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可娃班里老师的教育方式,我经历了什么?!

 

家校教育理念冲突可以规避吗?...





OK妈说:

大家都知道,前些日子为了OK幼升小选择公办小学还是选民办小学,我也是蛮纠结的。倒不是我有多迷信民办小学,只是对比了我家所在区块的公办和民办学校,发现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多少还是有蛮大差别的。而在教育理念中,我更在意的是对孩子个性的包容度。

事实上OK从中班升到大班后,因为大班的阶段更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加上班主任更换,新来的班主任会对娃有相对严格的普适性评判标准、相对循规蹈矩,比如非常认定“上课追视老师、积极发言的是好孩子”(当然,这本身一点问题没有),所以慢热不主动的OK在相当一段时间是不被看到的。和此前老师对他的评价大相径庭,新来老师的评价体系里,OK是很平平的,有时候还稍显专注力不行。OK回家也总是闷闷不乐。

发现了OK的情绪低落和表现的反常,我和老师不断交流。终于在大班第一个学期过半,OK的状态得到了回升。昨天碰到老师,她说,OK是要接触的越久才会发现有很多能力被掩埋的孩子,他其实很有想法,甚至比一般的孩子都思考的深,但如果短时间的相处,他的这些能力很难被看见。

这一段经历让我感触很深,在未来孩子的教育路上,老师遵循的方法、和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与我们对娃的教育理念是否合拍,真的挺重要,如果有碰撞,我们该怎么去平衡,这是个大学问。

正好最近和我的闺蜜欢宝妈交流,她的女儿正经历着语文老师的“打压”式教育,这和她一贯的教育理念正有着非常猛烈的撞击!

欢宝妈妈的女儿在公办小学读二年级,很有灵性的一个孩子,入学前语文基础远高于数学,两岁认字四岁自主阅读,小学前就会编故事,但如今却是数学次次考满分,爱得不行,对语文则是明确表达“我最讨厌上语文课”、“我一点都不喜欢写作文”,只因为数学老师的鼓励式教育和语文老师的方式截然不同。

“如果家长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强大的内心,孩子在幼儿园有多快乐,将来上小学后就有多痛苦。”在经历了和老师教育理念的正面冲突后,欢宝妈调整了自己的思路,也做出了这样的记录和反思。把欢宝妈遇到的冲突和如何解决的过程分享给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的爸妈们,大家不但可以预见未来的问题,也可以适当思考自己当下是否有需要作出调整的地方。

文▕  欢宝妈

欢宝的整个幼儿园阶段,都是在我的放养模式下度过的。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在幼儿园阶段碰到的老师,既有丰富的幼教经验,又非常富有童心,所以女儿的幼儿园三年中,过得既自由又不失成长,不但好奇心特别强,学习能力也可以秒杀很多同阶段的娃。

大概是中班时期,作为一个从来没有正经接受过识字教育的孩子,欢宝自发而来的识字量已经相当的大,到大班,自主阅读纯文字儿童小说,已经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在后来的幼升小阶段,我硬是超级淡定地啥也没做。

单从学习本身来讲,这个判断其实是准确的,但我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环境变化。

在自由宽松环境中顺应了三年的欢宝,面临的是一个讲规范、重分数的全新的评价体系,这与作为妈妈的我打心眼里欣赏的那一套教育理念,几乎完全相违背。

入学后,规范和标准带来的撕裂感,是欢宝后来惨遭现实“虐打”的根本原因,这个过程有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01
语文老师的要求砸过来,心态很崩


欢宝的整个一年级我几乎没有体会过困难,作业不用陪,考试成绩过得去,孩子上学也蛮开心,看起来一切都很好。

那时,我还不解为什么有些家长陪作业会陪出心脏病。

一年级的欢宝,写作业很少会超过半小时。有时在班级家长群里,看到别的妈妈吐槽孩子晚上10点钟还在写作业,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太夸张了”。

那时没想到的是,其实自己和那些接近崩溃的家长仅仅是一步之遥。

转折点在二年级。

二年级一开始,欢宝的语文老师风格突变,对学习的要求突然高了起来。

意识到这点时是发现欢宝变得很不愿意写字。

那时欢宝被虐得最惨的不是不会做题,而是书写规范达不到老师的要求。

老师对书写的要求有多高呢?描述起来差不多是这样吧:

横要平,竖要直,而且一笔一划在田字格中都有规范的位置,该出头的就得出头,不该出头的地方稍微带出头一点点,就会被判错。

(如果以后你的孩子读公办,这个点可以提前预习了。)

在这样的条框下,欢宝第一次说出了负面的话:“写字太烦了”!

