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青旅记 皇城内外 龙子们都去哪儿了

 

休闲旅游时代,祈福旅游日盛,旅游规划者当贴近市场,主动挖掘中国传统的集美思想和吉祥文化,给美好的事物以寓意,给黎民百姓以福佑,给旅游者以吉祥。...



休闲旅游时代,祈福旅游日盛,旅游规划者当贴近市场,主动挖掘中国传统的集美思想和吉祥文化,给美好的事物以寓意,给黎民百姓以福佑,给旅游者以吉祥。



要说龙子们都去哪儿了,还得到皇家宫苑说起。

因为那儿的王气最盛,龙脉最深,龙子最多,也最尊贵。聊这个话题,源于几天前的颐和园之旅。我是撇开东宫门,从北宫门进去的。  


走过苏州河上的三孔长桥,映入眼帘的是颐和园四大部洲景区。

万寿山背面的香岩宗印之阁和一座座塔、台、殿、堂,在碧蓝如洗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和壮观。清风徐来,挂在殿角上的铃铎叮当作响,仿佛进入了梵音佛国。



四大部洲建筑群的核心建筑是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系仿西藏桑耶寺形制而建的藏式风格的喇嘛庙。但其周围建筑却明显带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四大部洲及日月两殿无不浸染着道教文化元素。

 
那些闲得“五脊六兽“的家伙
铃铎之上,立在“风口”上的是一排排趾高气扬的神兽——不错,正是那些我们平常所说,闲得“五脊六兽“的家伙。



四大部洲建筑群鳞次栉比,依山陡列,故站在香岩宗印之阁的殿台上,几乎可以俯瞰包括苏州街、谐趣园在内的后山全景,尤其是就近的日月两殿的殿脊,仿佛触手可及。  

这足以让我激动不已,因为这是首次在顶端目睹皇家建筑之精粹,得以观全貌而窥一斑,并有缘跟龙子们近距离的对视。

四大部洲及日月两殿的殿脊上,龙子们随处可见,东西对称排列的“五脊六兽”不乏“熊孩子”们的身影。

话说古代起脊的硬山式、悬山式和庑殿式建筑一般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正脊两端哈嘴似鱼的瑞兽叫龙吻,又叫吞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鸱吻。四条垂脊一般各排列着五个蹲兽,五个蹲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统称“五脊六兽”,递次看去,或一,或三,或五,不尽相同。其中,作耀武扬威状的鸱吻、狻猊、獬豸,正是龙家的三个少爷。

然而,这里的“五脊六兽”却不是最多的,要说尊贵、排场、气势和数量,还得说是故宫的太和殿。
龙老爹和他的家族史
提起故宫,龙太子的话题不妨暂时撂下一会,我也来个“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为要说龙子,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们老爹的发家史及其家族。当然,我这不是人肉搜索,但大家可以围观。

此前,多次去过故宫,着实地接受过龙文化的洗礼。

故宫皇极殿南侧有著名的九龙壁,照壁饰九条巨龙,九龙各戏一颗宝珠,背景是山石、云气和海水。就形体而言,九龙壁上的龙,有正龙、升龙、降龙之分,每条龙神态各异,腾跃于祥云之中,鳞光闪烁,栩栩如生。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古有“九龙治水”一说,明代何景明在《九川行》中道:“帝遣九龙下,治此江汉安。”

传说中的九龙,即青龙神广仁王、赤龙神嘉泽王、黄龙神孚应王、白龙神义济王、黑龙神灵泽王、东海广德龙王、南海广利龙王、西海广润龙王和北海广泽龙王。颐和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祭祀的正是西海广润龙王敖润。

上古传说中,华夏始祖伏羲和女娲形象的“蛇身”是龙的原始雏形。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也跟龙有极深的渊源,《竹书记年》里说:“黄帝轩辕氏龙图出河”。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

《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是“乘雨龙”……总之,三皇五帝大都与龙有关。由此,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炎黄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前人分龙为四,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作为神灵、权威和尊贵的象征,龙有神圣、吉祥、喜庆和无所畏惧之意。龙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这也注定了龙会成为皇权象征。

历代帝王顺势而上,冠冕堂皇地自命为真龙天子。殊不知,欺人过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乎,历史不止一次上演掀翻龙床的大剧。

