆佚。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全唐诗》卷703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续拾•新见逸诗附近》收其诗两首,全计近40首。翁承赞的诗作端重典雅、炼字精确,深受后人喜爱和好评。《唐才子传》说:“他诗高妙称是……有诗,以兵火散失,尚存百二十余篇,为一卷,秘书郎孙郃为序云。”



唐天复二年(902年),翁承赞由陕西周至县县令调任秘书郎、左拾遗。他看到社会上有不少麻风病人(俗称“孤老”)沦为乞丐,衣不蔽体,骨瘦嶙峋,顿生悲戚之心。更有甚者,每逢红白之事,这些麻风病人不是撒泼,就是赖着不走,实在有伤风化,于是他力谏皇帝:“天下残疾老稚无所依怙,何忍听其沦落,宜加赈恤”,提出设立“养济院”,收容这些孤老们。这样不但给孤老们一条生路,也有利于社会安定。



皇帝接到翁承赞的谏议后,觉得很有道理,对其大加赞赏,并在今新厝镇漆林村作为试点,然后颁令社会普遍设立类似今天光荣院的“养济院”,将麻风病人收归起来统一管理。各级财政则拨付款项予以支持,时常派医疗人员予以诊治。此外,还告知喜丧人家,只要“养济院”的孤老们来“贴票”,要主动伸出救助之手,送给他们钱物。孤老们十分感激翁承赞的善举。



为了纪念翁承赞这一义举,明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光贤里人、东阳令郑为特勒碑以志纪念。此碑至今仍保存于新厝镇岭边村光贤亭。碑文曰:“……帝悦,颂行天下设立养济院。时孤老乞子,感恩图报……爰勒石以记功云耳。”



“养济院”是我国古代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和“育婴堂”、“安济坊”、“居养院”、“福田院”、“漏泽园”等都为古代的福利慈善机构,遍及全国各地。“养济院”一般由政府出资修建,但也有以私人名义捐修。新中国成立后,“养济院”才被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护理院等现代福利机构所取代。翁承赞倡导设立“养济院”的做法,不但惠及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也稳定了社会秩序,值得我们借鉴和纪念。



当天,市历史名人名家研究会、市六桂文化促进会会长领导,先后参观了与翁承赞有关了漆林庵、翁氏总祠和建设中的翁承赞纪念馆,以及翁承赞当年接待闽王王审知的新丰宫等处,还与翁氏后裔座谈,就翁承赞纪念馆建设及翁承赞历史文化相关事宜进行了探讨。两会表示,翁承赞是福清历史上著名人物,翁承赞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对繁荣福清文化、提高新厝镇知名度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林秋明,福建福清人。诗人、作家、民俗及文史学者。福清市政协委员、福清市社科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闽都乡学讲习所讲师、福清市全民阅读活动推广大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福建省作家协会;美国国际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化产业学会、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成员;福清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清市历史名人名家研究会副会长;福清市革命史研究会、福清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福清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福清《玉融文学》杂志顾问。获评福清市“书香家庭”、福州市“十大读书明星”。已出版著作20部(部分著作详见下图,欢迎选购)。




    关注 林秋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