我第一次系统地去翻看她的语文作业,看完有些触目!

那个一年级的优A专业户早已经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的良A良B。

再细细一数,放字的反文旁,妈字的女字旁,吉字的士字头,她被判错不下十几次,还有垂、冒这些很容易出现笔画不规范的字,跟中了魔咒差不多,基本上是写一次错一次。

如何对待这个事情,我的内心特别挣扎。

因为我明显觉得,我作为一个讲规范的成年人,都觉得有点过于“强迫症”。

就像下面这个“教”字,一眼看过去,我没有觉得是个错别字。
再比如这张截图中的“幸”字,即便有老师纠正的正确写法在旁边,我也没觉察出二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除了写字需要完全按照规范,一丝不苟,答题也是一样,强调的就是完整性和标准性。

如下面这道题,老师没有给欢宝全对,理由就是回答不完整——“我觉得很好”是错的,“我觉得做一只小虫子很好”才是对的。
或许我自己在内心认可的好的语文教育,本质上应该要允许有不标准答案出现的。
而即便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是否也不应该用标准化去打击孩子吧?!

把过于严苛的标准套用在一二年级小学生身上,难倒不是对学习兴趣的扼杀吗?
02
连续三次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句子


对语文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抗拒了一段时间后,我打算给欢宝做些思想工作。

我结合自己受教育的经验脑补后,和她解释老师对书写、答题会这么严格的背后原因,比如老师的目的是通过严格、反复、机械的训练夯实所谓的基础,或者比如平时的高标准严要求,能在考试中尽可能减少“低级错误”扣分项。

因为还是比较相信欢宝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想着给她疏导过再给她一些时间,应该也就能适应过来了。

但事实上,孩子的心理建设真没这么简单。一旦垮了,又得从零开始。

欢宝变成了一个爱抱怨的孩子,每天回家必定会嘀嘀咕咕,我最讨厌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就是很无视我”,“语文老师骂别人我都觉得得很烦躁”。

这样的抱怨也在影响我的心态。

不只是这样,我还发现她每次写作文都变得异常谨慎和被动,老师要求不能少于150个字,她就会数着格子一点点去填到最低要求,不管自己写的故事如何发展,都绝对不会超出最低标准、多写一个字。

这可以是从前那个鬼马精灵、会编生动有趣故事的女儿吗?

女儿对语文的种种消极,也一点点地在瓦解我对她一直以来的信心。

我也试着和她交流,想帮助她恢复从前那样,把脑袋里的奇思妙想都写出来,可是她淡淡地说:“还是不要了吧!按照我的想法写,就有好多地方要订正,太烦了。写得多错得多。”
可毕竟是孩子,此时也只能忍,只能继续抱期望于阅读方面保持好,写文章的巧思,应该不会就此磨灭掉的。

那段时间我偶然进到一个家长群,发现群里的爸妈们居然都在各种吐槽,每天都有很多从班级群里截出来的老师@家长的截图,看那些五花八门的截图就会发现,老师@家长,给面子些的,说的是“请家长加强监督”,不给面子的,直接就把某某同学的名字甩出来,给出类似“很差”“差劲”的评价。
这个过程,家长若是有所微词,或是表达了顺其自然的态度或意愿,那么好了,下面这样的针对家长态度的公开控诉,免不了是会有的:
看着别的家长被按在地板上摩擦,讲真,我也焦虑了。

我担心的是,以老师的同款打击手法,我再不主动采取些措施,孩子可能会因此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遭遇更频繁的打击。这样的打击我女儿再经受一段,到了三年级没准会沦为一个学渣。

我满心想着,必须要规避老师的这种打击。

所以我给出的计划就是:孩子做一个符合老师要求的孩子,家长做一个符合老师要求的家长。如此,或许还能帮孩子挽回一些自尊和自信。

我于是从佛系老母摇身一变为严母,但也因此迎来了母女关系中最紧张的时刻。

疫情期间网课的后半段,我开始盯着欢宝写生字、做题,字写得不好,就擦掉重新写,重写一遍还是不好,那就再写一遍。两节网课中间休息得久一点,就会催促和提醒,平时允许玩的拍短视频也不给她玩了,有时候她会很抗拒我管她,实在气不过的时候,那就只能上演一场“河东狮吼”。

语文作业的优A倒是回来了几次,但这种模式才坚持半个月,我就被欢宝的一个神奇操作打败了。

我发现其中一个单元,她在课后练习、单元练习和单元测试中的“造句环节”中,连续三次造了一个一模一样但绝对正确的句子。

她的内心活动已经非常明显,就是不想构思一个新的句子去冒“被老师判错”的风险。

可见欢宝不敢犯错的心理已经相当严重,她对犯错显然已经产生一种接近本能的胆怯和恐惧。

我灰心到了极点。

这难道是我想要的教育吗?我的孩子怎么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不过脑子只问对错的人呢?