龙的图案从古至今经历了无数次演变,早期的龙近似蛇的形象,称夔龙期。商时夔龙的形象威严、庄重、粗犷,有一种原始美。应龙期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形体大而短粗,四肢强壮,朝气蓬勃,图案也趋于装饰化、幻想化。然后是黄龙期,其形象始于唐宋,成于辽、金、元,盛于明清,造型上更加规范和定型,有坐龙、盘龙、团龙、飞龙、云水龙、戏珠龙等。最后是回归期,民国以来,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人们得以按喜好绘制或塑造其形象,现在的龙集中了多种动物的特征,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雄浑霸气,富丽堂皇。

龙生九子  各有神通
介绍完龙和它的家族,我们书归正传,接过刚才的话茬,再说说它的儿子们。

古建筑的岔脊上吉祥小兽的布放和排列有严格的规定,按建筑等级的高低数量不一,最高级别是故宫太和殿上的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彰显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门都安放了9个,仅次于金銮宝殿。

太和殿垂脊的前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着嘲风、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除了前面提及的螭吻、狻猊、獬豸,嘲风也是“龙生九子”之一。

“龙生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究竟是哪九个,一直没有定论,直到明代一些学人笔记,才对诸位龙子的情况有明确记载,但结论并不统一。按李东阳的说法,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老大赑屃(bìxì)、老二螭吻(chīwěn)、老三蒲牢(púláo)、老四狴犴(bìàn)、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趴蝮(bāfù)、老七睚眦(yázì)、老八狻猊(suānní)、老九椒图(jiāotú)。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指龙恰好有九个儿子。传统文化中,九是虚数,也是贵数,民间传说中的龙子远不止这几个,囚牛、麒麟、獬豸(xiè zhì)、螭、负屃、朝天吼、貔貅(pí xiū)等,都被传为龙子,且“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龙头老大——赑屃
赑屃,又名霸下,也称龟趺,排在九子之首。形似龟,好负重,有长寿和吉祥之意。在宫殿、祠堂、陵墓、碑林背负石碑者便是。

传说上古时霸下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正所谓“江湖老大”。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推山挖沟,疏浚河道。功成身退后,大禹担心霸下居功自傲,到处撒野,便搬来一顶天立地石碑,刻其功迹,叫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至今不能行走。

若在今天,就得说是为名所累,功高盖主。做名人难,当官也难,身处庙堂,易得抑郁症,是谓高危职业。
灭火专家——鸱吻
鸱吻,也叫螭吻、鸱尾,平生好吞,能灭火,就是在正脊两端兀自蹲守的那个龙形的吞脊兽。《太平御览》引述:“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鱼虬”即螭吻的前身。小家伙鱼形般柔滑的身体,使之身在江湖,左右逢源;又生在龙王之家,大有鲤鱼跳龙门之势,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玩得溜。

它是典型的舶来品,系南北朝时由印度随佛教传入的,是雨神座下之物。

色厉内荏的小人物——蒲牢
蒲牢,形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一般安在钟上。据说它原本住在东海之滨,却十分怕鲸鱼,一旦鲸鱼发起攻击,就吓得“不了、不了”地乱叫。胆小就只有用声势来壮威了,典型的色厉内荏。

故人们将其铸于钟上,且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不断鞭策之,以令铜钟格外响亮,这也许是钟又称蒲牢的来历。

地安门外大街北端的钟鼓楼上可寻到它的影子。皮日休曾有诗云:“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

虎头牢的掌门——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狱门之上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它。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之其形象虎虎生威,威风凛凛,因此,成为帝王的国家机器,除把守狱门外,还常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天禄识余·龙种》云:“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这便是虎头牢的来历。

美食主义者——饕餮
饕餮,形似狼,这厮非常贪食,是个彻头彻尾的吃货,《山海经》中狍鸮(páo xiāo)者是也。《吕氏春秋·先识》里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因为它太能吃,竟把自己的身体也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典型的顾头不顾腚。由此,其形象被立于鼎盖。

由于时代变迁,商、周鼎上的饕餮纹的本义已逐渐被人淡忘,而演变成治身治国的寓意。苏东坡就曾在《老饕赋》里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可见北宋时饕餮的形象已增添了几分可爱。

时下,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称做“饕餮族”,甚至被标榜为时尚的美食主义者,已完全没有了贬义。曹禺的《北京人》第一幕有这样一段话:“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

镇水兽——趴蝮
趴蝮,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又名帆蚣,平生最喜欢水,喜吃水妖,于是乎,常伴水而居。据说最讨龙王喜欢,因备受宠爱,未免飞扬跋扈,骄横无忌,终于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压在巨大的龟壳下看守运河,熬了千年,终获自由。

