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儿,仅靠1人完成好莱坞大片!上映3天票房3亿!这其中是…

 

特效追赶的路,我们还要走多久?...

迪士尼再次用特效惊艳了我们

技术追赶的路,还要走多久?

还在宠溺着《疯狂动物城》的狐兔CP,迪士尼又来一部力作——《奇幻森林》。上映后的情况是这样的:

  • 豆瓣评分 8.0
  • 上映仅仅5天,票房已经高达3.6亿


(票房来源:中国票房)

  • 毒舌电影毒sir的评价是:这特效,我给跪了。。。
  • 豆瓣上看完电影的旁友:逼真、特效太牛X




让观众甚至毒sir都能弯下膝盖的电影,是因为:

全 片 只 有一个年仅10岁的真 人 演 员。

剩下的动物森林全 是 特 效!

可是看起来,还特么跟真实世界一毛一样!
还记得兔子Judy和狐狸Nick的250万根「毛发」吗?

当时的细节已经足够惊艳我们。

而《奇幻森林》中,处理动物们的毛发才 只 是 第 一 步!

更难的是要把 虚拟的特效动物 、 复杂的森林背景 ,与 真人 合成起来,并且还原成真实的画面。

比如…
在峡谷中,和猎豹一起走路


在雨中,和狼拥抱
注意小男孩儿手压住狼头的毛发
还要和一直萌熊水中嬉戏
这时环境就更复杂了
为了更好的感受一下这部电影的酷炫程度
邦哥特地准备了预告片,先爽一把。


然鹅,这个发生在原始森林的故事

跟森林一点毛关系都没有

全片都是在洛杉矶市中心的摄影棚内拍摄!
影片中万牛奔腾的场景

其实拍摄中是这样的:
在河流漂流的场景

拍摄时其实只有一块木头:
和熊飘在河面的片段,实际是也是在布景中完成的
简陋的拍摄环境、无数种动物、复杂的森林、全片只用一个真人演员…

做出最终栩栩如生的画面,还是要依赖好莱坞牛X闪闪的特效技术。

其实片中使用的虚拟摄影技术早在2009年拍摄《阿凡达》时就在使用。

动作捕捉和CG技术也是好莱坞常用的特效手法。

而能每次都让我们惊艳,还是源于对细节的不断苛求。

《奇幻森林》更甚。
仅仅制作动物模型
就用了3年时间


《奇幻森林》里出现的昆虫鱼类狼群、象群、飞鸟…林林总总30多种动物,为了创造逼真的动物形象,这些虚拟的动物模型设计耗时长达三年。

在这三年的期间,导演乔恩·费儒的画师团队绘制了大量的模型,这样的前期制作程序已经与迪士尼、皮克斯这类动画电影公司制作一部动画巨制的流程没有差别。

影片中动物集会的镜头,就包含了几十种动物形象。而这个片段其实只占据了将近两小时时长电影中的5分钟,这5分钟的需要的制作时间是整整3年
毛发处理不满意
干脆发明个软件自己做


看过《疯狂动物城》,都知道处理毛发是个麻烦事。

片中栩栩如生的动物毛发借助皮克斯开发的光线追踪技术完成。可是《奇幻森林》更注重毛发的真实感,这一技术竟然无法满足团队的要求。

为了为让虚拟毛皮与肌骨在运动时的效果更加真实,他们发明了一个新软件专门处理毛发运动的问题。

力大者就是这么任性。┑( ̄Д  ̄)┍
为了十个镜头,找专业酷跑人员
十几个机位拍摄,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为了制作出真实的画面,特效团队参考了大量的动态影像。

