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绅士】杨锦麟 以“应变”坚守“言责”信念

 

上榜理由:用谦虚自嘲体悟,用诙谐幽默启蒙,用抑扬顿挫担当。不论哪种时代症候,杨锦麟都不忘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



上榜理由:用谦虚自嘲体悟,用诙谐幽默启蒙,用抑扬顿挫担当。不论哪种时代症候,杨锦麟都不忘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在不同的媒体角色里,他用尺度与判断、勇气与智慧坚守着他的不偏激立场、建设性批判,以及对家国深沉的大爱。
2013年,杨锦麟在他的耳顺之际开始了他人生的第四次冲关,涉足新媒体,创办“锦绣麒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这与他的上一次人生冲关时隔仅仅两年,两年前,杨锦麟离开凤凰卫视出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而其之前的两次人生冲关分别是:1979年恢复高考后考进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投奔香港从零开始,转行进入媒体。
从记者、编辑、主笔到总编辑,2000年之前的杨锦麟称得上香港报界的一支健笔,最出名的是在《信报》写了十几年的专栏。他说,写到这时候就不是完全为了稿费,而是为了一种爬格子的乐趣和一种书生“言责”信念的履行。在他眼里,论政是“拔火罐”,“拔火罐”是不能根治疾病的,但至少可以缓解病痛。
虽然已是健笔,但他始终在失业与再就业之间辗转。他还办过一本名为《世界经济评论》的杂志,或许时机未至,伴随着全球网络科技的崩盘,香港经济的跌入低潮,2002年,《世界经济评论》倒闭,杨锦麟加盟凤凰卫视成为《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随后的凤凰九年:七年读报(《有报天天读》)、两年走读(《走读大中华》),才让他声名大震。
在当初那个荧屏盛行的“读报风”里,个性化的杨锦麟成为了“读报”的一种标志,让众多纸媒人看到另一种影响力和战斗力。而他在读报过程中形成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则成为知识分子良知、勇气与老辣智慧的集中体现。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曾评论杨锦麟有着“五十多年来上山下乡、学工学农、求学教书、卖文为生,在底层苦过、上层混过、内地呆过,在香港漂过的这种复杂的人生”,而这正是他作为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魂魄”。
这种复杂人生的辛酸和痛楚,欢笑或许是存在的,但他说在他记忆深处早已淡忘和模糊。一次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杨锦麟陈述到:“能够刻骨铭心的,并不是青春期的生机勃勃,也不是初恋时的幻想和羞涩,那是一个情绪紧绷,思想亢奋,无法分辨是非,更多时候是盲从和愚昧,任何时候都可以作出下意识破坏性举措的年代,那是一个彼此仇视,怒目相视,亲者痛仇者快的年代。”他反问:“那样的记忆又将如何感悟如何回首,应该告诉他们真相,告诉他们我们记忆中任何一块碎片,无论是眼泪还是笑声。”“解读一个真实中国”,这是从热心公益到为“抗战老兵”呐喊,从“读报”、“走读”到如今涉足新媒体创业,老媒体人杨锦麟始终恪守“言责”信念的渊薮。
10年前尚在凤凰卫视的杨锦麟说,“那天淋了大雨,连内裤都湿透了,想想自己五十多岁了竟还要这么拼命。”——当时似乎已想停下来过过生活的他,在10年后,是仍要“选择拼命”继续与年龄并行、与这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并行,并做有建设性的批判。在如今的《天天看》《夜夜谈》中,杨锦麟要求节目紧扣“建设性”“责任感”“新鲜感”,他正是要做有真实新闻态度、立场的传播平台,他更要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有自己的态度立场。比如最近几期涉及的社会问题:年轻女孩人流、退休官员搞贪污受贿“中介”、新旧农民工等等。
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杨锦麟完成了从报人到电视人、从电视人到管理者、从管理者到新媒体平台的开拓者这样3个阶段的身份转变。几十年的艰苦经历,更磨砺出了杨锦麟的家国担当,他始终不忘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不论哪种时代症候,杨锦麟都直面迎接,应变而不拒变,在不同的媒体角色里,他用尺度与判断、勇气与智慧坚守着他的“言责”信念、不偏激立场、建设性批判,以及对家国深沉的爱。



(本文来源:《时代人物》杂志2013年第十二期)


    关注 时代人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