为表彰其护河有功,上边便让其趴在桥栏杆上看风景,说的好听,其实就是个闲职,一个镇水兽而已,跟孙猴子弼马温的职位差不多。

趴蝮倒也尽职,于桥头一蹲又是千年。君不见,南湖岛旁边十七孔桥的两端各有两尊趴蝮趴于石墩上,造型非常优美。来往路人倒也垂青于它,将头摸得光滑铮亮。万寿山之阳昆明湖中有一荇桥,荇桥南北两侧的桥墩上也有它的身影。

睚眦必报的小人——睚眦
睚眦,亦作睚眥,相貌似豺,嗜杀喜斗,此乃豺性使然。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故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无畏的狮子——狻猊
狻猊,又称金猊、灵猊,形如狮,喜烟好坐。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狮子也,出西域”。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出身与鸱吻相似,也是异域之物。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坐骑,这正应了所谓释迦牟尼乃"无畏的狮子"之喻。

后来,佛祖又将它赠与文殊菩萨当坐骑,文殊菩萨也算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安排其守在香炉上。来时,路过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就有其踪迹。

狻猊倒也守本分,大多时候安安静静地在佛堂享用香火。只有一回,就是在那几个和尚西天取经路上犯上作乱。有人可能猜测,是否唐三藏故意设局,孙猴子钓鱼执法?但我更倾向于它的主子对身边人要求不严,典型的坑爹一族!
没得抑郁却得自闭的家犬——椒图
椒图,形似螺蚌,性情温顺,恰如螺蚌一样,遇到外物侵犯,总是缩回头去,将壳口紧合,现在看来就是自闭症。人们往往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或刻画在门板上,大概就是取其紧闭之意,以求安全。

至于没有列入“龙生九子”的编制;或者过继出去,另立门户;又或者攀龙附凤,妄称干爹,而被称为龙子的,还有很多,诸如:囚牛、麒麟、獬豸、螭、负屃、朝天吼、貔貅之类的瑞物,也大都可以在皇家宫苑中寻到其踪影。

音乐达人——囚牛
囚牛,有说是龙生九子的老幺,有说是老大,有时根本就不入流。

它是十足的音乐爱好者,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美妙之声,为之痴狂。这种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当然大多为皇家专用。

囚牛,生在龙王之家,也许看惯了尔虞我诈,就去寻觅风花雪月了,难得超脱,值得点赞,起码不祸国殃民,就这一点,南唐李煜是无法与之比拼的。

祥瑞之兽——麒麟
颐和园的仁寿殿外汉白玉须弥座上有一铜制怪兽,这便是麒麟。它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猪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从古到今都是公堂上的常客,有振官威之用,也是权贵的象征。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载,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口吐玉书”:“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曾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此,麒麟被视为古代的仁兽、吉祥神宠和儒家的象征,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民间主太平、长寿,能带来丰年、福禄与美好,且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大智慧者——獬豸
獬豸,仁寿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宝座四周,设有掌扇、甪端等,其中甪端又叫独角兽,传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也算是大智慧者。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清王士祯《陇蜀馀闻》云:“甪端……人常置其石造像于门,驱邪也”。也有人说甪端就是獬豸,这倒符合龙的个性,往往大隐无形,大音希声。
登高而望远——嘲风
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又说殿脊骑凤仙人后边的瑞兽不是鸱吻,而是嘲风。孩子生多了,难免长相有差不多的,甚至名字都搞混了,龙头老爹也概莫能外。嘲风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之功用。
鸱吻的孪生兄弟——螭首
螭,又叫螭首,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因其嘴大腹大,大肚能容,故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美称为“螭首散水”。这样说来,螭首与鸱吻无论是名字、模样,还是职业、岗位,也是差不多的。曹植《桂之树行》中,即有“上有栖鸾,下有盘螭”的句子。
文艺青年——负屃
负屃,石碑上首两旁的纹龙是其遗像。中国碑碣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典雅秀美,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且不乏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