仅为片中的十个镜头,视觉团队专门跑去去一个地势崎岖的外景地。请跑酷表演者表演追逐、跳跃等动作。

他们使用了十几台摄影机,沿着演员行进路径放置在不同位置和角度,用来提取运动中的动作。
吐血的后期工作量
5小时只能制作一帧


我们知道特效的后期,极其考验耐心和细心程度。



备注:以下部分资料来自电影大爆炸,转载请备注出处

每一种动物从模型到最终成型,都是一项耗时的工程。

单单熊巴鲁的模型所在的每一帧画面,都需要用5个小时来渲染。

而且,在关键的场景,还要进行手动的微调,来保证细节的完美。



动物的渲染结束,还要对背景进行渲染。

只看片头的出电影名字的几秒片段:



其实,是从背景、中景和近景三个层次一层层逐层渲染,最后还要补光。



如果有背景,再加上动物、人物在其中,那么制作的过程会更加复杂!

(这熊还游上泳了!后期小哥已哭晕在电脑前)



能看出来只有小朋友是真实拍摄的吗?
所有的环节
都要经过精确地计算


电影中包含猴子的片段有15分钟。

在这15分钟,出现了十几种猿类的身高,而每种猿类的身高比例也是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的。




《奇幻森林》中的物种身高体型设定,可能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所有虚拟角色中,最接近于现实的。
为了让影片更加真实,特效团队还会专门制作“阴影”。让光线看起来符合最自然的状态。

遇到追逐的戏份,导演还会让摄影师干脆手持摄像机,看起来更像是在“野外”拍摄
虚拟摄影鼻祖
特效牛人助阵
整部电影“呕心沥血”地特效制作,出自视觉总监罗伯特·莱加托。

他曾负责《阿凡达》的特效总监,凭《泰坦尼克》与《雨果》两度斩获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获得种种殊荣,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对细节,有着执念与苛求的人。

他曾经在一次演讲中透漏:

为了拍摄电影《阿波罗13号》中火箭发射的一组镜头。

他曾经召集了200名观众,给他们反复观看NASA记录的“阿波罗13号”发射的真实影像

看完后,询问他们最能打动他们的细节以及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地方。

之后还陆续采访了NASA宇航员,以保证拍摄不违背科学的真实性。

这部电影也在奥斯卡获得多项殊荣。
他觉得特效并不是一种冷冰冰的技术手段
而是每一个镜头
都在与观众互动
准确表达他想传递的信息
邦哥强力推荐特效大师的15分钟演讲
演讲的名字叫做《制造敬畏的艺术》
一个特效大师的工匠之心



这些年,电影产业崛起,也不乏出现一些国产特效大片。

最后却多数是



每一次的宣传,都要“对比到好莱坞”的口号




而且运用与《奇幻森林》相同特效手法的《捉妖记》

最后的效果…



单看胡巴这光秃秃的身子,以及环境重叠后的违和感就不想多言。

近期还有一部热播剧,据说斥资2.5亿、公关稿宣传“花鹿与白貂的毛发约40、80万根,而成年白虎的毛发竟有400多万根!”



可是播出的时候,这只400万跟毛发的老虎是这样的。。。




邦哥只能说:你 是 当 我 瞎 吗?

邦哥猜,《疯狂动物城》之后掀起了一股“比比谁家毛发多”的技术热潮。有可能剧组都在研究毛发,以至于没时间没精力制作画面合成技术。。。

据说2.5亿的投资,却做出了86版西游记的即视感,邦哥也是real痛心。

前段时间的《三打白骨精》、《钟馗伏魔》比起5毛特效不算差,可是怎么看都像是在打网游…


《钟馗伏魔》片段。讲真,那一坨怪物总有种页游即视感。。
这样的电影,却依旧一部一部相当高产的走入我们的视野。

邦哥并不是商业电影的反对者,只是在商业吸金的驱动下,我们的产业要多久才会进步?

特效之路,著名特效工作室工业光膜(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创建)用了20年的时间研究流程化与专业化。

打造电影商业的范本和模式,我们本来已经落后。

若还是只是一味的公关、噱头、更甚是刷票房。

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条路,恐怕要走的更加艰难。



    关注 创业邦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