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抓狂的“初二现象”,据说每个家长都会遇到,最佳应对方式是——

 

最近,一位妈妈跟鹿姐姐抱怨:原本很听话的儿子读初二以后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父母跟他说什么话,他都要顶撞回来...





今天,鹿姐姐当了一回知心姐姐,听一位妈妈抱怨儿子:原本很听话,但读初二以后,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父母跟他说什么话,他都要顶撞回来,有时干脆不搭理。刚结束的期中考,成绩也倒退了很多。

类似的抱怨,鹿姐姐不是头一次听说,故事的主角都是初二学生。这可不是巧合哦,你有没有听说过"初二现象"或者"中二病"?

鹿姐姐小科普

初二是学生身体发育第二个高峰,心理上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期,加上学习负担加重,容易给学生的情绪、性格造成影响,这是学界所说的“初二现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全国六省一市的2万余个初中生家庭的调查显示,多数初二家长无论在亲子关系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采取适宜的方式来应对子女的变化。每个老师和家长都会碰到“初二现象”。

对此,杭州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印象特别深刻。去年12月,潘校长的办公桌被1020封学生的来信铺满了。每一封信的开头,都写着“阿潘,我想跟你说说心里话。”(阿潘,正是公益中学的学生们对潘校长的昵称)

起因是阿潘给学生写了一封《阿潘和您一起说说心里话》的亲笔信,希望同学用书信交流的方式,和自己分享快乐,说说心中的困惑,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阿潘校长看来,这1000多封回信,内容包罗万象,等于是完成一次初中生心理调查。其中,最烦恼的不是学业压力较大的初三生,而是初二生。

让初二学生头疼的,是和家里人、班里同学,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少学生在信里说,现在动不动久会和爸妈拌嘴,在学校里和同学也相处不好,交不到好朋友,甚至因此吃不香睡不好。



为什么到了初二,学生会有那么多的烦恼?阿潘分析:

一方面,因为初二这个年龄段,刚好是青春期冲撞最大的时候,情绪焦躁,容易莫名发呆、发火,所以影响了和同伴的正常交往,大家会互相看不顺眼;同时,也影响和父母的正常交流。再加上,到了青春萌动期,异性之间的关系,也从原本的朦朦胧胧,开始有表白的冲动,同学之间关系是会复杂起来。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习难度加大,特别是数学、科学或英语的学习,很容易让部分学生感到保不住原来的成绩。

“在教育圈里,确实有种说法,叫‘初二现象’。这次学生的心里话也验证了这种说法,所以初二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特别关心。”阿潘说。



怎么判断"初二现象"的发生呢?请爸妈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你和孩子关系疏远了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

与小学相比,家长感觉亲子关系“变化不大”的比例在初二阶段明显下降。18.50%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初一12.52%,初二18.50%,初三17.36%),6.33%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初一5.32%,初二6.33%,初三6.19%)。



步入初二后,有些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家长,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自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18.5%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6.33%的家长感觉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总结:“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在中学阶段,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初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重要的“坎”,孩子的变化要求初二家长既不能沿用小学和初一时的教育方法,而要做出改变。


你的孩子还愿意和你谈心吗?


逐渐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渐渐将同学、朋友作为倾诉心事的首选对象。有初二学生说:“和父母聊一些话题,比如明星、电视剧,家长不仅不了解,而且还会批评我不务正业。如果不方便说出口的,就自己写完锁进日记本里。”

据调查:

初中生向父亲或母亲倾诉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二的数据明显高于初一。



初中生向家长倾诉心事的比例均在15.5%以下
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
总结: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有的放矢的关心,切不可通过偷看日记等方式了解孩子。想了解孩子,一个不错的办法是了解孩子喜欢的音乐、书籍、电影等。


你更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是学习?
有学生进入初二后表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做家长购买的教辅书,但家长还是热衷于买各种练习题。

初二阶段是典型的学业成绩分化的时期。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各学科的综合性逐渐增强,难度逐渐加大,有的学生出现安于现状或懈怠的学习态度。很多初二学生将学习问题归因于客观性因素,如学习难度加大,但家长多倾向归因于子女的主观性因素,二者对学习问题的归因明显不同。

这种对学习问题的认知不一,自然容易引发诸多亲子矛盾。
59.45%和61.63%的家长认为子女学习问题
是由“学习方法不当”和“学习不用功”所致
调查显示:

学生表示更希望家长给予自己支持和鼓励,而初中生家长最关心子女的成长方面依次为“日常学习”“习惯养成”“健康安全”,而“情绪情感”的比例则排在倒数第二位。说明家长对子女成长的认识和精力投入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

当问及学生最希望和爸妈一起做哪些事时
总结:家长不要只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业上,也不要对孩子过分苛责。应更多地给予孩子支持和赞赏,注重情感上的交流。孩子在任何方面取得成绩,都是他付出努力的结果,是孩子引以为自豪的成就,也是他希望父母认可并和他分享的。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情感需要。


你的孩子经常顶撞你吗?
伴随着初二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他们敢于质疑家长的权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不盲从,甚至拒绝接受。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处在一个“暴风骤雨”式的发展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增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渴望获得和成人一样的标准和评价。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

当面对父母的压力时,初二学生选择“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当亲子之间对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观点时,47.22%的初二学生选择“努力争辩,说服父母”;而当子女不赞同家长的想法时,半数以上家长都会“和孩子一起探讨”,30%左右的家长还会“想各种办法说服他”。这既与初二学生“自我调节”的希望相悖,也易与初二学生“努力争辩,说服父母”的方式,产生冲突。

出现矛盾时,47.22%的学生选择“与父母争辩”
总结: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积极引导。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指出孩子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应对、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度表达自己对于孩子的关心和关注,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接纳孩子的现状,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期待和希望。


部分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制作:沈蒙和 王毅


    关注 升学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