负屃喜文,是典型的文青,一生痴迷于那些传世的文学艺术。但就这一点,其做派倒与另一个帝王宋徽宗有的一比,只不过赵佶曾罹靖康之难,受尽屈辱,于国于民百无一利。

负屃与底座的赑屃,一上一下,互为衬托,更觉精美。北京地安门外大街钟楼有乾隆年间所立碑刻一通,螭首方座,即是负屃。

这样说来,负屃好像又与螭首有些瓜葛,反正我是说不清了,过了这么些年,即便龙爹在世恐怕也记不得了。谁叫它当年那么不检点,风流成性,乱撒龙种!以致于如今有多少龙子?跟谁生的?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模样?都去干啥了?都没有确切的印记了。你说,要这种不负责任的爹干啥!
帝宝——貔貅
貔貅,与麒麟、凤凰一样,也有雄雌之分,雄为“貔”,雌为“貅”。也有人称为“四不象”,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凶猛威武。是古代五大瑞兽之一,为招财神兽。又说,独角的称为“天禄”,两角的称为“辟邪”。据称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貔貅曾作为古代两个著名部落的图腾,因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即天赐福禄之意。后人用貔貅来化指勇猛的战士,或作为军队的称呼,京剧《失街亭·空城记·斩马谡》中诸葛亮曾有一句唱词:“各为其主统貔貅”,“貔貅”即指雄师。如此延续下来,古时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貔貅为饰,即取其守护避凶之意。

因为它的主食是金银珠宝,自然也就浑身宝气,因而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拉肚子,故而有一天忍不住了,竟然稀里哗啦地随地便溺,这可惹毛了玉皇大帝,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得屁眼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不过,有时坏事会变好事,貔貅因此而有吸纳四方之财的寓意。

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喜欢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在皇家专司守护财宝之职,被称为“帝宝”。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汉代玉貔貅,上刻“乾隆御玩”字样,可见其曾为乾隆皇帝的心爱收藏。民间认为貔貅可招财、开运、辟邪、镇宅、化太岁、促姻缘。

集美之大成者——望天吼
望天吼,又叫犼,相貌独特。中国传统的祥瑞之物往往都蕴含集美思想,与龙、凤凰、麒麟、貔貅一样,犼也如此,角似鹿,头似驼,耳似猫,眼似虾,嘴似驴,发似狮,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前爪似鹰,后爪似虎,弓腰挺臀,生性凶猛,强健有力,威武轩昂,有随时腾跃奋起之势,全身透着一股震撼人心之豪气和霸气。

吼极有灵性,能够替供奉它的主人避妖邪、挡煞气、驱除群凶、拔除不祥、聚财、守财、镇宅,于是乎,人们认定它是人世间至关重要的护身之兽,推崇为图腾圣兽、万事主宰、中国第一大国兽,云云。

正因如此,望天吼能够高踞于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座上,乃至有云朵及盘龙衬托的华表上端,与天地神灵一同享受人们世世代代的顶礼膜拜。

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有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犼面北而坐,叫“望君出”,专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深居宫闱,不理朝政,便会催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

寻遍了北京的颐和园、故宫及皇城根儿,曾经深居简出、神秘莫测的龙子们总算觅到了归处,皇家宫苑便是卧虎藏龙之地。不过,煌煌五千年,世事变迁,如今的龙子们早已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庇护众生。

好龙儿志在四方,世界那么大,龙子们已无处不在。当然,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的毕竟是少数。

三句话不离本行。“集美”思想一直是几千年来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古人将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的几近完美的神宠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再现了源远流长的牧青旅记 | 原真原生态,原来就在原曲


牧青旅记 | 柴达木“死亡谷”:你不来,我怎敢老去


摄人心魄的美国国家公园


牧青规略 | 90. 乡村旅游的未来定位应该是乡村旅居


牧青规略 | 89.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要有“知性美”


牧青规略 | 88. 美丽乡村建设还是有点文化的好


牧青规略 | 87. 5A级景区提升是专项规划,更是综合性规划



牧青规略 | 86. 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



牧青规略 | 85. 旅游者只会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历史和文化



牧青规略 | 84. 景区创建的非标准化模式


牧青规略 | 79. 旅游形象定位的考量因素和流弊


牧青规略 | 78. 回归乡村 首先要敬畏乡村



牧青规略 | 77. 旅游策划之“倒行逆施”法与旅游规划的“四点论”



声明:“牧青规略”均为马牧青原创;“牧青旅记”文字、图片或为原创,或为当地旅游局和景区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来稿推介景区,感谢推广本公众号。交流相长,合作共赢。

旅思马记


马牧青:现居北京,文化学者,乡村旅居倡导者、中国旅游资源整合联盟特聘旅游规划专家,中国旅游报、中国网特约撰稿人,凤凰旅游、第一旅游网、旅游圈专栏作者,知名旅游沙龙讲师, 搜狐知名自媒体人。

规划理念:立足资源,演绎文化,对接市场,爆制创意。

电话/微信:13671160887

邮箱:muqingchina@163.com


    关注 旅思马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