那晚,我在脑子里给自己来了好多个灵魂拷问,辗转到凌晨四点才迷迷糊糊睡着了。
03
扛不住的时候,我做了这两件事


硬逼模式一定是不适合欢宝也不适合我的。

但两难的是,不去逼孩子,问题也还是在,并不能不解决。

毕竟,作为父母,谁也做不到淡定到任由孩子在学校的评价体系里被虐得体无完肤。

唯一能做的是,也只有尽可能的适应有限度的坚持了。

我决定先去找语文老师聊一次。不探讨什么教育理念问题,只是想了解一下老师的想法。

可以肯定是,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老师不会是主观故意地精准打击某一个孩子,他们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孩子成绩好。

真的开聊之后,果然很多问题得到了释怀。

老师告诉我,她自己的儿子,也正面临和欢宝差不多的情况,所以对自己孩子,她用的方法也是如此。

老师说这并不是要求过于严格,因为孩子需要去适应。具体到欢宝身上,她也讲了三点:

1、老师知道欢宝的书写能力是怎样的,她没有拿出真实水平,这点老师是不满意的;(所以老师用了激将法)

2、目前欢宝的阅读能力没有问题,基础也好的,但回答问题的规范性不够,规范性是整个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学会适应;

3、班上孩子多,因为精力问题,老师不可能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心态变化、情绪变化。

不过,最后老师似乎意识到了我找她沟通的目的,便主动提出今后会注意“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听到这句,激动地要老泪纵横了。

因为其实跟OK一样,对一个还不能独立思考的低龄段孩子来讲,老师的认可和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其实非常大。

如果老师能换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去强调同样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没准在孩子这里,就完全是另一种积极的效果。

沟通完的第二天,欢宝放学回来,兴匆匆地告诉我:“今天语文课,我回答了一个好多小朋友都没能答出来的问题。”
我嘴上没说啥,其实很明白,是那次沟通有了“效果”。

正是这样一点小小的老师给的机会,让欢宝刷到了满满的存在感,那天的家庭作业,不催不叫,她自己就已经完成得又快又好。

接下来欢宝在语文学科上的对抗情绪也一点点被分解掉了。

这也让我更加明白,必要的时候一定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去适应环境的,但并不是什么也不讲的完全妥协。具体而言,也就是即便理念不同、立场不同,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也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达成共识的。

比如,有几次欢宝写不来的生字向我求助,我先是故意用错误的笔顺写一次,并且故意写得丑一点,然后佯装突然发现问题,自言自语地说:“不对,笔顺错了……汉字呢,按笔顺写一般都会比不按笔顺写更漂亮一点。”接着,按正确规范的笔顺重写一次给她看。

经过这样一些不经意的“表演”,欢宝看着觉得颇有道理,一来二去,也就重视起笔顺问题了。

同样的,关于欢宝做题和写作文不敢大胆“试错”的心态,我特地买了一套世界名人传记绘本给她看,用名人不默守陈规的故事告诉她,关于学习,其实没有那么多条框,勇敢打破条框比考试多挣三五分有意义得多。还买了很多她喜欢看的推理类的儿童小说,帮助她重新激发自己的兴趣。

变化是真的挺明显的,就如前一阵竞选班干部,她还特别兴致勃勃地和我分析哪个位置相对容易竞选成功,自己有什么竞选计划。

恢复了“小野心”的女儿也让我更加确认自己做的调整是对的。

可以确信的是,有关教育,接下去仍然会有冲突,但是在适度的范围里,和老师的理念达成平衡,这是爸妈帮助孩子去适应环境最有利的做法。

妈妈们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点“在看”哦!
因为经常推送时间比较晚,很多妈妈说早上一起床就被各种公号的推送给淹没了,经常找不到我的文章。真的不想和大家走散,还请亲们把我的公号设为星标,这样我的公号就会置顶在你的阅读列表中啦。
像这样操作起来哦↓↓↓
↓↓↓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我的微博



    关注 妈咪OK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